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是让人做傻子和不仁不
义?
《道德经》提出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否让人做傻子和不仁不义?炎黄说道德经:18章“大道废,有仁义”、19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弟子问 老师,《道德经》提出“绝圣弃智”,是让我们别读书做傻子吗?又提出“绝仁弃义”,是让我们放弃仁义做不仁不义之人吗?炎黄曰 这两句出自于《道德经》十九章,原文曰: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说这句话,是有前提的,前提在《道德经》十八章,原文曰: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这观点和之前的第三章“不尚贤”是同一个观点。原文解释
炎黄曰:老子的观点都不能从表面字义去理解,而需要深入理解其本质。我先把这两章的原文含义说一下,再详述其理。 十八章译文:大道被废弃了,于是才会提倡仁义。智慧聪明出现了,就会出现大伪。家庭六亲不和睦,就会提倡孝慈。国家破败昏乱,就会出现忠臣。
十九章译文: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
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对精巧之物的追求和对财利的欲望,盗贼也就没有了。以这三句话作为提纲原则还是不够的,需要让人们向着这个方向去。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放弃学习圣智礼法,才能无忧。 大道废有仁义的本源
炎黄曰:为何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孔子最为推崇仁义礼仪,孔子推崇的仁义礼仪主要来自于周礼,所以孔子大声疾呼提倡周礼。周礼就是周朝制定的,而周朝的开国国君是谁?就是周武王。那么制定周礼的周武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可以先看下《史记·伯夷列传》中记载的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和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孤竹君想立叔齐来作为自己继承人,等孤竹君去世,叔齐就让伯夷继承。伯夷说:“是父命让你继承。”于是离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也离开了。于是国人立了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来继承。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即周文王)管理的国家重视农业,善待老人,注重礼仪,是个养老的好地方,于是去投奔周文王。等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去世了,周武王用车子载着西伯的牌位,追封西伯为文王,宣称奉文王遗命东进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绳劝说道:“父亲死了不去埋葬,竟然大动干戈,能说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能说是仁吗?”周武王身边的士兵要杀害他们,军师姜子牙
劝解说:“这是重义之人,不要杀害他们。”就把他俩扶走了。 此后周武王灭了商纣,建立了周朝,而伯夷叔齐耻于周武王的行为,于是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薇菜吃。等饿的快要死去了,他们唱歌说:“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于两人就饿死在首阳山之上。 周武王本人做的事情是父亲死了不去安葬、作为臣子又要造反这种不孝不忠的事情,为伯夷叔齐所不齿,但他制定了周礼。他为何要制定周礼?他是害怕后人向他自己学习,也做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事。
弟子问 那是老子认为仁义忠孝是不好的,所以不要提倡吗?炎黄曰 并非如此,仁义忠孝自然是好的。比如伯夷叔齐,就是真仁义忠孝之人。真仁义忠孝之人,你不必向他宣传仁义忠孝,因为这是发乎他们的本性的。 老子提倡的“绝仁弃义”,不是让人们放弃仁义,而是说真正仁义忠孝之人,是不会把仁义忠孝挂在嘴上,也不需要向他们宣传仁义孝慈,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这样做的。当宣传仁义忠孝的时候,说明大道已经不存已经废了。如何读历史 弟子问:老师,商朝的纣王不是一个昏君吗?周武王讨伐他不是很好吗?
炎黄曰:如果讲究忠义,即便商纣王真的昏庸无道,那么作为忠义臣子,也是应该大声疾呼劝解君王,而不是起而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