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绘的画面,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分析,这句话是承接首句春路雨添花来写的,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很多花在春雨的滋润下都竞相开放,然后一阵微风吹拂,可以想象出满山春花在风中摇曳,装点着一山的春色,那种景色简直是太美了。意对即可。

(2)A由题目“梦中作”可知,这首词并不是写作者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梦中之境。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 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答案】 (1)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2)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解析】【分析】⑴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⑵要求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故必须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这首词最大的优点是本首词的情感和哲理。诗人能从思亲的情绪中走来,转而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 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⑵ 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根据上下片主要内容归纳。

⑵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可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作答。赏析本词可从多角度考虑,如主题、语言、情感、写作手法。

8.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雾气和尘埃。

(1)诗歌的前三联写出了雨后原野的什么特点?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显得活泼、生动。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案】 (1)空旷,清新,秀美。

(2)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时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前三联的意思是: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写出了雨后原野空旷、清新、秀美的特点。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生动写出初夏田间农忙劳动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空旷,清新,秀美。

⑵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要理解诗歌的的内容,准确概括出要点。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等,注意诗人的情感。

9.补写出空缺部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 (2)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

(3)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不应有恨,________ (5)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 (6)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答案】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拔剑四顾心茫然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寒林空见日斜时 (6)云横秦岭家何在

【解析】【分析】“忧”“拔”“斜”“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故答案为:⑴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 拔剑四顾心茫然 ⑶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⑷ 何事长向别时圆 ⑸ 寒林空见日斜时 ⑹ 云横秦岭家何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②簪: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③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④夜榜:夜.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①首联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________) ②“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________) ③中间两联表现诗人爱上了永州,很喜欢这种安逸闲适的生活。 (________) ④尾联表现了诗人在这种闲适潇洒的生活中忘却了被贬不幸,心胸旷达开朗。(________)

⑤这首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________) (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 【答案】 (1)A;A;B;B;A

(2)早晨外出耕田,晚上撑船游玩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

【解析】【分析】(1)①首联的意思是“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作者将被贬说成是有幸,属于正话反说,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所以该句正确。②“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闲依”表现诗人的闲散之态, “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所以此句正确。③诗人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而不是真正喜欢。所以此句错误。④“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所以此句错误。⑤纵观全诗,诗人似乎已经淡忘了遭贬的痛苦,诗中把被贬谪的不幸称之为幸,将孤独冷静的生活诠释为飘逸闲适的生活。实际上这全都是诗人激愤的反语,在这种被美化了的谪居生活的背后,隐蕴的是诗人内心深深的郁闷和怨愤。表面的平淡所蕴含的激愤,更让人为之怦然心动。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所以此句正确。

(2)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闲依”表现诗人的闲散之态,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A;B;B;A

⑵ 早晨外出耕田,晚上撑船游玩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句赏析正误的判断。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注意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诗中“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 【附参考译文】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仿佛是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哔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世俗之人,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拏:通“桡”,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果不是痴迷山水,怎么能如此?也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下雪;勉强;尽力

⑵ 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绘的画面,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分析,这句话是承接首句春路雨添花来写的,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很多花在春雨的滋润下都竞相开放,然后一阵微风吹拂,可以想象出满山春花在风中摇曳,装点着一山的春色,那种景色简直是太美了。意对即可。(2)A由题目“梦中作”可知,这首词并不是写作者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梦中之境。BCD理解正确。故答案为:⑴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74gj86z2i4qfr01784a35m4y31ezc0157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