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农作学复习参考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农作学复习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类

1、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养护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的组成、配置、种植模式、熟制以及种植顺序的总和。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护地制度:防止农田遭受水蚀、风蚀、病虫草感染以及废弃物质污染的综合的技术体系。 5、作物生产潜力: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的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6、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通常包括区域型布局和单位型布局。

7、作物性生态适应: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8、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生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

9、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

10、混作: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无规则的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11、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2、套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或预留的空带内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3、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农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4、立体种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15、带状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前后或同时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6、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的种

植和养殖结构。包括:稻鱼模式、稻萍鱼模式、作物食用菌模式三种类型。

17、复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顺序接茬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包括直播复种、移栽复种、再生复种、套作复种。

18、休闲: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土地利用方式。根据休闲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全年休闲和季节休闲。

19、撂荒:指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间弃而不耕,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20、光资源的互补:主要指,复合群体近乎伞状的冠层结构,有利于群体内垂向光趋于均匀化,提高作物对光的转化效率;矮位作物对弱光的适应性和要求,缓解了光强不足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套作播种时间上的错位可从时间上互补不同作物对光的需求。

21、营养异质效应:是指利用作物营养功能的差异,正确组配作物所起到的增产增收作用。 22、边际效应:指间作套种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产量效益。

23、补偿效应: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由于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害、草害、旱涝风自然灾害的效应。

24、化感作用: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有益或有害作用。

25、种植体制:是指根据作物对地力的影响、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协调关系,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有利于病虫草害控制等原则所制定的能体现作物布局整体要求与种植模式特色的作物种植顺序的组配。

26、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连续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轮换使用不同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

27、换茬:是指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物。

28、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29、连作:是指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连续使用同一种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 30、农田培肥制:是生产单位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肥料状况和种植制度的要求,统筹安排有助于恢复和提高地力的培肥体系,便于合理分配使用肥料,使有限的肥料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种植制度中多数作物的要求。

31、土壤耕作:是通过农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32、土壤耕作措施:是指以相应的农具对土壤起特定作用的单项耕作作业。

33、土壤耕作法:单一的土壤耕作措施作用有限,根据作物生产需要,通常将若干土壤耕作措施相互配套有序地作用于土壤,组成一种特定的土壤耕作类型,称为土壤耕作法。 34、土壤耕作制:是农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照农田作物在轮作中的地位,综合土壤-作物-气候关系,长期性地调整土壤耕层结构,改善肥力条件,并与其他培肥措施相适应,保证农田作物持续生产、均衡增产、从而使土壤耕作制成为实施正确种植制度的基础。 35、专家系统:简单地讲就是具有与人类专家同等解决问题能力的智能程序系统。(372页) 36、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生产条件下由土壤物理、生物、化学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

37、免耕法:是指作物播前不采用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结合课本234页看看其优点) 38、少耕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间隔耕种以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方法。

39、3S技术:是指由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集合而成的综合信息技术。

40、精确农业:是指精细、准确的农业。具有生产手段精细、资源投入精省、运作尺度精确、收获高产优质、经济高效安全五大特点。

41、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是指能定量和动态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过程及其度环境反应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其生长模拟模型的结构通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气象、土壤、作物特性数据及栽培管理措施输入模块。第二部分为主要生理生态过程的模拟模块。第三部分为模拟结果的数据或图形输出与分析模块。

42、栽培集约化:给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比较多的物质和能量,并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来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的一种生产方式。其核心是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二部分:理论要点整合

一、农作制度理论的内容

集约高效用地理论、多元持续养地理论、农作经营管理理论。 二、构成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生活要素

宇宙因素(光、热);土地因素(水、气、矿质营养) 三、作物生产潜力包括的内容

光合生产潜力、热量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气候-土壤生产潜力 四、农业生产的三个基本环节

植物生产(基本车间)、动物饲养(加工车间)、土壤管理(转化车间)。 五、集约持续农业包括的内容

1、集约农作:将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年单产,实行精细耕作、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

2、高产高效:要将经济放在首位,力争高产不低效,实行立体农业经营,实行劳动力、科技密集与适当投入的结合和相互置换,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持久发展:要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六、农业资源的特性

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七、土地资源的评价指标

1、土地面积;2、土地的位置与立地条件;3、土地利用的适宜性;4、土壤的肥力;5、土地的质量等级。

八、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径

1、增施有机肥;2、秸秆还田;3、种植绿肥;4、粮豆轮作;5、增施化肥。 九、作物布局的原则

1、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2、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3、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4、生产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 十、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的划分

1、最适宜区。2、适宜区。3、次适宜区。4、不适宜区。划分适宜区一般采取主导因素法。 十一、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1、喜凉作物(一般需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1500-2200摄氏度,有的只需900-1000摄氏度)。 2、喜温作物(需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2000-3000摄氏度),不耐霜。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温凉型、温暖型、耐热型。 十二、农牧结合制度的意义

1、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2、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3、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与有机肥料。 十三、种植模式类型(117页)

种植模式由作物结构与种植熟制两部分组成。单作一熟型、单作多熟型、多作一熟型(混作、间作)、多作多熟型(套作)。 十四、复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复种有利于增加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生产力。

2、复种有利于优化种植业结构,缓和不同作物争地的矛盾。 3、合理的复种有利于耕地的用养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复种具有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就业率的作用。 十五、复种的基本条件

1、热量条件。通常采用年平均气温法、生长期法、积温法来确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及复种的程度。

2、水分条件。影响水分的主要因素包括:降雨量、降水季节、灌溉条件。

3、地力条件。在光、热、水允许的条件下,较高的地力是保证复种成功的基础条件。 4、劳蓄力与机械条件。

5、经济效益。是决定复种能否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十六、复种的基本技术

1、作物组合和品种选择技术。主要包括:充分利用冬闲田和夏闲地增种一季作物、利用短生育期作物代替长生育期作物增加熟制、发展短间隙利用的填闲种植、生长季节富裕地区选用生育期较长的作物、生长季节紧张的地区选用早熟高产品种、选用可避开气候灾害的品种、发展再生稻。

2、田间布置和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育苗移栽技术、套作技术、早发早收技术、作物晚播技术。

十七、间混套作能够稳产保收的原因

1、间套复合群体对水分胁迫和病虫草害抗逆性的增强,以及不同作物在资源利用中时空补偿效应提高了生产系统的稳定性,保证了单位耕地的产出率。 2、利用复合群体形成的特有小气候,抑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于蔓延。 3、多样化的农产品对抗御市场风险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十八、间混套作增产的实质(151页)

间混套作复合群体是人类模拟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人工复合群体。人类通过适宜的作物种类,组配成具有空间成层性和时间演替型分布的作物田间群体结构,并运用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发挥作物间的互补作用,削弱竞争关系,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显著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

十九、在构建作物群体时,理想的光分布与叶群结构

适当大的叶面积,叶倾角上大下小,冠层呈伞状结构,群体内光分布上下均匀,并能使强光经过叶群结构调整变为中等光。

二十、复合群体矿质营养互补产生的主要原因(157页,结合课本看下弱化竞争的途径)

农作学复习参考资料

农作学复习参考资料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类1、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养护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2、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的组成、配置、种植模式、熟制以及种植顺序的总和。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4、护地制度:防止农田遭受水蚀、风蚀、病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77dt1s7wt48fsc2a7r62i4cx3q5al00q6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