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3单元 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 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

大怒,于洪武三年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 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 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 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 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 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 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 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 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 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 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 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 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

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 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 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 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 “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 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 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 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 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 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 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道”就是“以力服入”,其结果是“非心服”,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一书虽然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D.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霸道”的

2

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而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二、文言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节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C.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D.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吾尝终日而思矣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3

A.韩愈认为圣人与愚人分野的关键就在于他们是不是尊师重道,能不能虚心学习。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外,更在于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 C.《劝学》选段主要论证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主要分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曾祖谨,有功于周,为太师、燕国公。父宣道,仕隋至内史舍人。大业末,志宁调冠氏县长,山东盗起,弃官归。

高祖入关,率群从迎谒长春宫,诏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贞观三年,为中书侍郎。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 “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帝悟,特诏预宴,因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是时议立七庙,君臣请以凉武昭王为始祖,志宁以凉非王业所因,独建议违之。帝从之。尝谓志宁曰: “昔成王以周、召为师傅,日闻正道,习以成性。今太子幼,卿当辅以正道,无使邪僻启其心。勉之,官赏可不次得也。”太子承乾数有过恶,志宁欲救止之,上《谏苑》以讽。帝见大悦,赐黄金十斤、绢三百匹。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时太子以农时造曲室,累月不止,又好音乐过度。志宁谏,太子不纳。太子败,帝知状,谓曰:“闻公数谏,承乾不听公,故至此。”是时宫臣皆罪废,独志宁蒙劳勉。

永徽四年,陨石十八于冯翊,高宗问曰:“此何祥也?朕欲悔往脩来以自戒,若何?”志宁对:“《春秋》:‘陨石于宋五。’内史曰:‘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物固有自然,非一系人事。虽然,陛下无灾而戒,不害为福也。”俄迁太傅。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业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帝嘉之,分其田以与二人。

显庆四年,以老乞骸骨,诏解仆射,更拜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王皇后之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固争不见从,志宁不敢言。武后以其不右己,衔之,后因杀无忌,坐免官,出为荥州刺史,改华州,听致仕。卒,年七十八,谥曰定。

(节选自《新唐书·于志宁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 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B.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

4

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C.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 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D.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 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唐朝皇帝李渊的庙号,庙号是对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 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七庙: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后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庙, 也代指封建王朝。

C.起复: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一般应停职回家守丧,在丧期未满时又被朝 廷重新起用,叫做“起复”。

D.《春秋》: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孔子根据鲁史修订 而成,是儒家典籍“五经”之一。

9.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臣商议设立七庙时,大家都想立凉武昭王为世祖,于志宁却以凉武昭王并 未开创大唐帝业的根基为由进行反对,后来唐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B.唐太宗很重视太子的培养,拿西周时周公、召公的例子来勉励于志宁,请他 用正道来辅佐教导太子,并让他告诫太子不可随意给属下官职赏赐。

C.于志宁在皇上同时给他和另外两位朝臣赏赐田地时,主动请求将赏赐给自己 的那部分田产分赐给另外两人,高宗对他大加赞赏并同意了他的请求。 D.武则天皇后认为于志宁在高宗废王皇后的问题上不替自己帮忙,对他怀恨在 心,后来借机给他定罪,将他撤去原职,贬到地方任职。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 译文: ⑵物固有自然,非一系人事。虽然,陛下无灾而戒,不害为福也。

译文: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3单元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89zq5o1ti0n19a8hrgx9da6a52gca00h2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