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 - 人卫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 绪论

1. 药剂学: 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3. 制剂: 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

药剂学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改变药物作用性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靶向作用,影响药效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 物理药剂学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生物药剂学 药物动力学 临床药剂学 药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和使用的依据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系指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贮藏、周转,直至临床应用前的一系列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药用溶剂的种类(一)水溶剂 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二)非水溶剂 在水中难溶,选择适量的非水溶剂,可以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1.醇类 如乙醇、2.二氧戊环类 3.醚类 甘油。4.酰胺类 二甲基乙酰胺、能与水混合,易溶于乙醇中。5.酯类 油酸乙酯。6.植物油类 如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的油相。7.亚砜类 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乙醇混溶。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

溶剂的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能,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溶解度参数越大,极

性越大。

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和时的浓度,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来表示,亦可用质量摩尔浓度mol/kg或物质的量浓度mol/L来表示。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测定法

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

2.药物的平衡溶解度测定法具体方法: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

2.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3.药物的多晶型与粒子的大小 4.温度的影响

5.pH与同离子效应 6. 混合溶剂的影响 7. 填加物的影响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

增溶,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使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助溶,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加入的第二种物质而增加药物在水中溶解度的现象,称为助溶。制成盐类,一些难溶弱酸、弱减,可制成盐而增加其溶解度。

潜溶剂,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与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相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潜溶、助溶与增溶作用有什么不同?

潜溶是指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药物的溶出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 溶出速度及影响溶出速度的因素

1.固体的表面积 2. 温度3.溶出介质的体积 4.扩散系数 5 .扩散层

的厚度

根据Noyes-Whitney 方程,简述药剂学中有哪些手段可以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 =DS(Cs-C) /Vδ是描述固体药物溶出速度的方程

药物从固体剂型中的溶出速度常数K药物粒子的表面积S药物的溶解度Cs是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主要因素。’

药剂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

⑴增大药物的溶出表面积,通过粉碎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减少药物粒径,提高分散度,增大药物的溶出表面积。

⑵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通过改变药物晶型、应用药物包合技术等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⑶提高溶出速度常数:通过升高温度、加强搅拌等措施可以改善固体制剂体外溶出速度。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 :能使表面张力急剧下降的物质。如肥皂水溶液。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

多为长链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双亲性。

由非极性烃链(长度8个碳原子以上)和一个以上的极性基团(羧酸、磺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羟基、酰氨基、醚键等)组成。

表面活性剂分类(根据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 离子表面活性

1. 阴离子型: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阴离子。

如肥皂类性质: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易被酸及多价盐破坏,电解质使之盐析。 应用: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只供外用。

硫酸化物、性质:可与水混溶,为无刺激的去污剂和润湿剂;乳化性很强,稳定、耐酸、钙,易与一此大子阳离子药发生沉淀。 应用:代替配皂洗涤皮肤;有一定刺激性,用于外用软膏的乳化剂。

磺酸化物性质:水溶性, 耐酸、钙、镁盐性比硫酸化物差, 不易水解。 应用: 用作胃肠脂肪的乳化剂和单脂肪酸甘油酸的增溶剂;较好的洗涤剂。

2. 阳离子型: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阳离子。主要结构是一个五价的氮原子,也称季铵化物,苯扎氯铵(洁尔灭)和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特点:良好的表面活性作用,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应用:杀菌、防腐、皮肤、粘膜手术器械的消毒。

3.两性离子型:同时具有正、负电荷基团,Ph不同,表现出阳、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最大优点:适用于任何PH溶液,在等电点时也无沉淀②性质: 碱性水溶液中呈阴离子性质,起泡性良好、去污力亦强; 酸性水溶液中呈阳离子性质,杀菌力很强,毒性小。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水溶液中不是解离状态故称之。 1.结构组成:①亲水基团 (甘油、聚乙二醇、山梨醇);②亲油基团(长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醇、烷基或芳基);

③酯键、醚健。

2.性质: 毒性,溶血作用较小,化学上不解离,不易受电解质,pH值的影响;能与大多数药物配伍,应用广泛(外用、内服、注射)。 3.常用品种

①脂肪酸甘油酯 主要有脂肪酸单甘油酯和脂肪酸二甘油酯。

性质:不溶于水,在水、热、酸、碱及酶等作用下易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应用:HLB3~4,表面活性弱,主要用作W/O型辅助乳化剂。 ②蔗糖脂肪酸酯:简称蔗糖酯

性质:溶于丙二醇、乙醇,但不溶于水和油;在酸、碱及酶等作用下易水解成蔗糖和脂肪酸。 应用:HLB5~13,表面活性弱,主要用作O/W型乳化剂、分散剂。 ③脂肪酸山梨坦:司盘类[Spans]

应用:HLB1.8~3.8,因其亲油性较强,一般用作水/油乳剂的乳化剂。用于搽剂,软膏,亦可作为乳剂的辅助乳化剂。

④ 聚山梨酯(polysorbate):吐温[Tweens]

应用:亲水性大大增加,为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用作增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润湿剂。 ⑤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类[Myrj]

应用:具有较强水溶性,乳化能力强,作增溶剂和油/水型乳化剂。 常用的有polyoxyl 40 stearate(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

⑥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 苄泽类(Brij) 西土马哥 平加 ⑦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性质:为淡黄色液体或固体;分子量1000~14000;HBL0.5~30;随聚氧丙烯比例增加,则亲油性增强;随聚氧乙烯比例增加,则亲水性增强;具有乳化、润湿、分散、起泡和消泡等多种优良性能,但增溶能力较弱。 特点:对皮肤无刺激和过敏性, 对粘膜刺激性很大,毒性中较小,Poloxamer118 (pluronic68)可作为o/w型乳化剂, 是目前用于静脉乳剂少数合成的乳化剂之一,用本品制备的乳剂能耐受热压灭菌和低温冰冻而不改变其物理稳定性。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1.毒性 2.刺激性3.使蛋白质变性4.增进或降低药物的吸收

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质

1. 表面活性剂的胶束: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CMC的测定(1)表面张力法 (2)电导法(3)染料法(4)光散射法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 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表面活性剂应用 1.增溶剂

增溶: 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机理:被增溶的药物以不同形式与胶束(胶团)相结合 影响增溶的因素:a增溶剂的性质;

b增溶质(药物)的性质

c溶液的性质(电解质,pH等); d增溶剂(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e加入顺序

2.起泡剂和消泡剂 3.去污剂

4.消毒剂或杀菌剂

krafft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升高至某一点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

第四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

分散体系(disperse system) :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 单分散体系: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 例:低分子溶液剂(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

? 多分散体系:微粒大小不均一的体系。绝大多数微粒分散体系为多分散体系。 测定纳米级粒子大小的方法

? 1、电子显微镜法: ? 2、激光散射法 动力学稳定性

1.布朗运动 提高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

2.重力产生的沉降 使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下降

微粒沉降速度可按Stockes定律计算: V= 2r2(?1-?2)g/9?

