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讲 中国文化基础 一、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

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

“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文化的汉语词源:化 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 (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

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 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四)“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1.广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 层 说

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2.狭义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3)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六个方面:

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 睿智的宗教哲学思想 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 辉煌的音乐艺术成就 浩瀚的文化典籍

最早萌生并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什么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最能体现一个区域一个空间范围特点的文化类型。 中国地域文化的划分和特点

1、燕赵文化——“混血”的文化 融合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 2、三秦文化——自古帝王都,中国文化的

3、三晋文化——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 4、齐鲁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齐鲁文化 圣人之乡 5、吴越文化——尚文的部落 6、荆楚文化——能文能武的部落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绍兴的师爷湖南的将” 7、巴蜀文化——兼容、开放的文化 8、滇云文化——汇合各民族特色的文化 9、岭南文化——汇合古今;融贯中西的文化 兼具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

10、闽南文化——中原文化为主体,移民文化为实质 11、青藏文化——神秘的高原文化 南北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地理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 (二)中西文化差异 1.中西文化差异

如民族性格(谦和与好斗)、 人际关系(中庸与张扬)、

家庭关系(重视亲情与凸现自我)? 2、 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

(1)地理环境(大陆型与海洋型) (2)经济形态(农耕与商业)

(3)政治形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和以契约和财产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 (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

2.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美好未来。 3.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 (二)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

削弱和取消人文教育,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等专业教育的危险 : 第一,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下降。

第二、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科学主义泛滥。

第三,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底蕴,促进经济发展。 其一,传统文化可以也应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文化资产和文化资本。 其二,历史传统文化是塑造区域文化气质的重要基地。

其三,发掘利用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经济经营活动注入价值巨大的文化资产,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

感召力,而且能够直接促进商标、广告、包装等文化资产的迅速增值,同时提高经济领域的文化资产意识。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二讲 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及气候 等 人文地理环境 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疆域、政区、民族、人口等方面的特征。 1.气候特征:

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国土的大部分处于温带地区。 二是季风气候明显。

冬季多刮北风,夏季多刮南风,降雨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三是大陆气候强。

冬冷夏热,气温年差较大。 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节气文化是适应农业需要而很早就发展起来的。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风寒湿热燥火”。俗称“六淫”,大部分与气候有关。 三是诗词与气候。 2.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3.疆域特征:

疆域:各朝代的疆界变化,有哪几个朝代的疆域比现在的大呢? 西汉、唐、元、清

疆域的广大,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 4.政区特征:

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人为划分的 。

我们了解政区划分,主要是探讨了解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机构组织及权利分配。 (1)商周: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最早产生于奴隶制时代。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 (4)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 (5)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8)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府、县三级。

(9)近代,辛亥革命前后废除了府一级、州、所都改为县,又重划了道区,所以成了省、道、县三级制。 (10)现代:1949年建国后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包括自治区和直辖市)、地(包括自治州、盟)县(包括自治县、旗、自治旗)。

(6)元朝:由于疆域辽阔,确立了行省制度。 (7)明:明洪武九年废除行中书省。 4.民族特征:

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中华民族是定居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现有56个民族。 其次要明确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再次,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互相接近和融合,共同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人口特征:

历史上,中国人口有三大特点: 第一是人口众多。

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迁移频繁。 第二是分布不均衡。

二、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可以细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都是依靠优越的农业环境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供养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口。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传统的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

第三,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人的优越感和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应该是这种思想观念,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大陆地形。

第二节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自然经济就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式的经济,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它是由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的。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农耕文明是指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而逐步形成的人类文明。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由于黄河流域更适合于农耕,故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得到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长期的对垒,也有相互的融合。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常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在对垒的同时,两种民族也在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3.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工业、水利、采矿、

冶铁、纺织、造船、建筑、贸易等。

4.内敛型的海洋贸易(内敛即收拢,而非开放)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1.殷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二、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2.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第一,西汉的文景之治: 第二,唐贞观之治 第三,唐开元之治。 第四,清康乾盛世。

中国的商品经济呈现波浪式前进的态势,较之于西欧,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它既是补充农耕经济不足的需要,也是满足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由于它对农耕经济的依附性,决定了它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在农业方面,经过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4.中国古代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手工业方面,中国古代的瓷器、漆器、青铜器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造船业和冶炼业曾在历史上取得世人注目的成就。

在货币经济方面,中国也曾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近几年许多学者一直在考察一系列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倍受挫折?为什么当时中国没有跟随同时代的西方文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原因之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 四、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总之,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负面的影响。同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向上的方面,又要看到它消极颓废落后的一面。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形成的三条件是: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型文化。 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的文化。

智性文化,是相对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的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文化。 为什么会形成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呢?或曰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呢? 1. 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中国文化基础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二)文化的汉语词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89iy098269ersb9r17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