民族高校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探析
尹建元
【摘 要】摘要: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近几年的高校法学教育改革中引起了相当的重视,但是现在从英美法系引进的“案例教学法”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法,只能称得上是例证教学。我国是成文法国家,理论基础深厚,应结合我国国情,在坚持课堂讲授法的基础上,借鉴英美法系推行案例教学法的经验,同时引入案例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从而建立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案例教学法。而我国民族高校中的法学教育更要从当地的法制建设状况、民族特点以及院情出发,构建适合民族高校法学教育的案例教学法。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9)003 【总页数】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民族高校;诊所式教学法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我国目前高校法学教育一般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出来的学生记诵能力强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大多数反映在课堂所学知识很多和现实脱节,他们很难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例。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近几年来法学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英美法系推行的案例教学法已经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引起了相当的重视,很多院校(包括很多民族高校)都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改革。但是现在很多高校推行的案例教学并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不能适用于我国国情,更不能适应民族院校和民族地方的发展。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如何构建适用于我国民族高校教育的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产生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指以真实的判例为教材,教师采用苏格拉底问答法,一步步引导学生从矛盾中发现判例中蕴含的法律原则,因此又叫苏格拉底教学法(Socraticmethod)[1]。1870年兰代尔成为哈佛法学院院长后对美国法学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他在1871年出版了第一本教学案例集,首创了案例教学法。他提出了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理论。兰代尔认为法学是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在大学里讲授而不是通过学徒制来学习。他倡导的案例教学法渐渐成为美国法学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并得到美国法律职业者的承认,终止了在律师事务所培训律师的学徒制教育传统。兰代尔的教学法更关心对某个案件法庭会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并不特别关心学生是否知道或者表达出某一法律原则。随后,案例教学法以惊人的速度成为法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19世纪末, 案例教学法被明确地认定为法律教育的创新。
二、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功能
案例教学法是采用对话、讨论、启发等方式对较为典型的案例以及司法判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分析原理,并使其获得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价值功能主要表现为:
(一)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中,教师围绕着概念、特征、性质、意义,基本原则等展开讲解,学生尽量记录、背诵,尽量保持和老师讲授的一致性,没有任何的创新。即使在有些观点上有不同的地方,但是担心考试过不了关,最终还是认同老师的观点。整个过程中,教师在唱独角戏,满堂灌,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即使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也有举例和提问,但课堂气氛还是显得很沉闷。学生没有学
习的兴趣,教师也没有教学的热情。案例教学法则不同,它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给出经典案例要学生阅读准备,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苏格拉底问答法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发挥主动性,积极思考[2]。案例讨论带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讲授模式偏重对法学理论、概念、条文的解析,对社会实际需求考虑不够。法律固有的滞后性和实践中法律现象的复杂性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学生毕业进入法律实务界后觉得所学知识都是纸上谈兵,难以胜任具体的实务工作。 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是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具有较强的真实性与生动性。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拟定发言提纲,课堂讨论以及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思维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学会如何运用法律规范解决具体的案件,使他们觉得学有所用,激发其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我国高校(特别是民族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而案例教学法则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2]。理论联系实际是法学教育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案例教学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模拟临战机会,使他们充分理解和应用相关法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