Stockes公式的运用条件: ①混悬微粒子均匀的球体; ②粒子间静电干拢;

③沉降时不发生湍流,各不干拢; ④不受器壁影响

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① 减小粒径 ②增加介质粘度③降低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

丁铎尔现象(Tyndall phenomenon) : 如果有一束光线在暗室内通过微粒分散体系,当微粒大小适当时,光的散射现象十分明显,在其侧面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乳光的现象。 是微粒散射光的宏观表现。 絮凝理论

1、电荷中和; 2、桥连作用;

3、聚合物—溶剂作用;

4、颗粒表面电荷的 不规则分布; 5、渗透压吸引

絮凝(flocculation):微粒分散体系形成絮状聚集体的过程,加入的电解质称絮凝剂。

反絮凝:向絮凝状态的分散体系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加入的电解质称反絮凝剂。

特点: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既可是絮凝剂也可是反絮凝剂。常用的有: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洒石酸盐、洒石酸氢盐、磷酸盐及氯化物等。 应用:较为复杂。

就考虑其种类、用量、微粒的电荷、助悬剂的种类等因素。 DLVO理论DLVO理论是关于微粒稳定性的理论。

(一) 微粒间的Vander Waals吸引能(ΦA)同物质微粒间的Vander Waals作用永远是相互吸引,介质的

存在能减弱吸引作用,而且介质与微粒的性质越接近,微粒间的相互吸引就越弱。

(二)双电层的排斥作用能( ΦR) 粒接近到它们的双电层发生重叠,并改变了双电层电势与电荷分布时,才产生排斥作用

(三)微粒间总相互作用能( ΦT)微粒间总相互作用能:ΦT= ΦA + ΦR (四)临界聚沉浓度

总势能曲线上的势垒的高度随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加大而降低,当电解质浓度达到某一数值时,势能曲线的最高点恰好为零,势垒消失,体系由稳定转为聚沉,这就是临界聚沉状态

空间稳定理论微粒表面上吸附的大分子从空间阻碍了微粒相互接近,进而阻碍了它们的聚结,这类稳定作用为空间稳定作用

空缺稳定理论聚合物没有吸附于微粒表面时,粒子表面上聚合物的浓度低于体相溶液的浓度,形成负吸附,使粒子表面上形成一种空缺表面层。可能使胶体稳定使胶体分散体系稳定的理论称为空缺稳定理论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与分散介质间存在的密度差。其沉降速度可用Stokes定律描

2?2(?1??2)D2(?1??2)g?g 述:??9?18?

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沉降速度的方法:减少微粒半径;减少了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向混悬剂中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在增加介质黏度的同时,也减少了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性。

微粒分散体系(disperse system) :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disperse phase),而连续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e medium)。

微粒分散体系的特殊性能:

①微粒分散体系首先是多相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相界面,因而会出现大量的表面现象; ②随分散相微粒直径的减少,微粒比表面积显著增大,使微粒具有相对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所以它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因此,微粒分散体系具有容易絮凝、聚结、沉降的趋势;

③粒径更小的分散体系(胶体分散体系)还具有明显的布朗运动、丁铎尔现象、电泳等性质。

第五章 粉体学基础

粉体的物态特征:

①具有与液体相类似的流动性; ②具有与气体相类似的压缩性; ③具有固体的抗变形能力。 粒径的表示方法:

1、几何学径(geometric diameter) 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粒子几何形状所确定的粒子径 2、球相当径1)等体积相当径2 )等表面积径3)等比表面积径4)有效径

3、筛分径(sieving diameter) 又称细孔通过相当径,当粒子通过粗筛网且被截流在细筛网时,粗细筛孔直径的算术或几何平均值

粉体粒子的比表面积粒子比表面积是指单位重量或体积所具有的粒子表面积。Sw=6/?dvs; Sv=6/dvs 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1、吸附法(BET法) Sw=ANVm 公式:P/V(P0-P)=1/VmC+(C-1)P/VmP0) 2、透过法 Kozeny-carman公式 Sv=? Sw=14[A?Pt?3/L?Q(1-?)2]1/2 3、折射法 Sv=4.5[4ln(I0/I)0.77/LCv] 粉体的流动性与充填性

一、粉体的流动性 (flowability) 粉体流动性的表示方法 1. 休止角(angle of repose)

静止状态的粉体堆集体自由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休止角,用?表示, ?越小流动性越好。 2. 流出速度(flow velocity)

流出速度越大,粉体流动性越好。

3.压缩度(compressibility) 4.内摩擦系数

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

(1)粒度:体止角与粉体粒径的大小有关,粒径增大休止角变小。

一般粒径>200?m,休止角小,流动性好;

在临界粒子径以上时,随粒子径增加,粉体流动性也增加

(2)粒子形状和表面粗糙性:粒子形状越不规则,表面越粗糙,休止角就越大,流动性也越小。 (3)吸湿性:

(4)加入润滑剂:润滑剂可以改变粉体的休止角,减少粒子间的凝聚力,改善粒子的表面状态,主要是减小表面的粗糙性, 改善粒子的流动性。密度大的有利于流动

(5)密度

改善流动性的方法

(1) 适当增加粒子径 (2)控制含湿量 (3)添加少量细粉 (4)添加助流剂

润湿性 润湿性是指固体界面由固-气界面变为固-液界面现象。粉体的润湿性对片剂、颗粒剂等到固体制剂的崩解性、溶解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吸湿性是指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 第六章 流变学基础

流变学(Rheology)系指研究物体变形和流动的科学 牛顿流动

理想的液体服从牛顿粘度法则(1687年,牛顿定律,Newtonian equation), 即切变速度D与切应力S成正比: S=F/A=?D

牛顿液体:服从牛顿定律的液体。 牛顿流动:牛顿液体的流动形式。 牛顿液体的特点:

①一般为低分子的纯液体或稀溶液;

②在一定温度下,牛顿液体的粘度?为常数,它只是温度的函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可用Andrade公式表示。

?=Aexp(E/RT)

A为常数,E为流动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

流动活化能:液体开始流动所施加的能量。

非牛顿流动非牛顿液体(nonNewtonian fluid):不符合牛顿定律的液体,如乳剂、混悬剂、高分子溶液、胶体溶液等

按非牛顿液体流动曲线为类型可将非牛顿液分为塑性流动、假塑性流动、胀性流动、触变流动

塑性流动:不过原点;有屈伏值S0;当切应力S< S0时,形成向上弯曲的曲线;当切应力S> S0时,切变速度D和切应力呈直线关系。

假塑性流动:没屈伏值;过原点;切应速度增大,形成向下弯的上升曲线,粘度下降,液体变稀

胀性流动:没屈伏值;过原点;切应速度很小时,液体流动速度较大,当切应速度逐渐增加时,液体流动速度逐渐减小,液体对流动的阻力增加,表观粘度增加,流动曲线向上弯曲

触变流动等温的溶胶和凝胶的可逆转换的原因:对流体施加切应力后,破坏了液体内部的网状结构,当切应力减小时,液体又重新恢复原有结构,恢复过程所需时间较长,因而上行线和下行线就不重合。 第七章 液体制剂

液体制剂: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态制剂,可供内服和外用。

液体药剂质量要求:浓度准确、质量稳定;均相液体药剂应澄明,非均相液体药剂的药物微粒应分散均匀;口服液体药剂外观良好,口感适宜,外用液体药剂应无刺激性;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包装容器应方便患者用药

溶液剂的制备方法有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其注意事项为:(1)溶解法:工艺流程:附加剂、药物称量→溶解→滤过→补足溶剂量→搅拌→质量检查→包装;(2)稀释法:先将药物制成高浓度溶液,使用时再用溶剂稀释至需要浓度。挥发性药物浓度稀释过程中应注意挥发损失。 按给药途径分类 内服液体制剂:

