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全球首部《脂肪肝防治指南》10大关键词(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全球首部《脂肪肝防治指南》大关键词(一)

10

近年来,脂肪肝的患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第一大肝脏疾病。然而,无论是我国,还是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非消化肝病专科医生,以及广大群众,至今仍对脂肪肝的危害,以及防治策略缺乏足够认识。而要真正提高我国脂肪肝的防治水平,必须走“群众路线”,全民普及脂肪肝的防治知识。

经过长达9个月的精心准备,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肝病与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以及《大众医学》编辑部共同编制的全球首部“科普版”《脂肪肝防治指南》于2015年3月正式发布。

为帮助大家充分认识脂肪肝的“真相”,提高脂肪肝防治意识,维护自身健康,《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主编庄辉院士和范建高教授以及大众医学杂志社黄薏副主编,就“科普版指南”中的关键点,作了详细解读,本刊将分3期连载。 范建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教授) 庄辉(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院士) 黄薏(《大众医学》杂志社副主编) 范建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丑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肝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肝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实用肝脏病杂志》总编辑。长期从事肝病的临床研究,主持制定了我国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参与亚太地区及欧洲脂肪肝诊疗指南相关文件的制定。 庄辉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和感染病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控制乙肝专家组成员,世界肝炎联盟公共卫生学专家、亚太地区消灭病毒性肝炎联盟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病毒病杂志》《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和《中国预防医学杂志》主编等。 关键词1:成因

专家解读:当肝细胞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或转运脂肪入血的能力减退,肝细胞内就会堆积量脂滴,

即形成肝脂肪变。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在脂肪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肝脏从血液中摄取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随后再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将甘油三酯转运出肝。肝细胞内的脂类主要以脂滴的形式存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肝细胞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或转运脂肪入血的能力减退,肝细胞内就会堆积大量脂滴,即形成肝脂肪变。

脂肪肝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舫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将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若在光学显微镜下出现5%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就可诊断为脂肪肝。脂肪肝时,肝细胞内异常积聚的脂质主要是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50%),其他脂类成分也相应增加,并伴有磷脂/胆固醇酯比例的下降。

与病毒性肝炎一样,脂肪肝也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通常起病急、病情重,表现为急性脂肪肝;后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轻微且无特异性,表现为慢性脂肪肝。急性脂肪肝在临床非常少见,目前日益增多的主要是慢性脂肪肝。

在慢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中,可以主要由一种病因引起,也可以由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或先后参与。肥胖、糖尿病、酒精滥用是目前我国居民脂肪肝的三大病因,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仅流行于部分经济落后地区,遗传性疾病引起的代谢性脂肪肝非常少见。 关键词2:发病率

专家解读:脂肪肝已经取代病毒性肝病,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第一大肝病。

脂肪性肝病(简称脂肪肝)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主要包括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各种特殊类型脂肪肝。近10余年来,我国慢性肝病的病因谱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不断下降,普通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已经由原先的9.8%降到7.2%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至1%以下。长效干扰素和新型强效抗病毒口服药物的问世,又显著提高了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预后,丙型肝炎已能治愈,乙型肝炎也可有效控制其进展。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症和酒精滥用的流行,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迅速增长,脂肪肝正成为我国越来越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最近几项基于城市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成

人脂肪肝患病率介于12.5%~35.4%。与过量饮酒相比,脂肪肝与肥胖的关系更为密切,高达80%~90%的脂肪肝患者并不饮酒。

目前,脂肪肝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居民第一大肝脏疾病。由于目前我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还将进一步上升。 关键词3:诱因

专家解读: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脂肪肝高发的最主要原因。

脂肪肝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要防治脂肪肝,必须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 不合理的膳食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粮食消耗量呈下降趋势,动物性食物消耗量成倍增长。人体热量和营养

