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所以这里理应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能够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解释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能够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讲到『君子不重,则不威』,「重」就是庄重的意思,「威」是威仪,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仪。换句话说,什么是威仪?庄重就是威仪,轻佻就没有威仪。『学则不固』,「学」就是前面所说的学而时习这个学,学习圣贤之道,而且要时时落实圣贤的教诲,这叫学而时习。「学则不固」,「固」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孔安国批注里讲的,孔安国是汉代的学者,他讲固当蔽字讲,蔽就是蔽塞,蔽塞不通,人能够求学就不会蔽塞。这是讲学则不固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这个「学则不固」是连着前面「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连着讲的,是讲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仪,即使是学也不坚固。后一种说法就是朱夫子的解释。所以庄重也是对学很重要的。
怎么样庄重?『主忠信』就庄重。如果没有忠信,当然就没有庄重。所以学以忠信为主,那你自然能庄重,你的学业也能坚固。有坚实的基础,你这个人就会有威仪,他有实学。「主忠信」,在郑康成的批注里面讲,主是当亲字讲,亲近,亲近忠信之人,就是以忠信之人为师。『无友不如己者』,在忠信这方面比不上自己的,你不要以他为师,不要跟他们交朋友,就是不要向他们学习。这样讲法也很好,两种说法不矛盾。你自己能够忠信,自然你就愿意亲近忠信之人,自然你就不会跟那些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所以忠信是孔老夫子之大道,一以贯之,贯穿了整个圣学之道。人如果不忠信,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实实在在,就很容易作恶,很难以为善。所以学以什么为主?以忠信为主。忠信前面我们已经有所解释,朱夫子讲的「尽己之谓忠」,做事尽心竭力,这是忠。信是什么?凡出言都有诚信,信实。
程子有一段解释说,「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这是讲人之道在哪里?在忠信而已。这里的人是真正有圣贤品格的人,如果没有忠信,严格意义上来讲就不是人了,与禽兽没两样。所以人之道就在于忠信,忠信是诚。《中庸》讲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
道也」。所以这个忠信就是诚,「不诚则无物」。「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如果没有忠信,那还有什么物可谈?全都是虚的了。「无友不如己者」,这个无就是禁止的意思,不要,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去学习。为什么?因为古人讲的,「友所以辅仁」,你交友是辅助你成就仁德的。如果不如自己的,就是在德行上、忠信这上面不如自己,那你跟他学习没有益处,反而有损。所以学习必须要有师友,以忠信之人为师、为友,那些不讲求忠信的,我们不能跟他为友,志不同道不合。
底下讲『过则勿惮改』。「过」是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失没什么奇怪的,只要没有成为大圣、至圣,肯定有过失。有过失勿惮改,「惮」是畏难之意,就是害怕,不要害怕改过,这是勇敢的人。夫子讲的「知耻近乎勇」,知耻是知道自己的过失,有过失是可耻的,我们就要把它改,这就是勇,勇敢。改还要迅速的改,不能犹豫。了凡先生讲的,他在《了凡四训》中说,「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小的过失就好像一根刺扎在肉上,也是很痛,马上把它挑出来,那得要快速;大的过失像毒蛇咬到手指,要一刀把这个指头给斩断,不能让这个毒攻到心里,那就死定了。所以这是比喻改过之勇猛坚决,不可畏难,不可苟安。
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就是因循二字耽搁了一生。因循什么?就是放纵自己的过失,不肯改过,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过。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他的秘诀成功的关键就是改过而已。所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善就是改过,最欢喜的事情就是闻过,知道自己过。当自己不知道自己过失的时候,有师友来协助我们,告诉我们过失。告诉我们了,不要怕改。如果怕改,不肯改,甚至要掩藏,那就是《弟子规》上讲的,「倘揜饰,增一辜」。有过失,还要掩饰,又增了一条过失,那过失愈来愈多。能够把它改掉,过失就没有了,你就向圣贤迈进一步。
程子说过,「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程子讲的学问之道是什么?没有别的,就是什么?知道自己有不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