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完成21-22题。
21.图中最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22.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 ) A.海浪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
C.海风的影响 D.寒流的影响
“第八大陆”位于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之间,面积相当于日本的4倍,是太平洋上一片由400万吨塑料垃圾组成的漩涡,在垃圾漩涡中海水的运动非常缓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3-24题。
23.关于垃圾漩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垃圾的来源主要来自海上航行的货船丢弃物 B.垃圾漩涡位于太平洋反气旋型洋流的中心
C.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之间的垃圾漩涡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D.日本东海岸的垃圾受季风的影响汇集于此 24.垃圾漩涡中海水运动缓慢的原因是( ) A.位于低纬度,盛行上升气流 C.塑料垃圾袋的厚度太厚
B.受风带影响,洋流汇集 D.位于副高中心控制下的无风带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并在达卡西北汇合成恒河—布拉马普
特拉河水系,最后注入孟加拉湾,流域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约1.3万亿立方米,年输沙量超过10.6亿吨,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 图1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概况及其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图2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的月平均流量图”。
(1)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有_____。
(2)比较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平均流量的差异并解释其成因。 (3)分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文特征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4)为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指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哈拉湖是一个构造断陷湖,历史上是一个淡水湖,曾为党河的上游。现在是一个咸水湖,四周被高大雪山
环抱。目前哈拉湖面积600平方公里,比多年前测算的面积增加近8平方公里。长期以来,哈拉湖一带人迹罕至。近年来,随着青藏高原旅游探险活动的发展,哈拉湖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下图示意哈拉湖地理位置。
(1)推测哈拉湖由淡水湖转变为咸水湖的过程。 (2)指出哈拉湖面积增大的原因。
(3)驾车前往哈拉湖探险的驴友通常入冬以后才进入湖区,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27.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新华网西宁2011年7月19日电:来自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6年呈递增趋势。监测显示的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 321.07平方千米,水位为3 193.8米。与2005年相比,青海湖水体面积扩大了70.82平方千米,水位上升了0.35米。专家分析指出,在中国政府和群众努力之下,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呈现了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材料二:青海湖流域图。
(1)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什么,试分析布塔河的水文特征。 (2)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
(3)试分析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6年呈递增趋势的可能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D;2.B
解析:1.该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植被覆盖率较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弱,河流含沙量大,流量峰值大、径流量大。选D。
2.第6年植被较第1年有所恢复,故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增强,下渗增多,水土流失减弱,河流含沙量小、流量峰值较小。故导致径流差异的水循环关键环节是下渗,选B。 答案:3.C;4.B;5.D
解析:3.塔里木河流量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少,A错。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B错。流量变化受气温影响大,夏季冰雪融水多,流量最大,C对。降雪多的冬季流量最少,D错。
4.该地区的河流是以内流河为主,水循环类型主要为陆地内循环,B对。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河流流入海洋,海上内循环只发生在海洋区域,A、C、D三项均错。
5.全球变暖,冰雪融化多,河流水量会增加,D项不是其断流的主要原因,D项符合题意,选D。流域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表物质疏松,下渗量大;流域人口增多,取水增加,都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A、B、C不符合题意。 答案:6.B;7.B;8.A。
解析:6.根据材料中信息,该河径流量在春季开始增大,径流量最高峰出现在春末夏初,夏季流量开始减少,主要的补给水源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较少,A、C项错误。该地位于阿尔泰山南坡,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被迫抬升,形成雨水补给,B项正确。地下水不是该地区的主要补给来源,D项错误。
7.结合上题分析,该地位于阿尔泰山南坡,山地呈西北—东南走向,南坡是迎风坡,主要受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影响。故选B项。
8.与1959—1960年径流量平均值相比,2001—2005年汛期提前,且径流量更大。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说明该区域气候变暖,季节性融水量变大。与20世纪50年代末相比,21世纪初冬季降水更丰富。故选A项。 答案:9.A;10.D。
解析:9.根据流量年变化示意图可知,a处流量季节变化大,说明没有湖泊调节作用影响,位于湖泊上游。b处流量季节变化小,说明受湖泊调节作用影响,位于湖泊下游。结合指向标,图1中河流总体由西北流向东南,A项正确、B项错误。a处水位高于b处,C项错误。不能判断b处河水流速快于a处,D项错误。 10.若a为入库流量,b为出库流量,当入库流量大于出库流量时,水库水位上升。图2中5—10月入库流量大于出库流量,水位持续上升,其水位最高的月份是10月,D项正确。
答案:11.B;12.C
解析:11.由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千米,因此正确答案选择B。读图判断即可。 12.由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影响水循环环节。城市不透水面其实就是路面的硬化改变地表下垫面性质增加。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层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绝。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不透气的地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改变城市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之后,又将热量反射释放出来,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2~3℃,产生“热岛现象”。不透水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②④正确,①③错误。选C。 答案:13.D; 14.D
解析:13.本题考查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道路逐渐硬化.城市道路使用不透水砖,导致雨水下渗量逐渐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对蒸发量和降水量影响不大,故选D。
14.本题考查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的优点。读图可知,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使用了滲水路面.下渗量增加,补充了地下水,②③正确;增加了绿化带.可以减缓径流汇聚的时间,但是不能解决城市洪灾,④错误;对雨水进行收集.可以缓解城市缺水问题,但不能解决城市缺水问题,⑤错误;与土壤的侵蚀无关,①错误。故选D。 答案:15.B;16.A。
解析:15.12月份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漂流瓶顺该洋流流动方向经过赤道后进入马达加斯加暖流,在非洲南段又被西风漂流带到丁处。
16.甲处有本格拉寒流流经,冷海水上泛形成渔场。该帆船航行线路没有经过丁处海域附近。 答案:17.C;18.C。
解析:17.洋流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击水轮机转子上部的凹面,转子在转动过程中发电。由此可知,洋流流向与水轮机转子上部的凹面朝向相反。若凹面朝向南方,洋流应向北流,南美洲西岸的寒流符合这一条件。 18.南美洲西岸的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答案:19.B;20.C。
解析:19.甲图中等水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乙图等水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增,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甲图中洋流由水温较低的海城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域,为寒流;乙图中洋流由水温较高的海域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域,为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