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膏常用的基质配方:黄凡士林8份、液体石蜡和羊毛脂各1份 混悬型眼膏药物颗粒必须粉碎过九号筛 水性凝胶基质卡波姆特点
由丙烯酸与丙烯基蔗糖交联而成;在水中迅速溶胀,但不溶解;分子结构中的羧基使水分散液呈酸性;当用碱中和时,随大分子的不断溶解,粘度逐渐上升,在低浓度时形成澄明的溶液,在浓度较大时形成半透明的凝胶;在pH6~11有最大粘度和稠度。
栓剂是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有一定形状供人体腔道给药的固体状外用制剂。
油脂性栓剂基质有可可豆脂、半合成或全合成脂肪酸甘油酯(半合成椰油脂、半合成山苍子油脂、半合成棕榈油脂、硬脂酸丙二醇脂)。
▲可可豆脂特点:有α、β、β’及γ四种晶型,其中β型最稳定,熔点34℃;加胆甾醇或羊毛脂即成W/O型乳化基质,加亲水性乳化剂即成O/W型乳化基质。通常应缓缓升温加热待固体溶化至2/3,停止加热,让余热使其全部溶化,以避免上述异物体的形成。
全合成脂肪酸甘油酯作为栓剂基质是硬脂酸丙二醇脂。
▲防止以聚乙二醇作基质制成栓剂的刺激性:加20%水,用前湿润或涂一层鲸蜡醇。 栓剂的制备方法
冷压法:将药物与基质粉末混合均匀,用模型压制而成。
热熔法:将加热熔化的基质加入药物,混匀,倒入模孔中,放冷即得。 水溶性基质栓剂和脂溶性基质栓剂的润滑剂
油脂性基质的润滑剂:软肥皂:甘油:95%乙醇=1:1:5 水溶性基质的润滑剂:液体石蜡、植物油等 可可豆脂、PEG不用润滑剂
置换价: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的比值 影响栓剂药物全身性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用药部位(距肛门2cm处)、直肠pH值、有无粪便存在、用药时间长短 2、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粒径、脂溶性与解离度(弱酸性药物pKa>;弱碱性药物pKa< 3、基质和附加剂:油水分配系数小的基质利于吸收、与药物溶解度相反的基质、加适当的表面活性剂
▲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
中药浸出制剂的分类
1. 水浸出剂型:如汤剂、中药合剂等。
2. 含醇浸出剂型:如酊剂、酒剂、流浸膏剂、浸膏剂。 3. 含糖浸出剂型:如内服膏剂、冲剂等。 4. 精制浸出剂型:如注射剂、片剂等。
中药剂型改革的原则:坚持中医中药理论、提高药效 浸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浸润→溶解→扩散→置换
☆影响浸出的因素:(一)浸出溶剂(二)药材粉碎的粒度(三)浸出温度(四)浓度梯度(五)浸出压力(六)药材与溶剂相对运动速度(七)新技术的应用
中药浸出的方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 常用的干燥方法:1.常压干燥2.减压干燥3.喷雾干燥4.冷冻干燥 酊剂、流浸膏、浸膏剂中药物含量的规定
酊剂:毒、剧药材,10g原药材/100mL酊剂,并用含量测定或效价测定来控制。
其它,20g原药材/100mL酊剂。
流浸膏剂:1g原药材/1mL流浸膏。
浸膏剂:2~5g原药材/1g浸膏。
中药注射剂按组成成分分类:纯有效成分注射剂;有效部位注射剂;复方提取物注射剂
药物溶液形成理论
▲介电常数和溶解度参数与溶剂极性的关系
介电常数ε:表示将相反电荷在溶液中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介电常数大的溶剂极性大,介电常数小的溶剂极性小。
溶解度参数δi: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力,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溶解度参数越大,极性越大。两种组分的δi越接近,它们越能互溶。
特性溶解度(intrinsicsolubility)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饱和溶液的浓度。
平衡溶解度(equilibriumsolubility)一般情况下,各种作用达到平衡时的药物溶解度。又称表观溶解度。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 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相似相溶,有机弱酸弱碱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在难溶性药物中加
入极性基团
2. 晶格能与水合作用:阳离子半径越小,水合热越大,越易溶解 3. 多晶型的影响:无定型溶解度和溶解速度均较结晶型大 4. 粒子大小的影响: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大
5. 温度的影响:ΔHs>0,T↑→S↑;ΔHs<0,T↑→S↓
6. pH值与同离子效应:pH的临界值pHm,弱碱要低于其pHm,弱酸要高于其pHm;难溶盐类饱
和溶液中含相同离子化合物时,其溶解度下降。
7. 混合溶剂的影响:混合溶剂比例适宜时成为潜溶剂,药物溶解度出现极大值。 8. 添加物的影响:加入助溶剂、增溶剂促进溶解 ▲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
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 由于 Cs??C 或 C?0?dc/dt?KSCs 1. 固体药物的粒径和表面积 2. 温度 3. 扩散系数 4. 扩散层的厚度
