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模块测试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案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 (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右图为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甲、乙、丙、丁表示四个国家,则逆 城市化现象最明显的国家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若甲、乙、丙、丁表示四个地区,则未来 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最具有优势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春节后都出现“民工荒”现象。下表为我国2005-2010年部分产业工资年均增长率(%)表。完成3-4题。
3.关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民工工资增长慢,农民收入增长快 ②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③中西部经济发展,部分农民工就近打工 ④流出地就业机会减少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的行业主要集中在
A.重工业 B.医疗、卫生行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劳动密集型产业
下图表示某城市4个行政分区的人口数量、功能分区(分A、B、C三类功能区)、地价分布、网格代码。同一行政分区内,若功能区相同则每一小方格人口数量相等,若功能区不同,则每一小方格人口数量依A︰B︰C按2︰3︰1比例而定。读图完成5-6题。
5.若功能区分布合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B类功能区为商业区 ②交通通达度丙区最好 ③网格代码7、10、12人口数量相同 ④该市主导风向可能为偏南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若计划在甲区内新建一个购物中心,综合考虑人口和地价因素,所选最佳地点的网格代码为
A.1 B.2 C.5 D.6
下图表示某特大城市距离市中心4千米范围内城市各功能区占土地面积比例变化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功能区依次是 A.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商业区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及绿化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8.科学地规划城市有利于
A.使每一寸土地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B.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分工与联系
C.分散城市职能,重点建设某一种功能区 D.完全摆脱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生态城市
下面甲图是我国某城市平均地租等值线(单位:元/平方米)分布示意图,乙图是该城市某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地铁使用量统计图。据此完成9-10题。
9. 乙图反映的区域最可能是甲图中的 A. P B. L C. M D. N 10. 甲图中平均地租等值线沿虚线向外凸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形 B. 建筑物高度 C.人口密度 D. 交通 下图为上海世博园用地规划图。上海世博园位于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带,规划用地5.28 km 2,其中浦西1.35 km 2,这里原有大片老厂房及部分老民居。回答11-13题。
11.上海世博园布局于黄浦江两岸,其主导因素是
A.靠近中心商务区 B.地价低廉
C.有利于城市改造 D.缓解越江(黄浦江)交通压力
12.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下列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与该主题最为吻合的是
A.同心圆 B.扇形 C.多核心 D.田园城市 13.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园区内建有展馆,但各展馆的建筑风格迥异,这主要体现了
A.科技水平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差异 C.地域文化的差异 D.国家政策的差异 下图表示某地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4-15题。
14.影响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的变化 B.市场需求的变化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国家政策的变化
15.图中④阶段比③阶段更有利于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这主要是因为
A.引进了新的蔬菜品种,更适合在当地种植 B.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了蔬菜产量 C.减少温室大棚使用,提高了经济效益
D.减少了化肥、农药投入,促进了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
右图表示某工业产品产、销、研的关联图,读图完成16-18题。 16.图中产、销、研各环节联系的纽带是
A.现代交通和通信 B.众多的劳动力 C.丰富的资源 D.优美的环境 17.此类工业将产地放在珠三角的主要原因是
A.利用当地丰富的科技人才
B.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 C.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 D.利用当地优美洁净的环境
18.该生产活动涉及的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不包括
A.交通运输 B.商业和贸易 C.交通枢纽 D.通信
2010年入冬以来,蔬菜价格上涨引起社会关注。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图”,回答19-20题。
19.为了保障城市蔬菜供应,该地设想建立 城市蔬菜生产基地。这一设想得以立足 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A.土质疏松,土壤肥沃 B.光、热、水资源丰富
C.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D.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
20.随着国家“菜篮子放心工程”和“绿色食品工程”的实施,E蔬菜基地面积迅速减小,并发生向城市西北方向转移的趋向,转移的原因最有可能是E地 A.水资源日益缺乏 B.土地价格上涨 C.灌溉水源受到污染 D.政府政策发生变化 读下面地理漫画图,回答21-22题。 21.漫画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 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
22.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
读下列两国家农事安排及分布图,回答下面23-25题。
甲
23.当乙国A区域人们农闲时,甲国的主要农事活动是 A. 剪羊毛、配种 B. 播种、剪羊毛 C. 收割、犁地 D. 打草,贮藏牧草和饲料 24.属于乙国B带农业地域类型特点是
乙
A. 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棉花或休耕,可保持土地肥力,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B.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
C. 农场主可根据政府的农产品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较稳定
D. 种植业和放牧业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可做到忙、闲错开,这样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事活动
25.甲乙两国均有C带的农业地域类型,乙国该农业地域类型形成原因不同于甲国的是 A.纬度偏高,气温低,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B.市场需求量大,人们生活水平高 C.交通方便,冷藏保鲜技术的提高 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右图是闽南某山区农作物及其销售市场构成变化图。完成下面26-27题。
26.第一阶段,最易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石漠化 B.水土流失 C.盐碱化 D.地面沉降 27.该地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农业科技 C.国家政策 D.生活习惯
下图为某工厂发展变化示意图,回答28-29题。
28. 该工厂可能是
A. 集成电路制造厂 B. 家具厂 C. 炼铝厂 D. 乳制品厂 29. 该工厂从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反映了
A. 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步增强 B. 交通运输已不再成为影响工业布局的
主要因素
C.劳动力素质对工业的影响在逐步增强 D. 信息网络的通达性已成为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
读右图,完成30-31题。
30.若图中X、Y、Z分别表示原料、动力、市场因要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①、②、③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别是市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