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内容
针对上述排查的每一项差距和隐患,根据其危害性、紧迫性和治理时间的长短,提出需要完成整改的期限,分别按短期(3个月以内)、中期(3-6个月)和长期(6个月以上)列表说明需要整改的项目内容,包括:整改涉及的环境风险单元、环境风险物质、目前存在的问题(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应急资源)、可能影响的环境风险受体。
8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针对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分别制定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应明确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等内容,逐项制定加强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管理的目标、责任人及完成时限。
每完成一次实施计划,都应将计划完成情况登记建档备查。 对于因外部因素致使企业不能排除或完善的情况,如环境风险受体的距离和防护等问题,应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9划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完成短期、中期或长期的实施计划后,应及时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按照附录A划定或重新划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并记录等级划定过程,包括:
1)计算所涉及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2)逐项计算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M),确定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3)判断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是否符合环评及批复文件的卫生或大气防护距离要求,确定环境风险受体类型(E);
4)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按要求表征级别。 附录A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附录B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附录C 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实行标准对照表 附录D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大纲
附录A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评估程序见图1。
企业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Q<1 计算涉及附录B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Q≥1 生产工艺与风险控制水平(M)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评估矩阵 一般环境风险 较大环境风险 重大环境风险
图1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流程示意图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列表说明下列内容:
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录B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总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内某一天最大存在总量计算;
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与其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
(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1)
式中: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
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安全生产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评及批复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1与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