▲常通过冰点下降测定渗透压 影响增溶的因素
增溶剂的种类: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药物的性质:分子量越大,增溶量越小 加入顺序:常将增溶剂与药物混合,再溶于水 增溶剂的用量:必须达到有效的含量 增溶剂与助溶剂的区别
性质 原理 使用量
的δ()。
渗透压测定方法
增溶剂 表面活性剂 形成胶团 使用量小
助溶剂 低分子化合物 络合、复盐等 使用量大
▲常采用正辛醇和水来考察药物脂水分配系数,因为生物膜的δ平均值为±,很接近正辛醇Van’tHoff渗透压方程:?V?nRT???RTn/V?RTm
冰点下降与摩尔浓度的关系:?T?Km?m??T/K
通过冰点下降测定渗透压:??RTm?RT?T/K?22.4/1.86?T?12?T
(0℃,水冰点降低常数为)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能降低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结构主要由非极性基(疏水基)和极性基(亲水基)构成的两亲性分子。
溶质分子在界面聚集的现象称为吸附现象。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代表 一、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级脂肪酸盐、硫酸化物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磺酸化物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阳性皂,在结构中含有一个五价的氮原子 (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 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一)脂肪酸甘油酯,如单硬脂酸甘油酯
(二)多元醇型:蔗糖脂肪酸酯、脂肪酸山梨坦、聚山梨酯 (三)聚氧乙烯型: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 (四)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泊洛沙姆
▲开始形成胶束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micellconcentration,CMC)。在增溶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要大于CMC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不同HLB值表面活性剂的适用范围:增溶剂(>15),O/W型乳化剂(8-16),润湿剂与铺展剂(7-9),W/O型乳化剂(3-8).
Krafft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随温度升高至某一点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点温度称为Krafft点。
起昙与昙点(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聚氧乙烯链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聚氧乙烯链发生强烈的脱水和收缩,使增溶能力下降,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出现浑浊,称为起昙。引起起昙的温度为昙点。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起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消毒剂和杀菌剂 ▲目前能用于静脉给药的表面活性剂有卵磷脂、泊洛沙姆 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 影响增溶的因素:增溶剂的性质、增溶质的性质、温度
制剂新技术
固体分散体中的载体材料:水溶性载体材料、难溶性载体材料、肠溶性载体材料
▲固体分散体的类型:简单低共熔混合物(Eutecticmixture)、固态溶液(Solidsolution)、共沉淀物(Coprecipitates)
固体分散体制备方法(1)熔融法、(2)溶剂法、(3)溶剂-熔融法、(4)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5)研磨法、(6)双螺旋挤压法
☆固体分散体速释和缓释原理
速释作用:(1)药物的高度分散状态有利于速释
(2)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提高药物可润湿性,保证药物高分散,抑晶作用) 缓释作用:药物分散在疏水、脂质载体材料形成的网状骨架结构,减缓溶出和释放
固体分散体的老化(或陈化)是指由于制备方法不当、保存条件不适当或保存时间过长,使药物析出结晶或结晶粗化,从而降低药物溶出速度的现象。
包合技术:指一种分子(客分子)被包藏于另一种分子(主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inclusioncompound)的技术。
▲常用的包合材料为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常用的环糊精有α、β、γ-环糊精,分别由6、7、8个葡萄糖单体组成。其中以β-CYD最为常用。
环糊精衍生物
