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是如何在课后学习中被拉开差距的(上篇)
写在前面的话:此文是花费我较大精力的,大家从这篇幅就可以看到的了。很多都是源于我的教学实践,也有调查研究甚至是实地体验调查,希望朋友们在浏览时多停留几秒,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鄙人不胜感激涕零。
从事大班教学这么多年了,对于学校教育的优势及劣势还是认识得比较清晰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能够整合高效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并能够最大效率的利用好这些资源,二、无形或者有意的引入一种竞争机制,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配合及合作,并能自觉或是被动的互相激励和竞争,最大化的激发两者的潜力,从而达到效果或是结果的最优化。同时劣势同样共存并也是很明显的,最大的一面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不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因为这一点导致接受同样的教育接受程度却是千差万别的。
正是这一点,在杭州强大的初升高的压力下,才会使得课后培训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地开花。而在2013年中考结束后,漫长的暑假也随之而来,暑期的学习在一年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是科学教师,下面我就结合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并融合学校教育和课后教育,通个分析常见的四类学生特征并如何在学习上更进一步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第一类基础知识扎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一套自己完整和有效地学习方法,在面向大众的学校教育中是佼佼者,不仅能全盘吸收还感觉心有余力也有足,及仍由潜力可挖,杭州前三所重高是他们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他们在学习上就一点缺陷都没有,很多是被“完美”的外表所掩盖了。就拿科学来说,对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却是一些细节方面决定最终的成败,比如:粗心大意的情况可能仍然存在的,每次考试也会因此丢个几分;答题存在不规范不完整,有时在语言组织、答题“踩点”上难以完全把握;知识点也
存在少许漏洞,只是因为它的“小”平时没有被发现或是重视,而在某此考试又恰巧遇到,因此模棱两可丢些分也是在所难免的。
第二类学生对于知识掌握水平尚可,但可能缺乏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也包括某个知识点的体系,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还是有待加强的。对学校授课内容基本上能完全接受,课后也能及时消化吸收,但很多时候是按部就班,难以达到完全的拔尖,有的甚至是遇到了学习的瓶颈,就如武功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后就难以突破到更高一层了。他们好的学习方法一般是有的,但仍有待摸索和培养,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也不错,大多数是不需要旁人严加看管的。但对这一类的很多学生在做题或是考试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非智力因素失分还是比较多的。这类学生目标当然是冲击前八了。
第三类学生数目相对来说是最多了,他们在成绩上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不上不下的,很难说有多么的优秀但也谈不上特别的差,甚至在某次考试中还能让人眼前一亮。在学校教育中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因为成绩也算不上是拔尖,却也不是捣蛋调皮一族,反正一切就如他们的成绩中规中矩的。上课时似乎感觉什么都懂,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感觉没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在学习上很多时候并没有完全的深入进去,却是浮于表面。
学校一天的学习结束了,晚上可能会做一部分的家庭作业,而有的学校甚至很多,便会出现了下面的应对方式:从来不在课后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反思、消化,对学校老师讲的内容自己到底接受了多少,还有没有问题也是一头雾水。而现在又有这么多作业要做,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题目就做,至于做题效果早已抛之脑后,而这也给父母一个假象:我这孩子学习多刻苦认真啊,一回家电视也不看电脑也不玩就蒙头学习了。而结果呢却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也使得很多家长为此而纠结啊。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啊。当我们每学完一个知识,我们能否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每做完一节或一章练习或一张试卷能否对每个知识所涉及的常见题型做归
纳总结,还有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反思:是方法出现问题,还是思路不严谨或是漏洞,还是其他非智力因素等等。所以对于这类学生可能更多要做的就是多在学习方法上好好琢磨一下,因为很多时候都是吃力不讨好,学习上花了时间却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优高可能是首选的目标,但是我可以说,在他们中间有一部分成绩上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找到适当的方法并能够勤奋的去钻研,重高也不是那么的遥远的。
第四类学生就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暂时还是处于学习比较下游的水平了,注意我说的是暂时。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有很多,第一、可能有的从小学开始自己就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无助性,也就是习惯上就自认为自己是没救了,安于现状,因为没有实质性的行动当然就一直处于低游水平了。第二、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没有完全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或者准确的说是放在学习上的心思不多,没有付出当然就没有回报了。第三,在学习上时间和精力的付保障能够达到前几类学生的程度,但实在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过于糟糕,也让成绩有那么点“惨不忍睹”。当然这类学生就是“问题”最大了一类,不管是在知识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甚至是在学习心理方面都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有的还是很严重、迫在眉睫的,必须下重拳才能解决。那么对于他们,前提保证是有所最普通的高中可以读了,再可以去做更深层的打算了。
我已经将学生的基本种类分析完了,可以说人无完人,哪怕是最优秀的学生,身上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而只要是将这些问题解决了,哪怕是部分的解决,不管是哪类学生都可以在目前的水平上有所突破的。那么到底该如何行动呢?