合剂、糖浆剂、乳剂、混悬剂、滴剂等。 外用液体制剂:

皮肤用:洗剂、搽剂等;

五官科用:洗耳剂、滴耳剂、洗鼻剂等; 直肠、阴道、尿道用:灌肠剂、灌洗剂等

液体药物剂的特点

A. 优点

1、药物的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

2、引湿性药物或对胃有刺激性药物制成溶液较为适宜,(如水合氯醛混合物)。 3、给药途径广泛,可用于内服,也可用于皮肤和粘膜。 4、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

5、某些药物制成液体更能合理地发挥作用。 B. 缺点

稳定性差、易发霉、包装要求较为严格、不易携带和运输、非水溶剂均有药理作用、成本高、易产生配伍变化等。

液体药剂按分散系统分为:均相液体药剂和非均匀相液体药剂.均相液体药剂包括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非均匀相液体药剂包括溶胶剂、混悬液剂、乳浊液剂。 常用分散溶剂

A. 极性溶剂 1、水(water)

2、甘油(Glycerin)

①粘稠、味甜、毒性小。

②能与水、乙醇、丙二醇而不与氯仿、乙醚及脂肪油混溶。 ③酚、硼酸、鞣酸在甘油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④外用:多用、化学活性较小,>30%有防腐性、>90%对皮肤有脱水作用和刺激性。 ⑤内服:含量在12%g/ml以上时,有甜味,能防鞣质析出。 3、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 ①有良好的防冻作用,有较强的吸湿性。

②能与水、乙醇、丙二醇、甘油相混溶,能溶解大量的药物,有“万能溶媒”之称。 ③较好的皮肤渗透促进剂,并有轻度刺激。 B. 半极性溶剂 1、乙醇(alcohol)

①能与水、甘油、丙二醇混溶,能溶解大部分有机药物和药材中的在效成分,如生物碱及其盐类、甙类、挥发油、树脂、鞣质、有机酸和色素等。 ② >20%有防腐性。

③有一定的生理作用,易挥发、易燃烧。 2、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①粘度较小,介于水和甘油之间。

②能与水、乙醇混溶,而不与脂肪相混溶,能溶解于乙醚或氯仿中。 ③刺激性,毒性均较小,能溶解多种药物,可作内服及肌肉注射剂溶剂。 3、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

①分子量<1000为液体,>1000为半固体或固体。 ②液体制剂常用PEG300~600,为无色澄明液体。

③能与水、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混溶,能溶解许多水溶性无机盐和水不溶性的有机药物,对一些易水解药物在一定的稳定作用。

④在洗剂中,能增加皮肤的柔韧性,具有一定保湿性。 C. 非极性溶剂

1、脂肪油(Fatty oils)

① 品种:花生油、豆油、麻油、棉子油。

② 能溶解激素、生物碱,挥发油,及许多芳香族化合物。 ③ 外用,如洗剂、搽剂、滴鼻剂等。 2、液体石蜡(Liquid paraffin) ① 有轻质和重质之分。

②前者多用于外用液体药剂,亦可用于口服制剂;后者多用于膏剂、糊剂。

3、肉豆蔻异丙酯(isopropyl myristate) ① 化学性质稳定,耐氧化,不易酸败。

② 不溶于水、甘油、丙二醇,但溶于乙醇、丙酮、矿物油等,能溶解甾体和挥发油。 ③ 无刺激性、过敏性,可透过皮肤吸收,并能促进经皮吸收。 液体制剂的防腐

防腐的意义:

以水为分散媒的液体药剂,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发霉变质,尤其是含中药糖类,蛋白质的液体剂。 防腐具有预防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危害人体健康。 防腐剂的分类

①酸类及其盐类:苯酚、甲酚、氯甲酚、麝香草酸、羟苯烷基酯类、苯甲酸及其盐类、硼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丙酸、脱氢醋酸、甲醛、戊二醛等。

②中性化合物类:三氯叔丁醇、苯甲醇、苯乙醇、氯仿、氯己定、双醋酸盐、氯己定碘、聚维酮、挥发油等。

③汞化合物类:硫柳汞、醋酸苯汞、硝酸苯汞、硝甲酚汞等。

④季铵化合物类:氯化苯甲烃铵、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溴化十六烷铵、度米芬等。 药剂学中常用的防腐剂

①苯甲酸与苯甲酸钠(benzoic acid and sodium benzoate)

作用:是一种有效的防腐剂,作用主要靠未离解的分子。 ②对羟基苯甲酸酯类(parabens,尼泊金类)

特点:系一类优良的防腐剂、无毒、无味、无臭、不挥发,化学性质稳定。 ③山梨酸(sorbic acid)

作用:主要靠未离解的分子。

PH值对其影响:在PH小于4的溶液中,抑菌活性较强。 ④苯扎溴铵(benzalkonium bromid,新洁尔灭)

溶于水和乙醇;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稳定,耐热压;作防腐剂用量0.02%~0.2%。 ⑤醋酸氯己定(chlorhexide acetate) 又称醋酸洗必泰(hibitane)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是广谱杀菌剂,用量0.02%~0.05%。 ⑥邻苯基苯酚(o-phenylphenol)

微溶于水,具有杀菌和杀真菌作用,用量0.05%~0.2% ⑦桉叶油(eucalyptus oil)

用量0.01%~0.05%。 ⑧桂皮油

用量0.01%。 ⑨薄荷油 用量0.05%

液体制剂的附加剂 1 增溶剂 2 助溶剂 3潜溶剂 4 防腐剂 5 矫味剂 6 着色剂 7 其他 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分类 低分子溶液剂

(一)溶液剂 :一般指化学药稳操胜券的内服或外用均相澄明溶液剂

特点:通常为不挥发性化学药物,其溶剂多为水,但也有例外,如氨溶液,乙醇溶液或油溶液 1、溶解法2、稀释法3、化学反应法

复方碘溶液取碘化钾加蒸馏水100ml溶解后,加碘搅拌使溶,再加水至全量成1000ml即可得。 (二) 芳香水剂 A. 定义

1、芳香水剂系芳香挥发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

2、用水与乙醇的混合液媒制成的含较多的挥发油时称浓水剂。

3、芳香性植物药材用水蒸汽蒸馏法制成的含芳香性成分的澄明馏出液,在中药中常称为药露或露剂。 特点

浓度低,用量大;

易霉败,故不宜大量配制和久贮; 可作矫味和分散剂使用。 C. 制法

溶解法、稀释法、蒸馏法。

处方:薄荷油 2ml 蒸馏水 9.3 ml 共制1000ml

(三) 甘油剂(Glycerite) 概念:甘油剂系药物的甘油溶液,专供外用。

特点:

甘油具有粘稠、防腐性、吸湿性、对皮肤、粘膜有范围作用,能使药物滞留于患处而起延长药物局部疗效的作用,故多用于口腔粘膜等

甘油的引湿性较强,故应密闭保存。 制法

1、化学反应法: 2、溶解法: 硼酸甘油(Glycerinum Acidi Boriei) 处方:硼酸 Acidi Borici 31g 甘油 Glycerini 适量 共制成 100g

(四) 醑剂概念: 系指挥发性有机药物的乙醇溶液

特点:

药物浓度比芳香水剂大;

醑剂含乙醇量一般为60-90%;

