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分头、尾。尾固定在M线,头裸露排列形成横桥。横桥功能有二:一是拖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二是具有ATP酶的作用。细肌丝由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1个横管+2个钙池(两侧)=三联管(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结构) (二)骨骼肌的收缩机制———滑行学说
肌浆中Ca2+??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钙蛋白构象改变、移位?暴露细肌丝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横桥与细肌丝结合?激活ATP酶,释放能量?横桥摆动?拖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
肌浆中Ca2??Ca2+与肌钙蛋白分离?原肌钙蛋白回位?遮住细肌丝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阻止横桥与细肌丝结合?细肌丝被动回位?肌小节恢复到静息时长度?肌肉舒张 (三)兴奋收缩耦联
终板电位-----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三联管、肌小节旁?三联管信息传递?L管对Ca2+储存、释放、回收 (四)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1.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
2.单收缩———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Summary of Physiology Physiology Workgroup Page 11
横管系统(T管系统):传播兴奋 肌管系统 纵管(L管)系统:L管伸向两端T管处膨大形成钙池 复合收缩———完全性强直收缩、不完全性强直收缩 (五)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
1.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为前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之前被拉长到一定的长度(初长度),前负荷决定初长度。 最适初长度和最适前负荷:肌肉在某一初长度时,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此时的初长度为最适初长度,此时的前负荷为最适前负荷。
2.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称为后负荷。肌肉只有在适度的后负荷是增生张力最大和肌肉缩短的速度最快,做功效果最佳。后负荷过大或过小,对肌肉作用效率都是不利的。 3.收缩能力:肌肉内部机能状态称为肌肉的收缩能力。
Charpter3-Nervous System
一、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胞体 树突 神经元 突起 神经系统轴突:神经纤维 二、 神经纤维的传导特性
从神经元的组成中,我们了解到轴突离开胞体一段距离后获髓
Summary of Physiology
Physiology Workgroup Page 12
神经胶质细胞
鞘,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细胞兴奋后, 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而神经纤维的基本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的传导特性有四: 1. 2. 3. 4.
生理完整性、不融合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不衰减 绝缘性
三、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
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有突触传递、非突触传递和局部神经元回路。 1.突触传递
传递信息 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后神经元的胞体 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传递信息 后神经元的突起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四、突触 1.突触的分类
根据突触发生的部位分类:轴突-胞体突触
轴突-树突突触 轴突-轴突突触
Summary of Physiology
Physiology Workgroup Page 13
根据突触信息的传递物分类:
化学性突触:突触处的信息传递物是化学递质。这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电突触:也称缝隙连接。 根据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分类:
兴奋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对后神经元的影响结果是后神经元发生兴奋。
抑制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对后神经元的影响结果是后神经元发生抑制。 2.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体: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一般反复分支形成许多小支,其末
端膨大成球形,称为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贴近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
由此可知,一个神经元可与多个神经元发生联系,也可受多个神经元的影响。
※突触的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突触的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突触前膜→钙离子的通透性↑、钙离子内流→突触小体前移→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递质与后膜特异受体相结合→改变后膜离子的通透性→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去极化或超极化) 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4.突触后电位
Summary of Physiology
Physiology Workgroup Page 14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不同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发生不同的电位变化,形成两种不同的突触后电位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兴奋性突触传递与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主要不同点是:
①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不同。兴奋性突触释放兴奋性递质;抑制性突触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②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主要导致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高;抑制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高;
③兴奋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抑制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超极化;
④经过总和达到阈电位后,前者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后者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产生兴奋。 ※5.突触的传递特征 单向传递 中枢延搁
总和: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兴奋节律改变
Summary of Physiology
Physiology Workgroup Page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