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研究——以河南信阳民歌为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璀璨无比的民族文化,其中“音乐”便是璀璨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音乐是维系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传递中华民族感情的接力棒。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无论经历过任何变迁,音乐始终能够穿越时空,一首音乐能够让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音乐还具有社交、审美、陶冶情操等功能。可以说,音乐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攻不可没的作用。基于音乐的多重属性,音乐教育在古代就被人们所重视,一度成为读书人的必须课。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尤其是新课标背景下,教育界大力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开展好音乐教育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标以来,我国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进,无论是教学方式,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教学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可以说是开展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音乐课程的改革重点也在中学阶段,中学音乐教育的质量,也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音乐发展的整体水平。但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观念不同,区域教育政策存
在差异等原因,导致部分地区的中学在音乐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基于这种教育现象,在新课标教育理论的支撑下,我们可以尝试各个地区可以将本地民歌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中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弘扬地方文化,还可以让广大中学生培养家乡情感,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2.研究意义
传统民歌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地区历史、社会、经济、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人们的各类行为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纽带作用,可以说,传统民歌是一个地区凝聚力的重要象征,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热衷于对快餐文化的追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递减,中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也受到巨大的冲击,流行文化、西方文化、网络文化充斥着校园,尤其作为传递时代之音的音乐教育,更是受到流行音乐、港台音乐、欧美音乐、网络音乐的巨大的影响,导致传统音乐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传统民歌走进音乐课堂是当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构建社会精神文明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民歌对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强化他们的乡土情结,树立健全的人格,激发民族热情,丰富音乐素养,完善音乐教学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民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关于传统民歌进校园课堂教学的研究文献很多,但从总体上看研究路线比较模糊,没有形成系统性。以下是国内研究的现状:
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音乐教育的角度:王静文(2013)在《关于乡土音乐走进高校音乐课堂的思考——以民歌为例分析》中提出,“民歌传承不朽,在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先祖
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在地方学校中弘扬与发展”。全婕(2008)在《原生态民歌进入高师音乐课堂的探索》中认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使原生态民歌走进民族地区的高师音乐课堂, 这不仅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发展民族音乐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能丰富民族地区的高校音乐教育。” 郭萍(2014)在《试论山东民歌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建设与应用》中指出:“民歌在传承文化、培养民族感情、保持本土文化独特性、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指出:“在中学开展民歌教学对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养成、文化素养的提高、本土音乐文化繁荣与发展,以及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加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现意义”。
从音乐专业角度研究如何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角度:樊祖荫在《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双语”教学等方面对传统音乐教学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和建议。崔学荣在《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中,选取山东、福建等地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对中学传统音乐教学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经验。李盈在《民歌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探究—以藏族民歌为例》中指出:“民歌是民族音乐的一个分支,也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它直接产生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之中,真实反映出了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最好为学生所感知的音乐形式。”梁奇在《山西民歌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分析》中认为:“民歌走进中小学课堂能够实现教育文化传递功能,丰富与完善音乐课堂的资源,挖掘音乐审美体验,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吕修艳在《中国传统民歌走进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究》中认为:“初中音乐老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树立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歌的自豪感,通过了解民族文化背景,对比欣赏不同体裁的民歌演唱, 结合地方方言学唱,
融合多种形式的表演等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中国传统民歌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传承中国传统民歌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尽管传统民歌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是关于传统民歌的研究已经有众多的学者进行尝试。相信在重新构建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将在不久的将来由理论变为现实,民歌也会在课堂中有完整的教学体系。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认为,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人的发展要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并且要在思想道德的框架之外有所行动,外部环境的制约性表明任何教育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作为教育内容中的传统音乐教学,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传统民歌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符合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这就充分体现了教育功能中传承本土人文精神的作用,以及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功能,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知识的本质是主动接收,以及构建主体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接收,而不是被动接收。构建主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累自身经验,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虽然认可教育者对学习者进行正确的、有机的引导,但是坚决反对知识的灌输,这与我国教育观念中,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观念一致。因此,当代中学音乐教育应该为学生们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从当地丰富的、具有乡土气息的音乐资源中引导中学生,让他们自觉探索和学习音乐。
3.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标重点强调:“以人为本”。即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活动应该充分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会。由于国家实施统一的教学课程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让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进行课标改革,结合当地教育教学现状,便能够制定出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同时也弥补了教育内容无法统一实施的不足,进而让教学内容能够充分满足本校学生发展需要,这样便会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每个学校实施教学活动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让教育活动的效果更加明显。当然,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必须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让他们积极投身到新课程的开发,合理编写出符合当地学生的音乐教材,这样以来,当地中学生便能够获得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能够更好地增加学生对民歌知识的积累,对民歌文化的体验。当然,这一过程要始终坚持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如此以来便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学生们的道德素质。
(四)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研究的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本文在写作前期,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阅了近50篇关于传统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相关的文献资料,筛选出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再对这些资料进行仔细研究,让自己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当前我国传统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基本现状,确定了基本的写作方向,形成较为清晰的写作思路。
1.2案例分析法:为增加论文的说服力,提高课题具体实施的可行性,选择了河南信阳民歌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深度分析了传统民歌走进中学校园的路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