当与水或水溶性制剂混合时,常发生混浊;

应贮存于密闭容器中,但不宜长期贮存。挥发油易氧化、酯化和聚合等,长期贮存会变色,甚至出现树脂状物沉淀。

樟脑醑(Spiritus Camphorae)

处方:樟脑醑Camphorae 100g

乙醇Aleohlis 适量 共制1000ml

制法:取樟脑加乙醇约800ml溶解后,再加入乙 醇至1000ml,滤过即得。 五) 糖浆剂(syrups

1. 定义

糖浆剂系指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特点

? 含糖量高,渗透压大,本身有防腐作用,但贮存时易析出结晶。 ? 低浓度糖浆剂,易增殖微生物,应加防腐剂。 制备

热溶法: 冷溶法: 混合法:混合法

举例

磷酸可待因糖浆(codein phosphate syrup) 处方:磷酸可待因 5g 蒸馏水 15ml

单糖浆 加至 1000ml

制法:取磷酸可待因溶解于水中,再加单糖浆至1000ml,即得。

高分子溶液剂系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的液体分散体系。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高分子溶液的制备多采用溶解法。高分子的溶解与低分子化合物的溶解不同,其过程缓慢。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1、在溶液中带有电荷: ①带正电:琼脂、

②带负电:淀粉、阿拉伯胶、

③PH>等电点→负电;PH<等电点→正电;PH=等电点→不荷电。 ④ 具有电泳现象。

2、与溶胶不同,有较高渗透压,渗透压大小与高分子溶液的浓度有关 。 3、高分子溶液为粘稠性流动液体,

4、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是高分子化合物水化作用和荷电两方面决定的。

亲水基+水→水化膜(稳定性高分子溶液的主要原因)。 5、陈化现象和絮凝现象 6、胶凝

溶胶剂定义:溶胶剂(sols,疏水胶体)系固体药物以多分子聚集作为分散相的质点,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匀状态液体分散体系,亦称疏水性胶体溶液,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质点大小10-5~10-7m(1~100nm)。

特点:

① 扩散作用慢,不能透过半透膜,渗透压低,动力稳定性低及乳光高度强。 ② 具有界面能,易聚集,析出沉淀,不能恢复原态 溶胶剂的结构和性质 (一) 溶胶双电层结构 (二) 溶胶的性质

1、胶体溶液的分散相能通过滤纸,而不能通过半透膜。

2、动力学性质:胶粒有布朗运动(Brown movement),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3、光学性质:胶粒能散射光,使胶体溶液有明显的“丁铎尔”效应(Tyndall effect)。 4、电学性质:胶粒带电荷,电泳现象(eletrophoresis)。

5、稳定性: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表现为聚结和动力不稳定性。 加保护胶体(protective colloid)可增加稳定性

混悬剂(suspension)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微粒一般在0.5~10?m,小者可为0.1?m,大者可达50?m以上;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分散介质多为水,也可用油。 混悬剂的质量要求:化学性质稳定;微粒大小符合规定要求;微粒沉降速度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混悬剂常用的稳定剂

(一) 助悬剂 (1)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 (2)高分子助悬剂: (二)润湿剂(三)絮凝剂与反

絮凝剂

润湿剂: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润湿性,以产生较好的分散效果。表面活性剂(如吐温)和溶剂类(乙醇、甘油等)。

助悬剂: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还能被微粒表面吸附形成机械性或电性的保护膜,防止微粒聚集和晶型转化;或使混悬剂具有触变性。可分为:低分子助悬剂、高分子助悬剂、硅酸盐类触变胶。另外絮凝剂与反絮凝剂也可以影响混悬剂的稳定。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1)微粒的沉淀

(2) 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混悬剂中微粒可因本身离解或吸附分散介质中的离子而荷电,具有双电层结构。 (3) 絮凝与反絮凝

(4)微粒成长与晶型的转变 (5)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乳剂

乳剂(emulsions)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与之不相混溶的液体连续相中所构成的一种不均匀液体分散体系。

乳剂特点:乳剂中液滴的分散度很大,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提高生物利用度;油性药物制成乳剂能保证剂量准确,而且服用方便,如鱼肝油;水包油型乳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也可加入矫味剂;外用乳剂可改善药物对皮肤、黏膜的渗透性,减少刺激性;静脉注射乳剂注射后分布较快,药效高,有靶向性。混悬剂可以作为长效制剂,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

组成

1、水相:水或水溶液,用W表示。

2、油相:与水不混溶的有机液体,用O表示,如松节油,鱼肝油,植物油。 3、乳化剂 乳化剂的种类

1、 表面活性剂①阴离子型乳化剂②非离子型乳化剂

2、 天然乳化剂 ①阿拉伯胶 用于乳化植物油形成油/水型乳剂②西黄蓍胶:乳化剂能力较差,很少单独使用,

常阿拉伯胶配伍使用③白芨胶可作为阿拉伯胶的代用品。 ④卵黄有较强极性基团为内服或外用制剂的良好乳化剂,但应防腐⑤羊毛脂:羊毛脂可形成水/油型乳剂,多用于较膏外用剂⑥其它:明胶、琼胶、蜂蜡、桃胶、海藻酸钠

3、 固体微粒乳化剂 不溶性固体粉末可作为水、油两相的乳化剂,由于这类固体粉末能被油水两相润湿到

一定程度,因而聚集在两相间形成膜,防止分散液滴彼此接触合并,且不受电解质的影响 O/W型乳剂:Mg(OH)2、AL(OH)3、SiO2、皂土等,接触角?<90?,易被水润湿。 W/O 型乳剂:Ca(OH)2、Zn(OH)2、硬脂酸镁等,接触角?>90?,易被油润湿。

4、 辅助乳化剂 要指与乳化剂合并使用能增加乳剂稳定性的乳化剂 (1)增加水相粘度的辅助乳化剂(2)增加

油相粘度的辅助乳化剂

乳剂的鉴别

乳剂的稳定性

(一)分层 分散相与连续相存在密度差,使流体系分散相会逐渐集中在顶部或底部降低分层速度的方法

①减小乳滴的直径; ②增加连续相的粘度;

③降低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密度差; ④增加相容积分数。

(二)絮凝 :乳剂中分散相液滴发生可逆的聚集现象称为絮凝原理:产生絮凝的主要是粒子表面的?电位降低的结果,乳滴和乳化膜仍保持完整,尚未出现合并现象,但预示乳剂稳定性下降。 三) 转相(变型)

1、概念:O/W型变成W/O型乳剂或相反的变化称为变型。

2、原理:转相(phase inversion)主要是由外加物质使乳化剂的性质改变而引起的。 (四)合并与破坏乳剂的乳化膜破坏导致乳滴变大 原因

①温度过高而引起乳剂的水解、凝集、粘度下降,促进分层;过冷可引起乳化剂失水作用,使乳剂破坏。

②加入相反类型的乳化剂。

③添加油水两相均能溶解的溶媒。 ④添加电解质。 ⑤离心力的作用。

⑥微生物的增殖,油的酸等均可引起乳剂的破裂。 (五)酸败 指受光、热、空气、微生物等影响

(六) 陈化 油、水两相在放置过程是产生的相互扩散互溶使液滴长大的现象

影响乳化的因素:

