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教材首先点明了大气圈及其组成成分,简要介绍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然后重点讲述了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特点。教材抓住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气温的变化规律,通过图加以说明分析了大气各层的范围、气温垂直分布及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对成分及作用以自主学习为主,指导学生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并着重设计各层特点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
上课需多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多互动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习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低层大气的成分、作用及其大气的垂直分层。 2. 通过教师讲解,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及各层大气特点的形成原因。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对流层大气的高度变化及其特点。 四、学习重难点 大气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五、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 六、教学环节
【导入】一架飞机从赤道地区飞往两级地区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其飞行高度,你知道该怎样调整吗?
【预习案】
【自主预习】
课本p35-36“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并填写优化设计p32. 【预习检测】
一、低层大气的组成与作用 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作用:氮→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O3→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
其他气体1%氧21%氮78%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 分层及特点 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度(km) 温度特点 运动特点 与人类关系 高层大气 【问题】观察左图,说出各层的高度,温度变化特点。 完成上列表格。
【教师点拨】具体分析: 对流层、平流层的热源及大气运动特点的成因?
平流层 对流层 热源 大气运动状况成因 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难以对流 地面辐射 上冷下热,利于空气的对流 【思考】对流运动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过渡】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探讨下面这个问题吧。
【探究案】
【探究1】对流层的高度是否会变化?如果有,请说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会有何差异? 【回顾】导入问题:飞机从赤道地区飞往两极地区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其飞行高度,你知道该怎样调整吗?
【小结】对流层的高度变化 空间上:低纬:17—18km 中纬:10—12km 高纬:8—9km
时间上: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高度较高,冬季对流层高度较低.
【探究2】材料:根据数据来看,飞机超过近6成的飞行事故都发生在起飞降落阶段。在飞行
业界历来有起降“黑色11分钟”的说法。
为什么空难多发生在起飞降落阶段?飞的越高越安全?
空难多发生在起飞或降落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对流层,天气多变。
当飞机穿越对流层在平流层飞行时,天气晴朗,大气稳定,飞行安全。
【板书设计】 低层大气组成与作用
干洁空气 水汽和固体杂质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对流层 大气垂直分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当堂检测】
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①
C.①
D.①
2.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①层顶部 B.①层底部 C.①层中部 D.①层
3.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高度保持不变,由南极飞往赤道,途中穿越的大气层是(A.始终在对流层 B.始终在平流层 C.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D.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