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葡萄糖衍生物、羟丙基、甲基 疏水性环糊精衍生物:乙基衍生物
包合物制备方法:饱和水溶液法、研磨法、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 环糊精在药剂学上的应用 1.增加不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2.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3.液体药物粉末化与防挥发
4.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刺激性,掩盖不良气味 5.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6.调节释药速率
普通乳:液滴大小在1-100um之间,形成乳白色不透明的液体。 亚微乳:乳滴粒径在100-1000nm范围,稳定性介于纳米乳和普通乳之间。 纳米乳:粒径为10-1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胶体溶液。 ☆纳米乳与普通乳剂的区别 粒径 透光性 稳定性 黏度 表面活性剂量 助表面活性剂 制备 普通乳剂 大于1000nm 不透明、乳白色 热力学不稳定 较大 ~10%左右 无 外力作用 纳米乳 10~100nm 透明或半透明 热力学稳定 较小 5~30%左右 常有 自动形成 微囊(microcapsules):系采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囊材)作为囊膜壁壳,将固体药物或液体药物(囊心物)包裹而成药库型的微型小囊。
◎囊材的种类
1.天然高分子囊材:明胶、海藻酸盐、壳聚糖、蛋白类
2.半合成高分子囊材: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乙基纤维素(EC)、甲基纤维素(M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3.合成高分子囊材: (1)非生物降解
水不溶解的:聚酰胺、硅橡胶等
水溶解的:丙烯酸树脂、聚乙烯醇(PVA)等
(2)▲生物可降解:常用的生物降解材料有聚酯类、聚氨基酸类、聚乳酸(PLA)、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等。
与明胶作复合囊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囊材有:阿拉伯胶、海藻酸盐、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微囊的制备方法
(一)物理化学法:1.单凝聚法2.复凝聚法3.溶剂-非溶剂法4.改变温度法5.液中干燥法 (二)物理机械法:1.喷雾干燥法2.喷雾冻结法3.流化床包衣法4.锅包衣法 (三)化学法:1.界面缩聚法2.辐射化学法
影响粒径的因素:1.囊心物的大小2.囊材用量3.制备方法4.制备温度5.搅拌速度6.附加剂的浓度7.囊材相的粘度
微囊中药物的释放机理:1.药物透过囊壁而扩散、2.囊壁的溶解、3.囊壁的消化与降解 纳米粒:粒径为10~100nm由高分子物质组成的粒子。 亚纳米粒:粒径100~1000nm由高分子物质组成的粒子。
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LipidNanoparticles,SLN):以生物相容的高熔点脂质为骨架材料制成的纳米球。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分子构成的双分子层囊泡。组成成分是磷脂和胆固醇等。 脂质体分类
1.按结构分类:单层脂质体(包括小单层脂质体、中单层脂质体、大单层脂质体);多层脂质体
2.按性能分类:常规脂质体;特殊性能脂质体如温度敏感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长效脂质体、转基因脂质体(阳离子脂质体)
3.按荷电性质分类:中性脂质体、负电性脂质体、正电性脂质体
4.按给药途径分类:口服给药脂质体;静脉滴注脂质体;外用脂质体;经皮给药脂质体;粘膜给药脂质体;肌注、关节腔等局部注射用脂质体;眼部用药脂质体;气雾化脂质体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一)薄膜分散法(二)逆相蒸发法(三)冷冻干燥法(四)注入法(五)熔融法
相转变温度(phasetransitiontemperature)当温度升高时,脂质体双分子层中酰基侧健由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双分子层由“胶晶”变为液晶态,膜的横切面增加、厚度减小、流动性增加等,转变时的温度为~~。
提高脂质体靶向性
1.脂质体表面掺入特异性成分
单克隆抗体
糖脂: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 2.磁靶向脂质体 3.pH敏感脂质体的研究
如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OPE),pH降低,使脂肪酸羧基质子化,形成六方晶相,导致脂质体膜融合。
4.温度敏感脂质体的研究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Arrhenius方程:k?Ae对数形式为lgk?E/RT
?k?E?11??E????lgA或lg2?? 2.303RTk12.303R?TT1??2k:速度常数A:频率因子E:活化能R:气体常数T:绝对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