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程朱理学发展历史背景及其影响解析
□陈一辉
【摘 要】【内容摘要】宋代朝堂政治大都由提倡经世致用的儒学流派执掌;提倡理气之学的理学派士大夫大都“流落民间”为地方官僚。自熙宁元祐之争到理宗立程朱理学为官学,双方展开长达约两个世纪的朝廷政治斗争;士大夫是参政主体也是学术主体,政治斗争往往决定学术发展的走向。宋代朝廷政治斗争产生、过程和结果对道学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道学在朝廷政治斗争中沉沦、崛起,逐渐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6(015)019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程朱理学;朝廷政治斗争;道学;理学派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侯外庐先生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史》、张立文先生的《宋明理学研究》等,能够对宋代理学的思想内涵及其渊源有清晰论述,但是仍然摆脱不了马列主义和西方哲学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的理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相当影响的论著, 标志着大陆宋明理学的研究已经树立了较为成熟的学术典范,为将来更为深入与全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来,理学研究的角度思路开拓,但关于政治斗争与宋代理学相联系的研究成果较少,笔者涉及也不足。沈松勤的《南宋文人与党争》论述了南宋党争对文人的影响,其中较大的篇幅论述了南宋学术斗争,对本文的写作有着许多
启示。
二、程朱理学创立阶段:政治环境和政治际遇对道学创立的影响
宋初以来,学术上基本继承唐末三教并行的状况,太祖、太宗、真宗虽然对三教各有所偏,但都是宽容对待,三教相互影响尤其是儒学糅合佛道的态势因而得到延续。仁宗时期更加注重以儒治国,信任忠厚正直的大儒执政,并且抑制朋党专政,能够令士大夫各抒己见,防止一家独大、学术不兴的局面。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施行仁政,朝廷大多是忠君仁德君子当道,朝中的奸佞小人还不足以改变大体宽厚仁德的政治局面,尤其是庆历前后,晏殊、欧阳修、文彦博、范仲淹等名臣当政,这些大臣大多本来为儒家学者,为在其位能够励精图治而在学术上辨经疑古,从儒家经典中发挥自己的见解,研究现实的治国之道,他们的见解虽然不尽相同,都能够聚集在朝廷各尽其用。
(一)政弊显现,宋儒分化,学派林立。宋初以来文人治国,士大夫自然需要从儒学中找寻治国治世的指导思想,更改创新后的儒学将迎来“大展拳脚”的复兴机遇。然而到北宋中叶,“冗官冗费”的政治体制导致的“国弱民贫”的弊端逐渐显现,之前三教并行的学术思想已经不合时宜,更为合理、实用的政治指导思想需要被士大夫探索出来。仁宗时期,疑古之风更盛,儒学士大夫普遍摒弃之前重视经典本身,章句训诂的学术,认为佛道之学难以用之于解决实际政治问题,注重经世致用,穷其义理,发挥自身不同的见解。如欧阳修主张传承韩愈复兴儒学本义,疑《周易》而作的《易传》;刘敞著作的《七经小传》:周敦颐研究《易》而得《易通》、《太极图说》,主张心性义理之学,建立哲学化的道学基本架构。
(二)周敦颐的政治际遇与道学创立。《宋史·列传·道学》开篇便讲到:“三代盛
世,天子以是道为政教”,“文王、周公既没,孔子有德无位”,因而制礼乐典章,定《诗经》,修《春秋》,赞《易象》,以传五帝三代之圣学,然而“孟子没而无传”,直到千年之后的宋中叶,周敦颐“乃得圣贤不传之学”。元代史学家和后世学者包括朱熹等理学家都将周敦颐奉为道学开山祖师,这是无可非议的。前文提到周敦颐所处的政治环境,为道学的产生促兴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周敦颐个人的政治际遇对其传承”不传之学”,开创强调心性义理,穷极伦理本体的道统理学有着怎样的影响?周敦颐开创道学的渊源来自于援佛、道入儒,将佛道具有辩证法性质的学说渗透到儒家道德伦理和人性论之中,将具体的社会学说上升为具有本体论高度的抽象哲学,初步建立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
三、神宗至钦宗阶段,政治斗争中处于下风的道学
(一)变法与反变法之争影响下的道学。神宗朝熙丰变法之前,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和道学士大夫主导的反变法派的论争已然展开,不论两派的各自的利益出发点,神宗以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为出发,必然是支持变法,尤其王安石的“三不足”给予神宗很大的信心,但这却带来道学士大夫更为激烈的反对和远离,因为王安石的“三不足”和具体的措施更是让理学士大夫认为其“功利”之心,令主张遵循“天理”反对“欲”的理学何以立足。
变法前夕即熙宁初年,支持理学的在朝士大夫吕公著推荐理学名士二程、张载、张戬等人,他们都是反对变法的,因而在朝时间均不长。熙宁前后出现的理学大家,充分证明周敦颐之后理学得到传承与弘扬,在吕公著的推荐之下,理学更是成为当时具有影响力的学派,变法前王安石还未得宰相之位,理学派大有与王安石争夺占据中央朝廷的态势。但是,变法与否的最终决策权在皇帝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