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一、概述 (一)定义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悸、胸闷和运动耐量下降是

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有一些心室率不快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无明显症状,而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原因做心电图时发现。体格检查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短绌。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图1)。由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并伴有快速或缓慢心室率,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致卒中及体循环栓塞,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二)分类

根据心房颤动的表现、持续时间、终止方式将心房颤动分为5类,见表1。 (三)流行病学

我国心房颤动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74%,<60岁的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 0.43%和0.44%,≥60岁的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83%和1.92%。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

许多疾病可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并增加心房颤动并发症。目前已明确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肥胖、吸烟、酗酒,与心房颤动相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瓣膜病、心肌梗死、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慢性肾病、甲状腺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 (二)电生理机制

可能与心房颤动有关的电生理机制有局灶激动、多子波折返和转子等。 (三)病理生理机制 1. 心房重构: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 3. 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 4. 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

根据症状特点、体格检查、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可明确心房颤动的诊断。 1. 症状:

2. 体征: 心房颤动最重要的体征是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检查时可见脉短绌。

3. 心电图: 心房颤动的确诊必须有心电图证据,其特点为: 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频率不等的f波,RR间期绝对不整。 (二)鉴别诊断

1. 心房颤动应与其他不规则的心律失常鉴别,如频发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伴有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可明确诊断。

2. 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心电图表现酷似室性心动过速,应仔细辨认心房颤动波以及RR间距的明显不规则性。 (三)转诊建议

1. 紧急转诊:

(1)出现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考虑并发卒中者。 (2)出现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

(3)预激合并心房颤动伴有快速心室率者。 (4)合并心绞痛发作或急性心肌梗死者。 (5)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者。

(6)有晕厥,长RR间歇>5s,可能需接受起搏治疗者。 (7)出现中度以上出血事件者。 2. 普通转诊:

(1)病情复杂需确定和调整抗凝治疗策略的患者,或华法林剂量调整过程中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易波动者。 (2)有导管消融指征,且有手术意愿者。

(3)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需接受血运重建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需联合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 (4)有晕厥和猝死家族史者。 (5)原因不明脑梗死者。

(6)导管消融后3个月发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者。 (7)导管消融后出现多发栓塞表现和神经定位体征者。

(8)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如胺碘酮治疗中出现甲状腺功能改变或肺纤维化等)者。

(9)高龄、衰弱、低体重等高出血风险患者。 四、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危险因素及合并疾病,预防血栓栓塞以及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 (一)抗凝治疗

1. 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评估:

(1)瓣膜病心房颤动(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机械瓣置换术后)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明确抗凝适应证,无需再进行栓塞风险评分。

(2)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推荐使用CHA2DS2VASc积分评估患者栓塞风险(表 3)。 2. 抗凝药物选择:

(1)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

(2)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NOAC): 3. 抗凝出血并发症的治疗:

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微出血、中度出血和严重出血。轻微出血指的是抗凝治疗相关的鼻衄、皮肤小瘀斑、轻微外伤后出血,可给予适度处理,无需停药,也可延迟用药;中度出血指的是肉眼血尿、自发大片瘀斑、其他未危及生命的大出血;严重出血具有生命危险,如颅内出血、严重消化道出血、腹膜后出血等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出血。中度以上出血应停用抗凝药,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初步处理(补液、保证血液动力学稳定等措施)后需转诊到上级医院处理。严重出血可使用抗凝药的拮抗剂,因华法林所致可用维生素K(发挥作用大约需24h),因达比加群所致可用依达赛珠。 4. 特殊情况的抗凝治疗:

(1)老年患者: 鉴于出血风险较大,因此应积极控制可纠正的出血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合并使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等)。在抗凝策略方面,NOAC优先于华法林。如果使用华法林,应加强INR的监测(至少每个月1次,有变化随时检测),但仍应将INR控制在2.0~3.0,以确保疗效。

(2)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 在这些患者中应权衡心房颤动的卒中风险和冠心病缺血事件的风险,确定抗栓治疗的策略。

(3)发生卒中的心房颤动患者: 除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外,发生卒中的患者均需暂停抗凝药。缺血性卒中的心房颤动患者,若正在规律使用抗凝药物,不应进行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要根据患者梗死的范围大小及是否有梗死周围出血的情况,

确定何时开始重启抗凝治疗,此时可能需要多学科团队的评价。出血性卒中后是否还能进行抗凝治疗,要到上级医院进行详细评估后决定。 5. 关于NOAC用药的监测: (二)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的选择

对所有的心房颤动,均可首先考虑心室率控制。并非所有的阵发或持续心房颤动都要考虑节律控制。但有以下情况,若有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可能,可考虑节律控制:

1. 血液动力学不可耐受的心房颤动发作,包括合并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缺血性胸痛和晕厥。

2.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

3. 心房颤动发作时有b级及以上症状。

《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一、概述(一)定义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悸、胸闷和运动耐量下降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有一些心室率不快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无明显症状,而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原因做心电图时发现。体格检查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短绌。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8s6q0umn67d82u9zjlx7yogl1itk200io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