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化学式:A______,J______。(2)写出B→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3)写出C→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21.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实验回顾】
(1)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如图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发生装置的是______(填字母)。
【实验探究】CO2与NaOH溶液反应【查阅资料】
(1)过量CO2通入NaOH溶液,发生两步反应。第一步: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第二步:Na2CO3+H2O+CO2=2NaHCO3(2)Na2CO3和NaHCO3部分溶解度表温度/℃Na2CO3/g
0
158.7213.25
209.621.8
3011.139.7
4012.748.8
5014.4547.3
6016.446.4
NaHCO3/g6.9
7.1
【实验设计】在室温为15℃时,将10gNaOH固体完全溶解于80g水中,而后匀速通入CO2,同时用传感器测定溶液的pH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1)通过图象分析,NaHCO3溶液显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2)为了确定M点溶液的成分,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样,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初步实验结论含有Na2CO3、NaOH
第6页,共16页
②在①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中滴加
______
______
(3)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变化,则此时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拓展延伸]某同学向等体积、含等碳原子数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测得消耗盐酸与生成CO2的质量之间关系如图2、图3所示。(忽略CO2在水中的溶解)
(1)图2中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写化学式),图 3中从B点开始的变化关系与图2完全重合,图3中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写化学式)。(2)写出O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第7页,共16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菜刀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石蜡熔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瓷碗破碎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其中不包含毒性物质尼古丁。 故选:C。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答案】A
【解析】解:A、KH2PO4中含有钾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故A正确; B、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B错; C、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C错; D、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D错。 故选:A。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解答本题要掌握化肥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化肥进行正确的分类4.【答案】B
【解析】解:氮气、氦气、二氧化碳等物质都不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也不会发生爆炸;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达到甲烷的爆炸极限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故选:B。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本题主要考查爆炸方面的知识,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物剧烈地燃烧,生成气体,放出大量的热。5.【答案】C
【解析】解: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第8页,共16页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C、在蒸发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A、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粗盐提纯的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答案】B
【解析】解:A、金属铜用于制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是利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故B正确;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
D、木炭除冰箱中的异味是利用木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B。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7.【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灭火的原理,理解燃烧的定义,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解题的前提。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灭火的原理有三个,一是清除可燃物或把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二是隔绝氧气或空气,三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三者具其一即可。【解答】
A、扇灭蜡烛,使燃着的烛心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熄灭,对应错误;B、将烛芯剪去属于消除可燃物灭火,对应正确;C、湿抹布盖火,属于隔绝氧气灭火,对应正确;
D、用水浇灭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灭火,对应正确。故选A。8.【答案】D
【解析】解:A.钪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钪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4.96,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21=2+x+9+2,x=8,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弧线表示电子层,钪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第9页,共16页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9.【答案】D
【解析】解:A、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线灼烧产生烧纸的气味,可以鉴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情况,可以鉴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食盐溶于水温度不变,而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温度降低,故加水能鉴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硫酸铵固体和氯化铵固体均属于铵态氮肥,均能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能鉴别,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10.【答案】C
【解析】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C2H4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2H4+3O2
2CO2+2H2O。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所以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选项说法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没有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44×2):(18×2)=22:9,选项说法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观察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11.【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式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
A、硬脂酸钠是由碳、氢、氧、钠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B、硬质酸钠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硬脂酸钠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8):(1×35)≠18:35,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硬脂酸钠中碳、氢、氧、钠元素的质量比为(12×18):(1×35):(16×2):(23×1)=216:35:32:23,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12.【答案】B
第10页,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