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形式实践研究
【摘
要】导入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广泛受到教育界人士
的重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势必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改革传统教学导入形式,探究更适合课堂的导入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清晰化,提高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本文根据最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出发,提炼适合高中地理课堂的导入形式。【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导入形式
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一改往日“填鸭式”应试教育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被逐步引进高中地理课堂,
趣味
化地理教学过程。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者逐步探索出一系列人性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和发展,地理思维方式和地理能力。
如何创设地理思维情境,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思考者?如何创设生活地理情境,让学生学习有用地理?如何创设平等课堂,
让学生逐步形成
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翁?等等问题,都是教学一线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提出研究的问题。本文着重选取高中地理高中课堂的前奏,
来探讨
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进入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指导下,教师有必要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状况,
”在“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的导入形
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
境”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段好的导入,能够扣准学生心弦,诱发学生思考,实现师生双边融洽互动;能够突显课堂严谨的结构、分明的层次、清晰的脉络,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天成,近似一个完美的教学艺术整体。那么,“导入什么”、“为何而导”、“如何去导”?地理教师必须首先把握好这三个问题,才能设计出精彩的导入形式,才能从容地走进地理课堂。地理新课的导入形式多样,如“旅行”导入法、诗词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特产导入法等等。
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抢眼”、“抢心”、“抢耳”,适合高中学生年龄段,简明、巧妙、自然流畅地导入到高中地理课堂主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总结。以下是我在实践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过程中,总结出的几类导入策略,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陶冶情操式导入
不同学段的课堂,因教学目标不同、面对的学生年龄段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语言、多样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使整个课堂生机勃勃,充斥着爱的氛围和美的享受。而到了高中阶段,因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传统教学往往呈现“填鸭式”的特点,古板、压抑、没有情趣,学生也日渐变得呆滞起来。最典型的是一个圆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圈,小朋友可以争先恐后地把它想象成很多种事物,
而高中学生却
默不作声,就算看出像圆也不愿开口,更别说异彩风尘的想象。连基
本的想象能力都丧失掉了,将来还怎么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近几年,在新课程与素质教育背景下,这种课堂现状受到了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认为,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人,不仅解决问题的效率高,而且还会有丰富的灵感,找出新的解决途径和新的解决方法。目前,教育界正在加大力度整改课堂教育形式,设法让高中课堂也“动起来”。
1、巧用歌曲导入,吸引学生注意。
在繁重的课务压力下,教师更有必要设法愉悦学生的身心,
陶冶
学生的情操,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美感。例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的教学设计,可从黄土高原的案例出发,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在荡气回肠的歌声中逐个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今天黄土高原怎么了,为何满目苍凉?为何沟壑纵横?还可以利用歌词的内容铺助教学,如“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在西北风的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风吹来的高原”;7、8月东南风带来的雨水,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引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主题。另外,可以依据“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拓展学生知识面,补充黄土垂直节理性强、适合挖窑洞居住的特点,形成其独特的人文地域景观。
2、利用诗歌导入,引发学习兴趣。
利用诗词设计新课导言,可构建美的意境、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地球的运动》一节,可用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导入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还可以带领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赤道线速度数据,
,
核算一代伟人们毛主席所说的日行“八万里”是否正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部分的内容,很是抽象。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所产生的四季现象入手——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
不寒杨柳风”装点了春的韵律,“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讲述了夏的意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了秋的美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孕育了冬的希望。让学生指出,不同诗句阐述内容所对应的太阳直射点大体位置。
六年级课文《大自然的文字》,诗句优美,文理流畅,可用于高中地理课堂三大类岩石的教学导入。讲授“山地垂直地带性”时,教师很难做到即时带领学生到山区实地考察。
可让学生齐声朗读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一诗:“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字里行间感受平原与山地自然植被的差异。
恰到好处地使用歌曲、诗词等导入新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此外,地理故事包罗古今中外,恰当使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效。如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所反应的空气受热膨胀原理与气旋活动现象;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所体现的东亚季风环流;二战期间德军潜艇从地中海静悄悄地出入直布罗陀海峡,所利用的底层“密度流”;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就是因为越南热带季雨林遮天蔽日,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
毫无隐蔽可言,体现了世