乳化剂的性质与用量,乳化剂用量越多,乳剂越稳定,一般为0.5%-10%;分散相的浓度与乳滴大小,分散相的浓度为50%时,乳剂最稳定,乳滴越小、大小越均匀,乳剂越稳定;黏度与温度;乳剂的黏度越大越稳定;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使乳剂的稳定性降低。 乳剂的制备方法有:

(1)干胶法。乳化剂先与油混合,再加入水乳化:湿胶法,乳化剂先与水融合,再加入油乳化。(2)新生皂法。油相中所含的有机酸和水相中含的碱混合后可产生新生皂乳化剂,不断搅拌,即形成乳剂。(3)两相交替加入法。向乳化剂中交替加入油或水,边加边搅拌可形成乳剂。(4)机械法。将乳化剂、油相、水相混合后,用乳化机械制成乳剂,可大小量或大量制备。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①降低界面张力,减少乳化的能量,减少表面自由能;

②决定乳液的类型;取决于乳化剂与水相及油相的相 互作用强弱; ③形成稳定界面膜,阻止陈化和聚结; ④产生静电和位阻排斥效应;

⑤增加界面粘度,阻止自身位移; ⑥复合界面膜的形成。

第八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是指直接注射于体内或直接用于创伤面、黏膜等的一类制剂

灭菌制剂:指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无菌制剂: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无菌制剂的种类

注射用制剂:注射剂、输液、注射粉针等;

眼用制剂:滴眼剂、眼用膜剂、软膏剂、凝胶剂等 植入型制剂:植入片等;

创面用制剂:溃疡、烧伤及外伤用溶液、软膏剂、气雾剂等。 手术用制剂:止血海绵剂和骨蜡等 湿热灭菌法

定义:指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

优点:由于蒸气比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变性,同时还有灭菌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湿热灭菌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

类别:包括热压灭菌法、流通蒸气灭菌法、煮沸灭菌法和低温间歇灭菌等方法,根据药品性质进行选用合适的方法。

(1)热压灭菌法(掌握) 定义:指用高压饱和水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本法一般公认为最可靠的湿热灭菌法。 适用范围:耐高温和耐高压蒸气的所有药物制剂、玻璃和金属容器、瓷器、橡皮塞、滤膜过滤器等。

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 1)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2)蒸气性质:其他介质pH值介质的营养成分 灭菌参数D 值(Decimal reduction time )

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或残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

Z 值 降低一个logD值所需升高的温度,即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F 值

在一定灭菌温度(T)下给定的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的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equivalent time),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以min为单位。 F0 值

在一定温度(T)、Z值为100oC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oC、Z值为100oC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仅限于热压灭菌。 冷冻干燥的特点

? 优点: ①受热影响小

②药液经过除菌过滤,杂质微粒少 ③剂量准确

④含水量低,稳定性好

⑤产品质地疏松,溶解性好

? 缺点:①设备造价高 ②工艺过程长 ③能源消耗大

④工艺控制要求高

注射剂 (Injection),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

注射剂按分散系统分类可分为: 溶液型注射剂、 混悬型注射剂、乳浊液型注射剂、固体粉末型注射剂。给药途径有: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穴位注射等 注射剂的分类乳剂型 溶液型 粉末型 混悬型 优点

1 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2 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3 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4 可以产生局部定位作用 缺点

1. 使用不便且注射疼痛 2. 制造过程复杂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无菌 无热原

无可见异物 安全性

渗透压、等张性 pH注射剂的pH要求与血液相等或 接近,血液pH7.4,注射剂一般控 制在4~9的范围内。 (七) 稳定性 (八) 降压物质

注射剂的主要附加剂 注射剂附加剂的主要作用

提高注射剂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稳定性

(1)增加药物的理化稳定性; (2)增加主药的溶解度; (3)抑制微生物生长;

(4)减轻疼痛或对组织的刺激性等。 注射剂的等渗与等张调节 定义

(1)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系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2)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系指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属于生物学概念。 等张调节在等张溶液中既不会发生红细胞体积改变,更不会发生溶血。 注射剂处方组成 一)注射用原料

符合药典或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小试检验合格后使用。

(二) 注射用溶剂 1. 注射用水 2. 注射用油 3. 其他注射用非水溶剂 (三)注射剂主要附加剂

缓冲剂、抑菌剂、增溶剂、等渗调节剂、抗氧剂、鳌合剂、填充剂、保护剂、助悬剂、稳定剂等 (四)注射剂的等渗与等张调节 (五)热原 注射剂的制备

热原(pyrogens) :注射后能引起人体特殊致热反应的物质,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产生来源:大多数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致热能力最强)、霉菌、病毒 热原的主要污染途径

注射用水:是热原污染的主要来源; 原辅料;

容器、用具、管道与设备等; 制备过程与生产环境; 输液器具。

热原的去除方法(1)高温法;250℃,30min以上。

(2)酸碱法; (3)吸附法:针剂用活性碳, (4)离子交换;和8% #122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5)凝胶过滤法; (6)反渗透法; (7)超滤法; (8)其他方法如二次以上湿热灭菌,或适当提高灭菌温度和时间,以及微波等

输液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它是注射剂一个分支。 输液的种类1.电解质输液2.营养输液3.胶体输液4.药物输液 输液剂的质量要求注射量较大(>100ml),对无菌、无热原及澄明度应特别注意 pH接近人体血液的不能引起酸碱中毒 渗透压可为等渗或偏高渗

不能引起血象的任何异常变化 不能有产生过敏反应 异性蛋白及降压物质

输液中不得添加任何抑菌剂

输液剂的种类及用途是:①电解质输液,用于补充体内水分、电解质、纠正体内酸碱平衡

等,如氯化钠注射液等;②营养输液,用于补充供给体内热量、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和水分等如葡萄糖注射液、氨基酸输液、脂肪乳剂输液等;有多糖类、明胶类、高分子聚合物等,如右旋糖酐注射液,明胶注射液、聚维酮注射液等。

滴眼剂

定义:由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的无菌水性或油性澄明溶液、混悬液或乳状液,供滴入的眼用液体制剂 作用:消炎杀菌、散瞳缩瞳、减低眼压、治疗白内障、诊断及局部麻醉。

洗眼剂定义:由药物制成的无菌澄明水溶液作用:供冲洗眼部异物或分泌物,中和外来化学物质等。 眼用制剂的质量要求

耐受pH值 5.0~9.0,理想pH值:6~8

选择缓冲液作为眼用溶剂 缓冲溶液的作用

避免药物对眼睛过强的刺激 有助于药物溶解度和稳定性 抵抗包装玻璃的碱性 缓冲液的种类 磷酸盐缓冲液 硼酸盐缓冲液

滴跟剂的附加剂主要有:①调整pH值附加剂,常用磷酸盐、硼酸盐的缓冲液;②调整渗透压附加剂,常用氯化钠、硼酸、葡萄糖等;③抑菌剂常用硝酸苯汞、硫柳汞、尼泊金类;④调整黏度的附加剂,常用甲基纤维素、聚维酮等;⑤根据需要,还可加入增溶剂、助溶剂、抗氧剂等。

9 固体

常用的固体剂型:

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滴丸剂、膜剂等 固体制剂的共同特点:

物理化学稳定性好,服用携带方便 制备过秳前处理的单元操作相同 在体内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物膜

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

增大药物的溶出面积——粉碎、快速崩解

增大溶出速度常数——搅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改发晶形、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提高温度等

