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B.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D.学习动机的理论
2.( C )内驱力将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A.学习 B.认知C.自我提高 D.附属 3.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C )。
A.道德情感 B.道德信念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4.“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C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进行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是( D )。
A.面向全体学生B.尊重与理解学生 C.个别化对待 D.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6.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 C )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A.违纪B.违法C.严重不良行为 D.屡次违纪违法 7.学校教育的首位是( A )教育。
A.德育 B.智育C.安全 D.体育
8.下列选项中,对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 B.心理健康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 C.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D.心理健康等于没有疾病或疾病仅限于躯体疾病 9.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以根据诗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冬日长城内外的壮丽景象,这属于( D )想像。
A.有意 B.无意C.创造 D.再造
10.有的人思维方法执拗,爱钻牛角尖,这是思维缺乏( C )的表现。 A.广阔性 B.深刻性C.灵活性 D.敏捷性
1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 C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A.年龄差异 B.性格差异C.个体差异 D.心理差异
12.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 C )规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A.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B.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C.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D.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13.五年级以上的学生,在( D )分钟内,能够较好地保持注意的稳定而不出现疲倦的现象。 A.25 B.30 C.35 D.45
14.研究表明,与学生的知识学习显著相关的是( A )。
A.教师表达的清晰度B.教师思维的流畅性 C.教师人格特征D.教师期望 15.不随地吐痰、不乱抛纸屑、公共场所不抽烟等,都是( C )的结果。 A.自我评价 B.自我检查C.自我控制 D.自我体验
16.学生已经掌握了“哺乳动物\的概念,再去学习新概念“鲸”时,便很快地予以接受这属于( D )。 A.概念形成 B.判断C.推理 D.概念同化 17.学校的招生对象由下列哪个部门规定?( D )
A.学校 B.国家C.地方政府 D.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 18.“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是( D )。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19.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机是( B )。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B )。
A.1985年 B.1986年C.1987年 D.1988年
21.儿童生长的环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环境,一类是( C )。 A.生活环境 B.家庭环境C.社会环境 D.人文环境 22.思维的两大特点是间接性和( A )。
A.概括性 B.发展性C.直接性 D.流畅性
23.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B ) A.司机负责 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24.小学儿童掌握书面言语的心理过程是识字、写作和( B )的心理过程。 A.练习 B.阅读C.观察 D.发展
25.我国对学生的义务明确做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是( A )。
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 D.《宪法》 26.教师的期望涉及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期待和( D )。 A.表现 B.态度C.关心 D.归类定型
27.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 )。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C.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28.看到浮云,自然而然想像为人面、奇峰、异兽,这属于( A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C.分析 D.观察
29.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 C )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A.低于 B.不低于 C.高于 D.不高于
30.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列对学校心理辅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学校心理辅导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为服务对象
B.心理辅导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上 C.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 D.心理辅导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B )。
A.心理测验 B.会谈 C.观察法 D.自述法 2.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 A )。
A.自我评价 C.自我检查B.自我体验 D.自我监督
3.工人、农民、技术人员革新或发明新的生产工具与操作方法等都是( B )想像的 过程。A.再造 C.积极B.创造 D.有意 4.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C )。
A.交往焦虑 C.上学焦虑B.考试焦虑 D.课堂焦虑
5.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 C )财
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务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 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A.低于 C.等于B.高于 D.不高于 6.国家建立统一的( D )教师职务制度。
A.学校教育 B.成人教育C.素质教育 D.义务教育 7.国家教育考试种类由( C )确定。
A学校 B.省教育厅C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D.地方政府 8.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都属于( A )。 A.伦理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直觉的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9.在学习较容易的内容时,动机水平为( C )最有利于学习。 A.较低 B.中等 C.较高 D.以上都不对 10.( C )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A.家庭 B.社区 C.学校 D.环境
11.学校有下列( C )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
①拒绝接受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③违反《义务教育法》规定开除学生 ④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2.“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 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 A )中对教育方针的表态。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 C )工 作,依法维护学校安全。A.教育 B.安全 C.建没 D.管理 14.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C )。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15.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B )。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16.在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有些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不可能自然地引起小学生的学
习兴趣。对此,他们必须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分析和理解教材,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 把注意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这就是( A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17.在行为的动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是( A )。
A.意识到的动机 B.没有意识到的动机C.近景性动机 D.远景性动机 18.学生在做习题时,从书本的各种定论中筛选一种方法或寻求问题的一个确定的答 案,这种思维属于( B )。
A.抽象思维 B.集中思维C.发散思维 D.动作思维
19.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牛的行为,这是由学生 的( C )。
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隐私权决定的C.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荣誉权决定的 20.对教师的概念作出全面、科学的界定是在( A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1.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 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B )。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22.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在心理学上有( D )的意思。 A.自我分析 B.自我体验C.自我反省 D.自我观察 23.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 A.热情 B.心境C.激情 D.应激 2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5.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D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6.对知识最好的复习方法是( C )。
A.有意识记 B.多种感官参与C.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D.划线 27.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 )。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28.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中,属于智力核心的是( C )。
A.学习能力 B.人际关系能力C.思维能力 D.创造能力 29.教师生存的基石是( B )。
A.教学能力 B.知识C.才华 D.兴趣
30.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 D )。 A.兴趣 B.爱好C.热爱 D.忠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是( C )。
A.社会环境 C.自然环境B.遗传 D.家庭环境 2.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的规定是( B )。
A.收学费,不收杂费B.不收学费、杂费C.不收书本费、杂费 D.一切费用全免 3.《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 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B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C.先后一致 D.不快不慢
5.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各种记忆术,实际是也用了记忆的( A )。 A.精加工策略 B.多重编码C.过度学习D.人为增加线索 6.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 )。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一周之后复习C.考试前复习 D.当天复习
7.发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 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 A )。
A.引咎辞职 B.受到党纪处罚C.追究刑事责任D.行事拘留
8.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 C )的行为,不得侵犯 学生合法权益。A.体罚 B.体罚、变相体罚
C.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 D.暴力殴打 9.教师往往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要是由于教师扮演了( B )。 A.知识传授者 B.学生楷模C.学生家长代理人 D.严格管理者 10.专家相对于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势关键在于( D )。 A.记忆容量大 B.动机强烈
C.智力水平高 D.专业知识的储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优势
11.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 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 C )的平均工资水平。 A.工人 B.医生C.公务员 D.工程师
12.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 务教育,所需要费出( C )以保障。
A.家庭 B.学校C.人民政府D.执行机关 13.小学生的个性倾向主要表现在( B )。
A.需要、动机、世界观 B.理想、信念、世界观 C.兴趣、动机、世界观 D.兴趣、爱好、理想 14.对超常儿童的研究常常要进行几年甚至十几年,因此对超常儿童的研究最好采用 的方法是( B )。
A.实验法 B.调查法C.观察法 D.个案法 15.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 B )。 A.学习兴趣 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 D.学习目的 16.用来解释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操作性知识属于( D )。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7.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 B )的建设。
A.城市学校 B.薄弱学校C.农村学校 D.特殊学校 18.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 C )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A.填鸭式 B.题海式C.启发式 D.注入式
19.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 B )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A.兴趣小组 B.课外活动C.自习 D.少先队活动 20.知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 B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C.条件性智识 D.程序性知识
21.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B )。 A.强度律 B.差异律C.活动律 D.组合律 22.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 A )。 A.消退说 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 23.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列“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
24.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