下面我就以学校学习和课后学习两个方面加以剖析,而大家都知道学生真正拉开差距的不是学校教育而是课后的学习,因为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大班教学的,一个班甚至是几个班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方式、内容几乎是完全相同的,而最终导致学习程度的区分无外乎
学生自身“内在”的差异性和课后学习的差异性了。不管是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是学生自身的“内在”差异性都是无法改变或者说是短时间难以改变的,所以要想成绩有所突破只能在课后学习上下功夫了。
在下篇的帖子中我会就初中学生如何做好课后的学习继续同大家探讨,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初中学生是如何在课后学习中被拉开差距的(下篇)
在上篇的帖子中我已将各类学生的特征做了一下分析,那么下面我将对各类学生如何做好课后学习给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课后学习包括传统的家庭式自由学习和参加课后辅导、后者主要包括:请家教、到老师(学校在职老师)家里学习和到培训机构学习,当然实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效果也是参差不齐的,有没有一种学习方法能将这几种学习方式取长补短呢?或者将其中的长处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各类学生学起来有章可循。
传统的家庭式自由学习,优点是学生很自由,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能自主支配,学习的环境相对比较温馨,缺点是缺乏好的学习氛围。因为一般家长白天是要上班的,晚上可能不会有太多精力对孩子监督辅导,周末想休息实在没什么精力辅导,况且很多时候都是有心无力。完全的家庭式自由学习存在以下问题,一、过于轻松的环境,而加之有些孩子自控力比较差,会使得他们的学习效率相对低下,二、遇到什么问题难以及时解决,使得孩子容易形成挫败感。针对这些问题,有些家长朋友会请家教,当然家教老师大多数还是在校大学生,教学经验就不谈了,专业知识扎不扎实也还是值得考量的,但一般来说解决孩子的一些基本问题相信是没什么问题的,但要进行比较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辅导可能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三:学习上容易遇到瓶颈,如果一成不变很难有所突破。
然后介绍一下参加课后辅导的方式,主要有“一对一”、“一对多”(“多”不超过五人)、传统的班组教学。
“一对一”的优势非常明显,能够完全尊重学生个性的需求,能量体裁衣,进行有针对的、高效的辅导。
我认为的“一对多”绝不是传统的班组教学,因为一般的班组教学人数都在十人以上,三四十人也是常见的,这种方式便容易落入学校教学的模式,要么就是学校教育的炒冷饭,最了不起的就是在教学内容上来点创新,弄点竞赛的或是冠以培优提高班等,也是严重的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区别,难以照顾到每位学生的需要的,但有些对于成绩比较拔尖的学生在思维启迪方面还是有所帮助的。
“一对多”应将人数控制在五人一下,既保证了学生间相互合作与竞争同时又能照顾到每位学生个别的需要,增强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于第一类学生,在各方面优势已经相当突出了,主要问题是在学习上的一些细节方面还有待完善,或者说是自身的“小诟病”需要旁人的的指出、指导、监督而得到有效的克服和纠正。而这些细节很多并不是显山露水的,需要我们老师深入去挖掘,所以前期有必要上三到四次的“一对一”,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相互了解,发现他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缺点毛病、知识缺陷、性格秉性等等,又可以在发现存在的“病根”后,在以后教学辅导中对症下药了。而我说的后面的教学辅导主要就是当对他熟悉了解后,便可以实施“一对多”,进行强化、培优、提高。而这个过程每周一次两个小时相信就足够了,在这两小时主要一是解答在这一周他们所搜集的疑难问题,因为基本都是“高手”,那么这些问题有可能是个人自身也有但暂时没发现的,就可以相互探讨、借鉴,达到共同提高。二是对已经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