散剂

药物不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分类

按粒度分类

?一般散剂(细粉):6号筛(100目,150μm) ?特殊散剂(最细粉):7号筛(120目,125μm) ?眼用散剂(极细粉):9号筛(200目,75μm) 按用途分类

溶液散、煮散、内服散、外用散、眼用散等 特点 优点

?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 ?外用散的覆盖面积大; ?贮存、运输、携带方便;

?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控制,便于服用。

粉碎

主要目的:减小粒径、增加比表面积。 意义:

?提高物体药物在液体、半固体、气体中的分散度 ?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以及生物利用度 ?有利于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 ?有利于各成分的混合均匀

粉碎方法:干法粉碎,湿法粉碎

筛分 目的:

获得较为均匀的粒子群。这对药品质量以及制剂生产的顺利迚行都有重要的意义。

?如颗粒剂、散剂等制剂都有药典规定的粒度要求;在混合、制粒、压片等单元操作中对混合度、粒子的流动性、充填性、片重差异、片剂的硬度、裂片等具有显著影响

混合 目的:

?保证含量的均匀一致。是保证制剂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满足混合样品中各成分含量的均匀分布。

?固体的混合不同于互溶液体的混合,是以固体粒子作为分散单元,因此在实际混合过程中完全混合几乎办不到,应尽量减小各成分的粒度,常以微细粉体作为混合的主要对象。 混合的影响因素

物料粉体性质的影响

?粒度分布、粒子形态和表面状态、密度、含水量、流动性、黏附性等

?一般来说,粒径的影响最大,密度的影响在流态化操作中比粒径更显著,混合比越大,混合度越小。 设备类型的影响

?混合机的形状及尺寸,内部插入物 操作条件的影响

?物料的填充量、装料方式、混合比、混合机的转动速度及混合时间等。 混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1)混合比例

(2)粒度不密度

(3)粘附性不带电性 (4)含液体或吸湿成分 (5)形成低共熔物 分剂量

?将混合均匀的物料按剂量分装的过程

颗粒剂

定义:将药物不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粒度范围:不能通过1号筛(2000μm)的粗粒和通过4号筛(250μm)的细粒的总和不能超过8.0%。 分类:可溶性颗粒剂、混悬型颗粒剂和泡腾性颗粒剂 特点:

?飞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吸湿性均较少;

?服用方便,根据需要可制成色、香、味俱全的颗粒剂; ?包衣后具有防潮性、缓释性或肠溶性;

?各颗粒的大小或粒密度差异较大时易产生离袭现象,导致剂量不准。

片剂

片剂:药物不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片剂的特点: 优点

剂量准确,含量均匀,片数为剂量单位 化学稳定性较好

携带、运输、服用方便

生产自动化秳度较高,产量大,成本低 可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片剂 缺点

?幼儿及昏迷病人不易吞服

?辅料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溶出和生物利用度 ?含挥发性成分药片久贮含量会下降

片剂的分类 口服片

在胃肠道吸收収挥作用

普通片、包衣片、咀嚼片、速崩片、分散片、缓控释片等 口腔用片

口含片、舌下片、黏贴片等 外用片

溶液片、阴道片等 其他用途的片剂

泡腾片、植入片

口服片:普通片,包衣片,多层片,缓释片,控释片,分散片,咀嚼片 口腔用片:口含片,舌下片,黏贴片 外用片:溶液片,阴道片

其他用途片剂:泡腾片,植入片,注射用片

片剂的常用辅料 稀释剂(填充剂),吸收剂,润湿剂,黏合剂,崩解剂,润滑剂 稀释剂(填充剂):

淀粉(starch),糖粉(sucrose),糊精(dextrin), 乳糖(lactose),预胶化淀粉(pregelatinizedstarch),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MCC),无机盐,甘露醇(mannitol)、山梨醇(sorbitol) 吸收剂:

作用:用以吸收物料中液体成分的辅料,如挥収油、中药浸出物、膏剂等 常用的吸收剂:

硫酸钙、磷酸氢钙、轻质氧化镁、碳酸钙、淀粉、干燥氢氧化铝等 润湿剂

本身没有粘性,但能诱収待制粒物料的粘性,以利于制粒的液体 蒸馏水 乙醇 黏合剂

对无粘性或粘性不足的物料给予粘性,从而使物料聚结成粒的辅料 淀粉浆 纤维素衍生物 崩解剂

促使片刼在胃肠液中迅速碎裂成细小颗粒的辅料。 干淀粉 润滑剂 硬脂酸镁 微粉硅胶

片剂的包衣 目的

?避光、防潮,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遮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增强患者的顺应性;

?隔离配伍禁忌成分;

?不同颜色包衣,增强对药物的识别,提高用药安全;

?提高流动性;

?提高美观度;

?改发药物释放的位置及速度。

胶囊剂的概念胶囊剂系指将药物直接分装于硬质空胶囊中戒具有弹性的软质胶囊中制成的固体制剂。 分类:硬胶囊,软。。,缓释。。,控释。。,肠溶。。 胶囊剂的特点

1、 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2、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3、较丸剂、片剂生物利用度高 4、可弥补其他固体剂型的不足 5、可延缓药物释放和定位释药

胶囊剂的局限性:

1、 药物的水溶液、稀乙醇液、乳剂等 2、易溶性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3、易风化和易潮解的药物

4、胶囊剂一般不宜用于消化道溃疡及儿童患者 滴丸剂

概念:系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 膜剂

概念:膜剂系将药物溶解戒分散于成膜材料中,通过成膜机制成的薄膜状分剂量剂型

11 半固体制剂 重点内容:

? 1.软膏剂的概念和质量要求

? 2.软膏剂的常用基质、制备方法、质量评价与包装储存

? 3.栓剂的概念、特点和质量要求 ? 4.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次重点内容:

? 1.眼膏剂的概念、特点、质量要求和制备方法

? 2.凝胶剂的概念、常用基质、制备方法、质量检查与包装储存 ? 3. 栓剂的常用基质、制备方法、置换价、质量评价与包装储存

半固体的分类 软膏剂 按分散体系可分为三类 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 油脂性凡士林

眼膏剂 红霉素眼膏 凝胶剂 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 栓剂 肛门栓的形状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等

阴道栓的形状有球形、卵形、鸭嘴形等 保妇康栓

软膏剂的概念:

? 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具有一定稠度半固体外用制剂,主用于皮肤、黏膜表面,起局部保护和治疗作用 软膏剂的质量要求:

? 药典48种,乳膏剂32种

? 均匀、细腻,并有适宜的粘稠性 ? 性质稳定,无刺激性

? 用于大创面的软膏应无菌

软膏剂的制法

软膏剂的制备,按照形成的软膏类型、制备量及设备条件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常用的方法有研磨法、熔合法和乳化法。 研磨法

? 基质为油脂性的半固体时,可直接采用研磨法(水溶性基质和乳剂型基质不宜用)。

? 一般在常温下将药物与基质等量递加混合均匀。此法适用于小量制备,且药物为不溶于基质者。 熔合法

? 大量制备油脂性基质时,常用熔合法。

? 特别适用于含固体成分的基质,先加温熔化高熔点基质后,再加入其他低熔点成分熔合成均匀基质,

然后加入药物,搅拌均匀冷却即可。 乳化法

? 将处方中的油脂性和油溶性组分一起加热至80℃左右成油溶液(油相),另将水溶性组分溶于水后一起加热至80℃成水溶液(水相),使温度略高于油相温度,然后将水相逐渐加入油相中,边加边搅至冷凝,最后加入水,油均不溶解的成分,搅匀即得。 乳化法 油水相混合方法