素的摄入量明显增加,且来自饱和脂肪、单糖、双糖的热量上升。高脂肪、高热量食品(包括含果糖饮料)消耗过多与肥胖症和脂肪肝关系密切。 不良的饮食习惯

过量进食、吃零食、喜甜食和荤食、常吃夜宵,以及不吃早餐等饮食习惯,为肥胖和脂肪肝的发病提供了条件。比起同等热量的早餐或午餐,一顿丰盛的晚餐更容易导致肥胖和脂肪肝。 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

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习惯久坐,有些患者甚至从不参加体育运动。人体主要通过体力活动消耗多余热量,没有被消耗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肥胖的形成原因中,活动过少比摄食过多更重要。当脂肪沉积于皮下时,表现为肥胖;当脂肪堆积在肝脏时,就出现了脂肪肝。 酒精滥用

近30年来,中国居民酒类产品的消费量增长迅速,我国现已成为仝球酒精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统计资料显示:1984年我国酒精消耗量为711.3万吨,1993年为1846万吨,2001年达到了3069.87万吨。2005年,中国酒类年总产量已高达3463万吨。当前,我国习惯性饮酒者数量不断增多,儿童和青少年饮酒已不少见,且人均酒精消耗量逐年增加。尽管少量饮酒并不增加脂肪肝的发病,但过量饮酒定会导致脂肪肝。 遗传易感性

有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以及脂肪肝家族史者,容易发生脂肪肝。家族中有上述疾病的成员越多,特别是母亲或双亲有上述疾病者,发生脂肪肝的风险越高,发病年龄越小,且发病后疾病进展速度更快。 关键词4:症状与危害

专家解读:脂肪肝是全身疾病累及肝脏的一种病理改变,其危害也不仅仅限于肝脏。脂肪肝是一种疾

病,而不是亚健康。

酒精性肝病

酒精可引起严重的肝脏损伤,但有时可以没有任何肝病相关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是通过健康体检,或因肺炎、肋骨骨折、脑损伤,以及其他器官的酒精性损害(如胰腺、心脏、脑、周围神经等)就诊时,被偶然发现。 酒精性肝病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初期为酒精性脂肪肝,继而逐渐发展

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无症状的肝肿大,重者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甚至肝功能衰竭。在酒精性肝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均可并发肝内胆汁淤积、低血糖、门静脉高压和溶血性贫血。

一般情况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症状较轻,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症状较重。酒精性肝炎是酒精性肝病活动期的表现,可发生在酒精性肝病的任一阶段。值得注意的是,约20%的酒精性肝炎患者即使戒酒,肝病仍有可能继续发展,最终发生肝硬化,或因病情恶化而死亡。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很高。一旦发生肝硬化,即使戒酒,往往也不能防止肝癌的发生。

此外,酒精性肝病患者可有酒精依籁、酒精戒断,以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如末梢神经炎、口角炎、舌炎、皮肤瘀斑等,亦可因大量饮酒而猝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体重超重和内脏型肥胖累及肝脏的表现,80%~90%的患者处于单纯性脂肪肝阶段。代谢综合征的出现,往往提示患者可能已从单纯性脂肪肝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而糖尿病的出现,则意味着这些患者的肝病进展快,肝硬化和肝的发病率高。

据统计,48%~10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无肝病症状,多在常规体检中因肝功能异常、肝脏肿大,或肝脏超声检查提示“明亮肝”而被偶然发现。约36%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有乏力、右上腹不适、睡眠障碍等症状。

一般地说,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肝病进展缓慢,10-20年内发生肝硬化的比例很低,仅为0.6%-3.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的发生率高达15%-2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多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其中40% -62%的人在5-7年内出现并发症,

全球首部《脂肪肝防治指南》10大关键词(一)

全球首部《脂肪肝防治指南》大关键词(一)10近年来,脂肪肝的患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第一大肝脏疾病。然而,无论是我国,还是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非消化肝病专科医生,以及广大群众,至今仍对脂肪肝的危害,以及防治策略缺乏足够认识。而要真正提高我国脂肪肝的防治水平,必须走“群众路线”,全民普及脂肪肝的防治知识。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6dr90w8bh7l7tx29ybm0wacw0f2i000g9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