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 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 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 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被的靶细胞。
22多克隆抗体:多个不同克隆B细胞针对多种抗原表位所产生的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为多克隆抗体。也称第一代人工抗体,如免疫血清。
23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针对单一抗原表位产生的均一性的高特异性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24免疫粘附作用:是指细菌或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与补体裂解产物C3b或C4b结合后,并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3bR或C4bR)的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形成较大的聚合物的现象,大分子聚合物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免疫粘附作用是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重要机制。
25细胞因子(CK):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量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在一定条件下也参与炎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26干扰素(IFN):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作用。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两型:I型干扰素包括IFNα和IFNβ两种,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II型干扰素即IFNγ,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
27生长因子(GF):泛指一类可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具有促进组织创伤的修复,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如:EGF表皮生长因子;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PDGF血小板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28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类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29集落刺激因子(CSF):指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如:GM-CSF,G-CSF,M-CSF等。 30白细胞介素(IL):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3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细胞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 32细胞粘附分子(CAM):泛指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起粘附作用的膜分子。粘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或细胞-基质-细胞间发生粘附,参与细胞识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33分化群: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于同一分化群,称CD.用CD加同一阿拉伯数字表示CD编号,称为CD分子或CD抗原,一般CD编号表示细胞膜表面分子。 34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凡具有IgV区样或C区样结构域的分子统称IgSF。主要参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并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 3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哺乳动物都有MHC,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MHC名称各异。人的MHC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复合体。
36MHC限制性:是指T细胞以TCR对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37锚定位与锚定残基:分析从HLA分子抗原结合槽洗脱下来的各种天然Ag肽的一级结构,发现都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与MHC分子抗原结合槽的特定部位,称为
体产生不同类别抗体并发挥不同功能的基础。
51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52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又叫过敏原。 53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的脱敏注射):抗毒素皮试阳性而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脱敏注射机制:可能是短时间小剂量多次注射变应原(抗毒素血清)逐渐消耗了致敏靶细胞中预存的颗粒,使机体暂时处于脱敏状态。 54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花粉的减敏治疗):特异性变应原(如花粉)减敏疗法是对已查明但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可采用小剂量,较长时间间隔,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使机体脱敏的治疗方法。其可能的机制为:⑴通过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导机体产生大量IgG类抗体,降低IgE应答水平;⑵IgG与相应变应原结合,影响或阻断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上的IgE结合,使致敏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不被激发。
55凝集反应: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抗原的颗粒状物质(如聚苯乙烯乳胶)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现象,即称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等。
56直接凝集反应:是将细菌或红细胞与其相应抗体结合产生的细菌凝集反应或红细胞凝集现象。可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玻片法为定性实验,多用于菌种鉴定或人类ABO血型的鉴定;试管法为半定量实验,多用于测定受检者血清中某种抗体的含量,如肥达实验,为诊断伤寒或副伤寒的一种试管定量凝集反应。 57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在某些颗粒载体上,形成致敏颗粒,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进行反应产生的凝集现象。
58免疫标记技术:是指将抗原抗体反应与标记技术相结合,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标记上示踪物质,通过检测标记物,间接测定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一类实验方法。常用的标记物有酶,荧光素,放射性核素,化学发光物质及胶体金等。 59免疫酶测定法:是一种用酶标记一抗或二抗检测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的方法。本法将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与酶对底物高效催化作用结合起来,根据酶作用底物后显色,以颜色变化判断实验结果。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酶免疫组化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前者测定细胞表面抗原和组织内的抗原,后者主要测定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用酶标测定仪测定光密度值(OD)反应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常用于标记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LP),葡萄糖氧化酶等,其中以HRP应用最广。
60免疫荧光法:又叫荧光抗体技术。是用荧光素标记一抗或二抗,检测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的方法。常用的荧光素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发出黄绿色荧光,藻红蛋白(PE)发出橙红色荧光。
61放射免疫测定法: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或抗体进行免疫学检测的技术。该法结合了放射性核素高灵敏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使检测的灵敏度达到pg水平。常用于标记的放射性核素为125碘和131碘,分为液相和固相两种方法。该法常用于胰岛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IgE等微量物质的测定。 62免疫胶体金技术:是用胶体金颗粒标记抗体或抗原,以检测未知抗原或抗体
的方法。
63人工主动免疫:用疫苗接种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主动产生适应性免疫,从而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措施。又叫预防接种。其特点:产生作用缓慢,常须1-4周诱导期,但免疫力维持时间较长。多用于传染病的特异性预防。
64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如抗毒素)等制剂,使之被动获得适应性免疫应答,以治疗或紧急预防疾病的措施。其特点为:免疫力出现快,但持续时间短。多用于某些传染病的应急预防和治疗。
65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的生物制品。
66减毒活疫苗:是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生物制品。 67类毒素:是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接种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抗毒素。
68抗毒素:是用细菌的外毒素或类毒素多次免疫动物(一般用马)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
69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有计划地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预防相应传染病,最终达到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70过继免疫治疗:将对疾病有免疫力的供者的免疫效应物质转移给其他个体,或取自体淋巴细胞经体外激活,增殖后回输自身,以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71生物应答调节剂:是指具有促进免疫功能的制剂。通常对免疫功能正常者无影响,而对免疫功能异常,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者有促进作用。现已广泛用于肿瘤,感染,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等的治疗。制剂包括治疗性疫苗,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微生物及其产物,人工合成性分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