? 两相同时掺合:连续的、大批量制备 ? 分散相加入到连续相:小体积分散相 ? 转相法

药物加入的一般方法

(1)药物不溶于基质或基质的任何组分中时,必须将药物粉碎至细粉(眼膏中药粉细度为75μm以下)。

若用研磨配制,配制时取药粉先与适量的液体组分,如液体石蜡、植物油、甘油等研成糊状,再与其余基质混匀。

(2)药物可溶于基质某组分中时,一般油溶性药物溶于油相或少量有机溶剂,水溶性药物溶于水或水相,再吸收混合或乳化混合。

(3)药物可直接溶于基质中时

则油溶性药物溶于少量液体油中,再与油脂性基质混匀成为油脂性溶液型软膏 水溶性药物溶于少量水后,与水溶性基质成水溶液性溶液型软膏。

(4)具有特殊性质的药物,如半固体粘稠性药物(鱼石脂或煤焦油),可直接与基质混合,必要时先与少量羊毛脂或聚山梨酯类混合再与凡士林等油性基质混合。

若药物有共溶性组分(如樟脑,薄荷脑)时,可先共熔再与基质混合。

(5)中药浸出物为液体(如煎剂,流浸膏)时,可先浓缩至稠膏状再加入基质中。 固体浸膏可加少量水或稀醇研成糊状,与基质混合。

软膏剂的质量检查 (一)主药含量测定 (二)物理性质的检测 (三)刺激性 (四)稳定性

(五)药物释放度及吸收的测定方法 栓剂

栓剂的概念: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供人体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

特点:与口服相比,全身作用栓剂的特点:

? ①药物不受胃肠pH或酶的破坏 ? ②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可直肠给药 ? ③可避免首过效应

? ④直肠吸收比口服干扰因素少

? ⑤对不能或不愿吞服药物的,用此法较方便 ? ⑥给药不如口服方便

质量要求:

? 药物与基质应混合均匀

? 栓剂外形应完整光滑,无刺激性。 ? 塞入腔道后应能融化、软化或溶解 ? 有适宜的硬度

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影响直肠吸收的因素

? 直肠粘膜是类脂膜,药物直肠吸收的机理主要是被动扩散,吸收不及口服制剂规则,影响因素较多。 ? (1)生理因素

? (2)药物的理化性质

? (3)基质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 (4)吸收促进剂及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眼膏剂的概念、特点、质量要求

定义: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专供眼用的灭菌软膏剂 适用:对水不稳定的药物,如:某些抗菌素 质量要求:均匀细腻,无刺激性 成品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 用于眼部手术或创面的眼膏剂不得加抑菌剂或抗氧剂

凝胶剂的概念、常用基质

定义: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均一、混悬或乳状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 常用基质: 西黄蓍胶、淀粉、明胶、卡波姆、纤维素衍生物、海藻酸钠

水、甘油、丙二醇

栓剂的制备方法、包装储存

? 制备方法 ? 热熔法

? 将计算量的基质粉末水浴加热熔化后,加入药物(研细,过6号筛),混合均匀,倾入冷却并涂有润滑剂的压模中至稍微溢出模口。冷却凝固后,削去溢出部分,开模取出,水溶性基质多用

? 冷压法

? 主要用于油脂性基质栓剂。避免了加热对主药或基质稳定性的影响,不溶性药物也不会在基质中沉降

包装材料和贮藏

包装:原则上要求每个栓剂都要包裹,不得外露;栓剂之间要有间隔,不得互相接触。

贮藏:一般栓剂应贮存于30℃以下,油脂性基质栓剂应格外注意避热,最好在(+2℃∽-2℃)保存。甘油明胶类水溶性基质栓剂,应密闭、低温贮存。

12 气雾剂

气雾剂的概念、特点、分类、组成和质量要求

概念: 含药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与适宜抛射剂共同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用时借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物喷出 特点:

? 优点:

速效;定位;增稳; 避胃肠破坏和首过;

减小刺激;定量、多剂量; 消毒高效。

? 缺点: 成本高; 不适与刺激; 致敏性。 气雾剂的分类

1. 按分散系统分为:

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

2. 按气雾剂组成分(按容器中存在相数)分为: 二相气雾剂和三相气雾剂。

气雾剂的组成

由抛射剂、药物与附加剂、耐压容器和阀门系统组成 质量评价

气雾剂的内在质量:二相应为澄清、均匀溶液;三相气雾剂药物粒度<10 μm,多为5 μm左右。 1. 安全、漏气检查 2. 装量与异物检查

3. 喷射速度与喷射总量检查 (1)喷射速度;(2) 喷射总量 4. 喷射总揿次与喷射主药含量检查 5. 喷雾的药物粒度与雾滴大小的测定 6. 有效部位的药物沉积量检查 7. 微生物限度检查

8. 无菌检查:烧伤、创伤、溃疡用气雾剂。

喷雾剂(sprays):指含药溶液、乳液或混悬液填充于特制的装置中,使用时借助手动泵的压力、高压气体、超声振荡等将内容物呈雾状物喷出的制剂

吸入粉雾剂:指微粉化药物单独或与载体辅料混匀,经特殊给药装置,通过患者的主动吸入,使药物分散成雾状进入呼吸道,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给药体系。

13 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

浸出技术:用适当溶剂和方法,从动、植物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的工艺技术。 中药制剂:以中药材为原料制备的各种制剂。

常用浸出剂分类

? 水浸出制剂:加热、水浸→制剂,如汤剂、合剂等。

? 含醇浸出制剂:用乙醇或酒浸出→制剂;或水浸出剂→加醇。如酊剂、酒剂、流浸膏剂、浸膏剂。

? 含糖浸出制剂:水浸出剂→浓缩→加蔗糖(蜂蜜)或其它赋形剂→制剂,如糖浆剂、煎膏剂、颗粒剂等。

? 精制浸出制剂:适当溶剂浸出→浸出液处理(大孔树脂洗脱、超临界萃取)→制剂,如注射剂、片剂等。

浸出制剂的特点

? 成分非单一,综合疗效。 ? 作用缓和持久,毒性较低。 ? 提高有效成分浓度,减少剂量。

常用的浸出制剂 一、汤剂

? 汤剂:中药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 制备方法

? 制备方法注意:

(1)先煎药、后下药、包煎、另煎、烊化。 (2)用具:瓦罐、搪瓷、不锈钢煎煮器为宜。

(3)掌握煎煮量和煎煮时间,一般煎煮二到三次。

? 中药合剂:浸出、净化、浓缩、分装和灭菌。

? 一般以每剂服用量在30~60ml为宜。经过醇沉,每剂服用量可浓缩达 10~20ml。 ? 口服液:指合剂单剂量包装者。

二、酒剂(药酒)

? 酒剂:指药材用蒸馏酒浸取的澄清液体制剂。 ? 制法:浸渍法(冷浸法和热浸法)和渗漉法。

三、酊剂

? 酊剂:指药物用规定浓度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或用浸膏溶解制成。

? 浓度规定:毒、剧药材酊剂一般每100ml相当于原药材l0g,其它一般每100ml相当于原药材20g。

? 制法:①稀释法:以流浸膏为原料,加适量规定浓度乙醇稀释。②溶解法:把药物粉末直接溶解于不同浓度乙醇中。③浸渍法:一般多采用冷浸法制备。④渗漉法。

四、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 流浸膏剂: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浸出有效成分,蒸去部分溶剂,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而制成的液体制剂。

