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整个互联网新媒体环境的改变真的很大。新媒体用户人群改变了,用户消费习惯改变了,读者对内容的挑剔度越来越高,各种新型平台异军突起,内容呈现形式百花齐放应接不暇,各项技术的运用也是越来越专业,新媒体行业越来越需要精细化运营。
而内容,永远是一个致胜的关键。相信运营过新媒体平台一段时间的小伙伴,都会认同内容的重要性。但同时也会非常苦恼一个问题:
对用户价值大的干货文章,创作不易,阅读量往往偏低; 质量相对较差的文章,简单编排,有时候自己都没看上,阅读量却有很高。
相比幽默、资讯、情感、娱乐等类型的内容,很多干货类内容,一般并不属于高频阅读需求。因为干货文章总体而言信息密度比较高,逻辑性更强,读起来比较累,大家都喜欢轻松一点。
怎么办?是要沉心于去做后者吗?追求表面的阅读量,降低自己对于内容的要求,只是去迎合用户? 我觉得不对。
2019年,不管是新媒体从业者的寒冬还是新的春天,内容创作依然是核心竞争力,快速追求阅读量可能会短时间有效果,但大浪淘沙,最终依靠的还是对内容的精细化运营,内容是根本,形式(图文、音频、漫画、短视频等等)只是一个放大器。
对于内容创作者,首先就要有对内容的执着和要求,明确价值观,坚守底线。其次,保持一个宗旨:不管什么内容,一定是言之有物,对用户有帮助。 输出对用户价值大的干货文章,这事一定不能放弃,反倒是要花最多的时间去思考。
但是运营新媒体,不是关上门创作内容给自己看,我们就是需要有人阅读、有粉丝、有增长。
那如何平衡这两者关系?如何输出干货文章的同时,让用户也喜欢阅读转发? 这里老贼分享一些自己的观点,权当抛砖引玉。
01 什么样的干货内容,用户更喜欢阅读?
辛辛苦苦呕心沥血的创作干货,费尽心思找资料、做调查、求论证、反复修改,最后可能一周才能出一篇干货文章。
然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检查一遍又一遍后点下推送按钮,满怀期待的刷新着页面等待爆发。
结果,惨淡的阅读量再次把你从梦想拉回现实。
为什么会这样?你的内容确实非常有料,选题也很新颖,分析有理有据,表达逻辑严谨......明明是一篇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干货文章,为什么他们还是不想阅读呢?
有可能是这样,你可能惊叹于自己这篇文章的信息量,嗨到爆,但其他人看你文章可能就是一句话:哥,我是真看不下去啊。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文章的信息密度。
干货文章首先当然是要够有料,但是也得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度,“火力太猛(”信息密度太高)往往是很多垂直干货文章不受待见的原因。
一篇文章的信息密度直接与可读性息息相关,看似是正向线性关系,实则是存在一个阈值。为什么有的文章可读性差,未必是因为质量差,也可能是因为它的信息密度太高。
当你的文章知识点太多、内容太难懂、观点太难理解、用词也过于刁钻,信息密度超过一个阈值之后,它的可读性就和信息密度成反比了。
总的来说,就算是干货内容的创作,也不能给用户制造过多的信息点,语言句式不要过于复杂晦涩,更不要把本就复杂的信息再次复杂化。信息密度太高,读者阅读和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脑壳疼,恐怕没多少人读得下去。
对于干货文章,在追求专业度、有料有货、对用户有价值的同时,以下这些方法还能让用户更愿意阅读。
(1)减少认知陷阱
很多内容创作者会假设用户跟自己有一样的专业背景知识,直接就跳过了用户理解的过程,越说越起劲,越写越深入,结果用户压根就看不懂,越看越头大,这就人为的给用户制造了认知陷阱。
所以,对于用户可能不懂的东西,别犹豫,该解释就解释,减少认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