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老年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点与防治措施
胡晓亮
【摘 要】目的 细致分析老年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长期住院患者老年吸入性肺炎3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开展实验室检查,给予针对性治疗,探讨其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结果 35例临床表现具体如下:80.0%发热,且57.1%伴随寒战;85.7%咳痰与咳嗽,74.3%为黄脓痰;42.9%难以呼吸,28.6%胸痛,20.0%咯血,91.4%肺部听诊存在干湿罗音,42.9%神情淡漠。实验室检查:8.6%白细胞计数为(4-10)×109/L,85.7%超过10×109/L,5.7%低于4×109/L;5.7%中性粒细胞比例在0.75以下,60.0%在0.75至0.85之间,34.3%超过0.86;病原学:共培养出89株病原菌,57.3%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33.3%为大肠埃希菌,21.6%为铜绿假单胞菌,9.8%为肺炎克雷伯菌;33.7%为革兰阳性球菌,其中40.0%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0.0%为肺炎链球菌;9.0%为真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接受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应用广谱抗生素,有效化痰排痰,结果治愈率为65.7%,死亡率为14.3%,死因为合并基础疾病在3种及其以上。结论 老年吸入性肺炎临床表现缺乏典型,进展快,因此需细致查询病史,结合药敏试验与病原体培养结果合理选择广谱抗生素,改善预后。 【期刊名称】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年(卷),期】2015(000)084 【总页数】2
【关键词】老年吸入性肺炎;临床特点;防治措施
0 引言
吸入性肺炎为临床常见疾病,诱因为将动物脂肪、酸性物质比如胃内容物、食物以及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或刺激性液体吸入后诱发的化学性肺炎。若病情严重会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呼吸衰竭。有学者报道机体将病原菌吸入后会损伤组织或导致肺组织出现化学反应,进而诱发细菌性肺炎[1],属于临床老年人常见致死因素与肺部感染诱因。本文为详细探讨老年吸入性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现选取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21:14,年龄为61至87岁,平均(74.2±14.2)岁;合并症:28例为脑梗死,3例为脑出血,18例为慢性支气管炎,7例为帕金森氏症,8例为胃食管返流病,5例为肿瘤,4例为癫痫,20例为糖尿病,26例为高血压,21例为冠心病,6例为心力衰竭,4例为肾功能不全;易患因素:30例长时间卧床,21例鼻饲,25例意识障碍,7例为谵妄,17例应用抑酸剂,3例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6例进食呛咳,17例难以吞咽,8例进食呕吐,26例咳痰不出。1.2 一般方法。回顾性分析上述35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以及转归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28例发热(80.0%),且热型不明确,20例患者存在寒战伴随症(57.1%);30例咳痰与咳嗽(85.7%),其中26例为黄脓痰(74.3%);15例难以呼吸(42.9%);10例胸痛(28.6%);7例咯血(20.0%);32例肺部听诊存在干湿罗音(91.4%);15例神情淡漠(42.9%)。
2.2 实验室检查。
2.2.1 分析血常规:①白细胞数量:3例(8.6%)为(4-10)×109/L,30例(85.7%)超过10×109/L,2例(5.7%)低于4×109/L;②中性粒细胞比例:2例(5.7%)在0.75以下,21例(60.0%)在0.75至0.85之间,12例(34.3%)超过0.86,且最高值为0.95。
2.2.2 病原学分析:本组35例患者均接受病原体培养,数量为2至5次,平均(3.0±0.7)次。35例共培养出89株病原菌,51株(57.3%)革兰阴性杆菌,其中17株(33.3%)为大肠埃希菌,11株(21.6%)为铜绿假单胞菌,8株(9.8%)为肺炎克雷伯菌,位列前三,还包括奇异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军团菌、鲍曼不动杆菌、聚团肠杆菌、阪崎肠杆菌以及奇嗜麦芽窄假单胞菌等。30株(33.7%)为革兰阳性球菌,其中12株(40.0%)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30.0%)为肺炎链球菌,位列前二,还包括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等。8株(9.0%)为真菌,其中5株为白色念珠菌。15例培养出的病原体为两种及其以上。
2.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补液、吸氧、补充电解质、水分、热量、维生素以及蛋白质等,入院初期应用甲硝唑联合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等广谱抗生素,而后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对药物类型予以调整,若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则加用氟康唑。再行促排痰或化痰治疗,若患者进食呛咳明显或神志不清尽早鼻饲,要注意将床头抬高30°至35°,若无法配合鼻饲则行胃肠外营养支持。
2.4 治疗转归。按照如下疗效标准[2]判定35例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不存在并发症,完全吸收肺部炎性阴影,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