? 浓度规定:流浸膏剂每1ml相当于原药材1g。

? 制法:渗漉法;包括渗漉、浓缩及调整含量三个步骤。

? 浸膏剂:指药材用适宜溶剂浸出有效成分,蒸去部分溶剂,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所制成的膏状或粉状制剂。

? 浓度规定:浸膏剂每1g相当于原药材2~5g。 ? 分稠浸膏剂和干浸膏剂两种。

制法:浸出、精制、浓缩、干燥、调整浓度等 五、煎膏剂(膏滋)

? 煎膏剂:指中药材用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炼密制成的稠厚半流体状制剂。

制法

? 制备清膏:一般采用煎煮法。

? 收膏:清膏加入规定量的炼糖或炼蜜(炼糖的目的,防止“返砂”现象)。

六、颗粒剂(冲剂)

? 颗粒剂: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的颗粒状内服制剂,分为可溶性和混悬性两类,服用时用开水冲服故亦称冲剂。

14 药物制剂稳定性

掌握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意义和任务

概念: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贮藏、至临床应用前的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研究意义: 保证制剂安全有效;合理设计剂型,预测制剂有效期;提高经济效益。 任务:

? 药物制剂稳定性包括:

化学稳定性:药物水解、氧化→含量、色泽变化。 物理稳定性:结晶生长、乳剂分层、胶体老化等。 生物学稳定性:微生物污染腐败等。 药效学稳定性:疗效无变化。 毒理学稳定性:毒性不增大。

? 研究任务是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

影响制剂稳定性因素:处方因素和环境因素。

处方因素:pH、广义酸碱催化、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赋形剂与附加剂等。 环境因素:温度、光线、空气、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等。

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一)pH值的影响:

受H+或OH-催化的药水解速度由pH决定。可依实验求出药物最稳定pH值(pHm),确定制剂pH以

提高稳定性。

方法:保持处方其他成分不变,配不同pH值溶液,在高温下加速实验,求出各pH溶液速度常数(k),以lgk对pH值作图,即可求出pHm。 (二)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

药物处方中常加缓冲剂调节pH,HPO42-对青霉素G钾盐、苯氧乙基青霉素有催化作用。

方法: pH值恒定,↑缓冲剂浓度,观察药物的分解情况,若分解速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可确定。 处方中,缓冲剂浓度尽可能低或选用无催化作用系统。 (四)离子强度的影响:

相同电荷,??,k?,

相反电荷,??,k?,

(五)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增加或降低稳定性: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时可形成胶团包裹药物。如苯佐卡因易受碱催化水解,在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30℃时的t1/2大大增加。

但表面活性剂使某些药物分解加快,如吐温80使维生素D3稳定性下降。 (六)处方中赋形剂和附加剂: 辅料可影响稳定性:

软膏剂中PEG-能促进氢化可的松分解;栓剂基质PEG-使乙酰水杨酸分解。

以硬酯酸钙、镁作润滑剂对乙酰水杨酸的稳定性有影响,故生产乙酰水杨酸片时用滑石粉等。

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cmc 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一)温度的影响

通常,温度↑→反应速度↑。 (二)光线的影响

光化降解。光辐射→药物分子活化→降解 。 (三)空气(氧)的影响: 防止氧化的措施:

① 去水中氧气:煮沸或通入N2、CO2。

② 去药物容器空间的氧气:通入N2、CO2或抽真空。 ③ 加入抗氧剂。 4. 金属离子的影响:

金属离子对自动氧化反应有催化作用。 5. 湿度和水分的影响: 水是化学反应的媒介

药物临界相对湿度(CRH) 6. 包装材料的影响: (1)玻璃材料:

玻璃释放碱性物质;脱落不溶性玻璃碎片;透光 (2)塑料:

透过性(透气、透湿); 泄漏性; 吸附性 (3)橡胶:

泄漏性;吸附性 (4)金属:

鉴于包装材料与药物制剂稳定性关系较大,在产品试制过程中要进行“装样试验”。

临界相对湿度(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 ,CRH)

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一般把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 ,CRH)

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1. 改进剂型与生产工艺: (1)制成固体制剂

(2)制成微囊或包合物

(3)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或干法制粒压片 (4)采用包衣工艺 2. 制成稳定的衍生物:

混悬液降解与溶液中药物浓度有关,将易水解药制成难溶性盐或难溶性酯类衍生物可提高稳定性。 制成前体药物

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符合混悬剂要求的微粒,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悬液。对于一些质硬、质重或贵重药物可采用“水飞法”。疏水性药物应先将其与润湿剂研匀,再与其他液体混匀,最后加其余的液体至全量。

凝聚法:包括物理凝聚法和化学凝聚法。物理凝聚法,用物理的方法降低药物的溶解度,使其聚集并从分散介质中析出,形成混悬剂。化学凝聚法,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进行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药物微粒,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悬剂

简述药材的浸出过程及影响浸出因素。 一般药材的浸出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⑴浸润、渗透过程,浸出溶剂润湿药材粉粒并通过毛细管和细胞间隙进入细胞组织中; ⑵解吸、溶解过程:浸出溶剂溶解有效成分形成溶液。

⑶扩散过程:药物依靠浓度差由细胞内向周围主体溶液扩散;⑷置换过程:用新鲜溶剂或稀溶剂置换药材周围的浓浸出液,以提高进出推动力。

影响浸出因素有:浸出溶剂、药材粉碎粒度、浸出温度、浓度梯度、浸出压力、药材与溶剂相对运动速度等。

片剂制备过程中常出现哪些问题 试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

片剂制备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有:①裂片,产生原因有:物料细粉太多,压缩时空气不易排出;物料塑性差、易弹性形变;压片机压力不均,转速过快等。②松片:主要由于物料粘性力差,压力不足造成。③粘冲:主要原因为颗粒不够干燥,润滑剂选用不当或用量不足,冲头表面粗糙等。④片重差异超限:产生原因有颗粒流动性不好,颗粒大小相差悬殊或细粉过多;冲头与模孔吻合性不好等。⑤崩解迟缓:主要原因为粘合剂、崩解剂、疏水性润滑剂等辅料的选用或用量,以及压片时的压缩力造成片剂的空隙率低和润湿性差,水分渗入速度慢。⑥溶出超限:影响因素有片剂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溶出度差。

⑦药物含量不均匀:所有造成片重差异超限的因素都可造成片剂中药物含量不均匀。可溶性成分在颗粒之间的迁移也是造成小剂量药物含量均匀度不合格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缓释、控释制剂,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缓释制剂: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s 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血药浓度平稳,峰谷波动百分率小,并每24 小时用药次数应从3~4 次减少至1~2 次的制剂。 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 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血药浓度更平稳,峰谷波动百分率更小,并每24 小时用药次数应从3~4 次减少至1~2 次的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具有以下特点:

1. 对半衰期短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特别适于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

2. 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易于降低药物的副作用,特别有利于治疗指数狭窄的药 物

3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使得药物以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 - 人卫版

第一章绪论1.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form)3.制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药剂学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8pfc0050f1x2cw44eb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