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 (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1)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的情感。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中间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

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 “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4)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名人文化,多积累名言警句,多记忆箴言俗语,特别是多背诵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如: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故答案为:⑴ 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⑵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⑶ 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⑷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写作背景、生活经历进行理解,注意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句,联系具体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句特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题意进行回答。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入黄溪闻猿 (唐)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1)第一,二句,诗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

(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 (1)视觉(所见);听觉(所闻)

(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解析】【分析】(1)一,二句翻译为:“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故“溪路千里曲”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哀猿何处鸣。”是从听觉粉的角度描写的。

(2)要求学生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思分析。本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作此诗时,在永州贬所已七年之久。诗人随永州刺史赴黄溪黄龙祠祈雨,中途听到猿猴哀鸣,遂有感而作。“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意思是“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写出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二者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 故答案为:⑴视觉(所见);听觉(所闻);

⑵ 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感官角度的能力。文章调动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脑的思考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 , 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②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望”字,李诗中的“天狼”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________。 (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敌人(侵略者)

(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解析】【分析】(1)“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

(2)高诗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⑴ 敌人(侵略者);

⑵ 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 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 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C项理解不正确,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经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2)本题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故答案为:⑴ C;

⑵ 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了解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即可;要能写出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可。

5.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阴阳”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 B. 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耸立。

C. 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 D. 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豪情。

【答案】 (1)山北;山南 (2)A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文化常识。“阳”为山南水北,“阴”为山北水南。在本诗中。山是泰山。“阴阳”的意思分别是山北和山南。

(2)A项“远望泰山时”错误。首联“泰山怎么样呢?齐鲁大地也容纳不尽它那青郁的山色。”以自问自答的诗句极写泰山的高大。 故答案为:⑴山北;山南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78uu3iwld03ypi6bk157e16g2f4sy00or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