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心理学原理作业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心理学原理作业1 一、 名词解释

1.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4.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5.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6.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7.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笼统的看法。

8.记忆:是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9.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10.图式: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

二、 简答

1、 知觉有哪些特性?

答:(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2、 深度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的产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深度知觉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刺激物的特性,另一方面是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运动知觉主要受物体运动特性的影响。时间知觉主要受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三方面影响。 3、 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

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 4、 记忆包括哪些基本过程?

答: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5、 有哪些条件?

答:复述是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必要条件,复述分两种: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保持性复述是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可以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使之处于活动状态。但不一定能将信息编人长时记忆永久保存。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便可以长期保存,到需要时比较容易地回忆起来。 三、论述

1、 讨论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见课本第76页) 2、 简述记忆的三储存模型。(见课本第84――92页)

3、 为什么会遗忘?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见课本第94――95页) 4、 学习与记忆有什么关系?(见课本第84――92页) 心理学作业2 一、 名词解释

1、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2、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3、 功能固着性: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

4、 心理定势:这种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心向或心理定势。

5、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6、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7、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8、 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二、 简答

1、 创造性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答: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2、 智商与智力差异

答:智商即智力商数,它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智力的差异有:智力的个体差异(由于人们在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生长环境和所接受教育等方面都不相同,人和人之间在智力上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智力的团体差异,最主要表现在智力性别差异上,还表现在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存在的差别。 3、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

答: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20世纪初提出,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或称s因素)两种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一个人在各种测验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正相关,是由于它们含有共同的g因素;而它们之间又不完全相同,则是由于每个测验包含着不同的s因素。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它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的估计。 4、 流体智力

答: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 5、 晶体智力

答: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三、论述

1、如何提高儿童的创造性水平?(见课本126――127页) 2、 简述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见课本139――140页) 3、试述斯腾伯格智力的三元理论及其启发。(见课本141――142页) 心理学作业3 一、 名词解释

1、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

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3、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4、 情绪: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5、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6、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7、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8、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9、 性格:性格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10、 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中人的行为由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为依据的测验方法,该测验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推断若干人格特性。 二、 简答

1、 如何培养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 2、 简述情绪与动机的关系。

答:情绪与动机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 (二)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即对动机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动机潜力是在具有挑战性环境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变化能力。 3、 说明动机、需要与诱因的关系。

答: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即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和外在环境。其中,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4、 简述情绪的功能、情绪的基本成分。

答:情绪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而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消极的瓦解功能。(一)促进切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

的速度与质量。(二)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

5、 人格结构包括哪些成分?各成分间的关系如何?

答: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知――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和自我调控系统五种人格系统成分。这五种人格系统成分的独特结合,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这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性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使人格构成一个整体。 6、 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一)测验法: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青年性格问卷;(二)投射法:罗夏克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句子完成法。 三、 论述

1、 动机分为哪几种?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在生活中分别扮演什么作用? 答: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力,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它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理性需要得到满足后,相应的生理性动机水平便趋于下降。社会性动机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逐渐社会化,接受其所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满足自己的社会文化需要,就会产生各种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是人的某些高级需要所产生的,所以,如果社会性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虽然不会危及人的生命,但却有可能导致适应不良,出现某种心理障碍。另外,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比较晚,因此,社会性动机也会比生理性动机出现得晚些。如成就动机要到个体成长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 2、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对人格有什么作用?(P198-204)

3、 人格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P193-194)对照各种差异的特点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

4、 如何形成健康人格? 心理学作业4 一、名词解释

5、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6、 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7、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8、 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

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9、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0、 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1、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12、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四、 简答

1、 简述社会交换理论

答:社会学家霍曼斯(G.C.Homans,1958)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者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话,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大,,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话,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这就是社会交换理论。 2、 简述舒茨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答: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其次,根据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以及个体在表现这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

心理学原理作业1

心理学原理作业1一、名词解释1.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2.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6aoz2ld420088t3x4ji0cqsi0v0qh00p5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