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985年提出来的。Wegner告诉我们.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语言的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朱永生,2005:3)。而后,Malinowski系统地提出语境概念。他把语境分为三种: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eultune)。话语语境就是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指。使用语言的一般环境”,文化语境则指“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与习惯”(刘辰诞,1999:84)。胡壮麟(1994:182)更为清晰地将语境归结为三类:语言语境(1inguistic context),即篇章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co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即篇章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context ofculture),即说活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首先正式提出“动态语境”这个概念的是丹麦语用学家Mey(200l:40),他认为:“语境是动态的,它不是静态的概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它是言语交际时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在此之前,国外语言学家V柚也多次对语境的动态性作出过论述。朱永生(2005:29)通过对H批day语域理论的总结,提出。所谓的动态语境.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中的某一个、某两个甚至所有这三个因素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语言使用的现象”。语境的静态观与动态观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认为。语境是预先给定的;而后者认为,语境是选择建构的。
到目前为止,静态的语境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合适性以及话语的意义;另一类就是把语境解释为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听话人得以理解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这两类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交际者根据这个语境来确定意义。这种静态语境观不适用于动态的的言语交际过程,不能有效地起到解释并且指导交际的作用。因为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状的过程,参与者轮流扮演发话者和受话者的角色。言语交际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受话者把反馈信息传递给发话者时,发话者的状态已与起始状态有所不同,当交际过程进入下一回合时,交际双方都将面临新的情况,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及非语言的交际手段成为交际双方继续交际的新的语境要素。
二、动态的语境观关于动态语境的研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研究语言的使用情况,对语境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构成要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如波兰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从提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概念,维索尔伦提出了语境适应论的观点,指出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无论哪种观点本质上都认为语境是不断运动着的、可变的。为了便于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我们把语境定义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某一言语活动有影响的共有知识的统一体。我们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就是把语境置于发展变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进行研究。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造过程。发话者能够有意识地操纵“共有知识”来构造有利于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统一体;受话者能够从“共有知识”中激活相关的要素,并且加入交际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信息,构造能够有效地理解话语的语境统一如:Interviewer: Have you visited the skill center? Electrician:Yes, Idid. Interviewer: So you’ve had a look at the workshops? Electri-cian :Yes. Interviewer: You know what the training allowance is? Do you? Electrician: Yeah. Interviewer: Have you visited the skillcenter? Bricklayer:Yes. I’ve been there. Yeah.Interviewer: Soyou’ve had a chance to look around’? And did
you look in at thebrick shop? Bricklayer:Ah yeah. We had a look around the brickhop.And whit looks.0k I mean it’s…Interviewer: All right. Bricklayer: Pretty good yeah.这则对话选自Gumperz(2003)面记录。对话中的电工和砌砖工同时申请参加一个公共机构的带薪培训项目。面谈人对他们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但两人的回答方截然不同。电工做出了最简单的答复,对提问只被动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措辞简练没有向对方提供任何有关个人的信息。而砌砖工在做出肯定回答的同时加入了一些描述性话语(I’ve been there.Yeah.)显示出他对这个培训项目的强烈兴趣话语虽然不长,却在面谈中有效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和谐气氛,以至于砌砖工在面结束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表达自己的评价时,面谈人给予了他帮助。砌砖工就建立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和谐语境。而电工拘谨的回答使他与面谈人的距离一直保持到最后。
三、动态语境与话语理解
语境是使用语言时的实际语言环境,是交际双方共同的认识前提。认知是心理的一部分,是与感情、动机、意志等活动相对应的心理思维过程,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信息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因而人的认识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形成表象和意象、概念、范畴的过程和对事物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语境是一个心理的产物,其复杂性表现在说话者的话语组织依赖于听话者特定的交际环境中的语境假设能力和推理能力。我们在研究语境的过程中应把语境置于发展变化的言语交际过程进行动态地研究。在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能够通过有意识的言语行为组织一个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的语境框架。例如:What are we supposed todo?如果这句话的语境是父亲向儿子了解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句中的第一人称we实际上替代了用来指称对方第二人称you,这里父亲有意识地调用第一人称we指称第二人称you吸引儿子注意,是利用了指示代词的动态特征来构造语境。又如会话过程中,信息推导实际上是受话人对认知语境内容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搜索或寻找过程,即受话人的认知语境搜索过程。不同的语境会造成不同的话语理解,动态境影响着话语理解。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地生成的。动态语境影响着话语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