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育形态的教育特点及其儿童观浅析
摘要:尼尔说:“孩子会发现自己是块什么料。”而蔡美儿说:“孩子从本性来讲绝不会爱好努力。” 其所作的《我在美国做妈妈》一经出版,随之引发了一场关于家庭教育的大讨论,“虎妈”以及“虎式教育”这些词语瞬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热词,紧接着“狼爸”“鹰爸”打着爱孩子的旗号粉墨登场,“猫爸”“羊爸”踩着温和的脚步徐徐展现他们那可歌可颂的育儿成绩。[1]而本文则主要是探究这些不同教育形态的教育特点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儿童观,以此带来对家庭教育的些许思考。 一、不同教育形态的教育特点 (一)虎妈、狼爸和鹰爸
虎妈现象:在百度百科中,“虎妈教育现象”指的是传统教育方式的美国延伸,是指中国传统儒家观念中惩罚那些不听话学生的教育方法,强迫是其主要特征。 “虎式教育”代表了部分在美华裔父母的教育观念,体现了他们教育孩子的具体方式,而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蔡美儿严厉的育儿方式。
蔡美儿的《我在美国做妈妈》(后稍作修改,以《虎妈战歌》出版)一书,主要讲述了一位华裔妈妈和两个女儿的故事。这位妈妈因为对女儿过于严厉而被称为“虎妈妈”,她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被称为“虎式教育”。其主要具有以下教育特点:在生活上要求子女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如制定家规“十不准”;在学习上高要求,甚至不惜采用一切手段达成目的。如要求两个女儿的每门功课(除了体育和戏剧)都必须得A。总之,对子女的一切学习和生活进行绝对的控制和安排,带有明显的强迫性。表现在对孩子给予高度的期望,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制定出严格的标准,并强迫他们执行。
“狼爸”大肆宣扬用竹条打孩子进北大的粗暴教育方法,创造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他坚信国学是教育的正统,理科是文科的使用工具。为了避免博而不精不强迫孩子学习琴棋书画,而是顺从孩子的天性,根据孩子的特点发展、不同的天分定制特别“套餐”,如长子萧尧对历史、哲学和政治感兴趣就让其多看历史书籍,多了解时事新闻。[1]其教育特点主要有:其一,坚信国学传统,采用最传统和最原始的教育方法——触犯规矩则要挨打,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和执行其制定的特色“教育套餐”,对学习高要求。其二,主张12岁以前采用棍棒教育,之后采取说教教育。
“鹰爸”用极限的训练方式训练儿子,让自己的4岁儿子在零下十三度的雪天光着身子裸跑。其主要是根据儿子的情况设定相应的训练计划以及学习计划,如让儿子参加早产儿训练机构,又如为儿子制定了“鹰式教育十商培训计划”,总之“鹰爸”的教育主要侧重在体能方面的训练,其训练方式极其的严厉并令常人难以理解。
不管是“虎妈”、“狼爸”还是“鹰爸”,都一致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他们制定的管教计划,这囊括了学习、生活和社交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培养出“绝对成功”的孩子,而他们的成功也基本是以学业上或是某门艺术技能上的成就来定义。 (二)猫爸和羊爸
在“虎妈”“狼爸”“鹰爸”这些严苛教育的身后,也有“猫爸”“羊爸”等以温柔育儿著称的委婉派。他们的出现给世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他们以另一种方式,也同样带来了子女学业上令人羡慕的成就。
“猫爸”常智韬以一种民主的方式培养出一位哈佛女儿。其教育特点主要有:其一,认为学校教育能达到培养通才和社会人的目的,而孩子的个性需要家长来
进行教育,因此要针对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其二,认为教育孩子应该以鼓励为主,应多表扬孩子,多进行平等交流;其三,认为快乐比成功更重要;其四,认为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社交。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位七十多岁的“羊爸”崔福兴,他先后培养出2个博士、1个硕士、1个本科生。其教育的特点就是为孩子建立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如“想要子女热爱学习,首先从父母自己做起。”还有两位典型的“羊爸”。其一是入选清华大学“领军计划”的时羽剑,其父时锦华因为和儿子关系平等,和儿子称兄道弟而被成为“羊爸”。其二是入选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朱妮,其父朱生泉和朱妮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还将女儿视为老师,也被成为“羊爸”。这两位“羊爸”为孩子们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环境,也培养出了优秀的学生。
总之,不管是“猫爸”还是全国各地的“羊爸”,这一类型的父母在给予适当管教的同时,都更加注重孩子的自主权,更多体现的是民主和平等。 二、儿童观分析 (一)儿童观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中认为: “儿童观即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的总和。”[2]《心理学大辞典》中把儿童观定义为“社会看待和对待儿童的看法或观点。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力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3]虞永平在《学前教育学》中,从社会主导、学术理论和大众意识方面论述儿童观的三个形态,从儿童是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存在论述儿童观的结构,并指出科学儿童观应该包含的内容,比如儿童是稚嫩的、独立的、完整的、正在发展中的个体,并成长在一定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刘晓东的《儿童教育新论》对古今中外的儿童观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儿童的世界,儿童教育学学科的理论建构应当以儿童的天性和儿童世界以及儿童成长的规律作为逻辑起点。综上,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的总和。
(二)“虎妈”、“狼爸”和“鹰爸”