界不同区域不同的陆地自然带;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寻找石兽的记载,体现了流水侵蚀作用。再比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关于“橘生淮北则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枳”的典故,可用于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通过“沧海桑田”含义的解释,讲述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
如此精彩纷呈的导入,无疑可以像吸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唤醒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再也不用操心学生上课走神,再也不用担心学生会厌倦地理课堂。
二、时事式导入
心理学实验表明,学习者感兴趣的是与他过去经验有联系、
但又
有新颖性且尚不了解的东西。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把国内、国际热点时事或身边的新鲜事,与书本知识密切结合,设计精简的导入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最关注、最好奇、最感兴趣而又似懂非懂的热点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教材“气旋、反气旋与天气”部分,知识性、逻辑性强,且抽象、难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从实践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入手,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截取一段包含台风卫星云图、台风移动路径、台风危害以及防御措施的最新台风专题报道,如关于09年秋季台风“凯撒娜”的新闻,并设计相关问题。如此导入新课,既能做到贴近课本知识与教学要求,又能做到贴近生活、关注热点,使学生怀揣一颗好奇之心融入到地理教学过程中。
据中央电
视台2010年1月3日新闻报道,北京降下大雪,气温将达到40年来
低温极值,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4级应急响应,同时发布了
寒潮橙色警报。该报道可以妥帖的用于“寒潮及其危害”部分的教学活动。
2009与2010之交,菲律宾马荣火山爆发,且各大媒体和网络都对此次火山活动从酝酿到爆发作了追踪报道。
教师可以将每日典型火
山活动图,按照时间顺序逐个呈现,并用书本知识剖析地理现象,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时事导入的形式时,教师要注意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寻找到新的视角和新的切入点,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揭示事实现象的本质,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更深入的认识,启迪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课时衔接式导入
衔接前后课时之间知识的联系,即可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又可重新整合要点,帮助学生知识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大脑用已储存的信息对新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处理,使其与已有心理格局合模,妥帖地加入到个人经验体系当中,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实现灵活运用。
课时衔接时,教师可采用“讲述”、“提问”、“解题”等形式。如在学习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水资源利用》一节关于水资源短缺原因的分析。那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短缺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吗?学生很快意识到珠江三角洲降水丰富,从而得出工农污水、生活废水、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导致了珠江三角洲“水质性”缺水。如此导入,既可
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又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教材阐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那么地球上的风
力作用与遥远的太阳存在什么联系呢?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和研究。首先,风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次,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一系列的追踪设问下,
学生逐渐理清风与太
阳的联系。教师再总结性地串联课本前后知识点,强化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
课时衔接式导入,既能防止学习材料前后干扰导致遗忘,
帮助学
生构建知识框架,又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调查展示式导入
高中阶段教学中的调查展示,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调查活动,再在课上展示,与其他同学共享,或者共同探讨。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脑意识,
调动学生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的特点,促进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思索探究活动。
高中学生的课务较重,调查要尽量源于生活,且简捷、易操作。如:在讲授《人口空间变化》之前,可以选定一个周末时间,让学生分组到劳动密集型的工厂或建筑工地做调查。
调查内容:①农民工的
来源地;②农民工产生的社会背景;③农民工遇到的困难;④城市给予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措施;并就如何解决农民工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实践,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实用
于生活。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展示调查研究的成果,并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展示过程中,因是学生自己调查出来的成果,学生往往是兴致勃勃。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协作精神。
学生经常听周围的人提及大江大河、世界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但是因学业繁忙,很难有机会亲眼看一看、亲自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喜爱大自然的天性,
来促进教学活动有又能培养学生团队
效地开展。如在讲解《地表形态的塑造》一章节时,就是很好的切机。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力所能及的形式,
搜集有关地表形态的图片、影
像,可以是书刊杂志上的图片,可以是网上的电子图片,可以是简短旅游风光视频,甚至可以是自然背景较好的电视电影片段,
课堂上拿
出来与大家共享。这样的活动与生活密切联系,有趣,负担轻,学生乐此不疲。至于教师,只要按照学术帮他们分类识别即可。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如让学生关注一周的天气变化与天气预报,总结天气要素(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解读“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力”等术语,然后进入到《常见天气系统》的学习。在课时《河流地貌的发育》之前,让学生搜集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内的地貌景观图,如上游的虎跳峡、中游的三峡、下游的太湖平原。课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前,让学生调查归纳家乡土地利用类型。
在调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至于复
杂的调查活动,可以采用课外兴趣小组或假期社会实践的形式展开。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导入的形
式不断创新,但是“导无定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环境,根据自身的素养,选择适合的导入形式,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探究知识、发现知识,以达到优化教学环节的目的,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①《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②《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2001年版。
,李镇西等著,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
③《把心灵显给孩子——李镇西校长和他的同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