笔者认为,“虎妈”、“狼爸”和“鹰爸”都体现了一种成人本位的儿童观,即认为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更不知道如何做出选择,因而觉得作为父母的成人,应该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掌管孩子的一切事务。不管是“虎妈”,还是“狼爸”和“鹰爸”,他们都为孩子制定了严苛的家规和至高要求的学习计划,甚至连孩子的交往权利也剥夺得淋漓尽致,“能不能交朋友”、“什么时候能开始交朋友”以及“可以交什么样的朋友”都进行了严格规定,并要求孩子绝对地无条件服从。若没有达到,孩子将要面临的是打骂或其他残酷的惩罚。例如露露因不愿练小提琴,而被妈妈惩罚在院子里挨冻;孩子触犯了家规,就要接受“狼爸”的棍棒教育伺候。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忽视了子女的需要、自尊和自主选择的权利,这很容易形成孩子的叛逆性格。蔡美儿的小女儿就是最好的例子,她的叛逆从小就表现出来,她宁愿在寒冷的天气里冻在外面,也不愿意屈服于妈妈的意志之下。
不得不承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虎妈”、“狼爸”和“鹰爸”他们都看到了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这一点,只是他们过于着急地去挖掘和开发,没有以适宜的方式方法和适当的“度”去把握。“虎妈”在大女儿刚出生不久就教其字母表,三岁开始让她接触钢琴,抓住一切好的机会和资源提供给自己的两个女儿,从出生起就开始按照严格的学习计划来培养两个女儿。但是“虎妈”让两个女儿从小接触音乐,
并要求她们日复一日练习,是完全出于其个人的意愿--认为学习古典音乐能够防止人堕落,变得上进。她忽视了两个女儿的自身兴趣和想法,将她们视为一张白纸,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来绘制。大女儿虽然比较顺从,但是在小女儿身上表现出很多反抗的行为,如小女儿会因对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不满而多次在公共场合故意挑衅母亲。小女儿的反抗例证了孩子也有自己的需求和看法,一旦父母管教过度,只会适得其反。
“狼爸”略有不同,他会注重孩子的兴趣,基于四个孩子各自的兴趣点,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套餐”,但具体执行的方式方法非常严苛,且常常和“打”的残酷体罚相伴,这完全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心,会给孩子留下心理的阴影,甚至影响孩子的人格成长。
“鹰爸”同样也是会针对他儿子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学习和训练计划,并且会让妻子留心观察和记录,半个月进行一次计划的调整,但往往以体能方面的训练为主,其训练的方式对于几岁的小孩来说是非常的残酷。虽然“鹰爸”是出于孩子先天性不足的担忧,但是如此挑战极限式的训练未免会有些过度,而且给孩子安排如此满满当当的计划,也未必是孩子所感兴趣和需要的。
总之,“虎妈”、“狼爸”和“鹰爸”之所以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受传统成功观的影响,认为孩子只有在学业上或某门技艺上有所成就才算成功。亦或是把孩子的成就作为自己的成功,因而把管教出优秀的孩子作为自己成功的一条路径。其实这些看法都比较片面,著名的自由教育创始人尼尔认为,对成功的定义是:能快乐地工作、积极地生活。[4]因此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不仅关注外在的成就,更要考虑内在心理是否获得真正的快乐。
另一方面,“虎妈”、“狼爸”和“鹰爸”都看到了孩子阶段性发展的特殊性,只是他们对于阶段性发展的理解不太恰当。虎妈认为,18岁之前的孩子应采用中国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让孩子认识到何为卓越,何为成功;18岁后再采用西方的方法,让孩子寻找自己人生之路;狼爸认为,在12岁之前,靠打为主,12岁之后,应该完全依靠说教为主;“鹰爸”在多多10岁前,采用“鹰式教育”,10-16岁时,他从教练变成参谋,16岁之后他只当顾问,20岁之后就成为多多的观众,任由多多自己演绎人生。说明三者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比较注重阶段性的管教,但这种阶段性的划分不太恰当。 (三)“猫爸”和“羊爸”
“猫爸”和“羊爸”温和教育的方式,更多体现的是现代儿童观,即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猫爸常智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遵循着阶段性的原则。他认为孩子在10岁之前人格还未养成,父母要帮其树立基本的人格;到孩子10岁后,自我意识已经觉醒,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这时候更需要的是沟通、互动与引导,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猫爸”眼里,除了适度适当的管教,父母更多的是要以一种平等的角度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多鼓励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将其视为一个有自尊、有想法的独立个体。例如其女儿在高三时想出国留学,而“猫爸”常先生认为留在国内考个大学更好,最后经过沟通和协商,他还是选择尊重女儿的选择。全国各地的“羊爸”也几乎是如此,他们甚至还和自己的子女平等到拜师或称兄道弟。
如果以世人的成功观来下定义,“猫爸”和“羊爸”教育出的子女无疑也是成功的,既然以一种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养孩子,也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那何乐而不为呢?这值得广大家长们好好思考下自己的儿童观和管教方式。
三、小结
不管是“虎妈”、“狼爸”和“鹰爸”,还是“猫爸”和全国各地的“羊爸”,不能说哪种教育方式是绝对的成功,也不能说哪种儿童观是绝对的好或者坏,只有采取适宜适当的教育方式来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才是家庭教育所要借鉴和思考的。
参考文献:
[1]黄小霞.“虎妈现象”的教育内涵及其文化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14.
[3]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1. [4](英)尼尔著;王克难译.夏山学校[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20. 作者简介:
贺年明 (1997.12.29—),女,汉族,籍贯:江西省萍乡市,在读硕士,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