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研究组织行为,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组织
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二是组织各个成员 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一、组织与
组织行为 1.组织
(1)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
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不同学派对
组织的定义见仁见智。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由人构成,组织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
②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任何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的存在是由于有自身的使命和目标。为了完成目标,组织中的活动实现了专业化分工——作业和管理两 大类。
分工和协作使组织活动形成互相联系的层次网络结构,组织的成员也根据各自的权利、责任制度形成正式的 层级指挥体系,即组织的层级制内部结构。
(2)组织和环境
①组织环境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
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构成组织环境,包括: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法律等自然、科技、 人文、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要素。
②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a.组织的产出、服务为环境所接受的程度是限制组织活动的边界条件。组织活动的效率受制于环境条件的 优劣。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
b.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其他组 织和个人构成了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际是通过和它的利益相 关者进行交换实现。
c.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感知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改革, 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才能获得发展。
d.组织也会影响环境。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组织活动的结果必然会对环境 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组织对环境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都必须以对环境的适应为前提。
(3)组织的演变
①组织形态:结构和过程、存在和演变是组织的两种形态。
a.静态地看,组织的存在表现为在某些特定目标下形成的职位、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式结构。它一经形成, 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动态地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提高 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因此组织既是一种维持结构,又是一种创造结 构,并使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
②组织的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a.取决于它与环境(实际上是利益相关者)协调、适应的程度,它决定了组织工作成果的有效性; b.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制度和工作效率,它决定了组织能否以较少的资源耗费实现较多,较好的工作成果。
③组织演变中分工结构日益复杂的内在机理: 改进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完成组织目标必然要求组织内部分工的深化度、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分工的深化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度、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导致更高的效率和技术进步。这种正反馈机制是组织演变中分工结构日益复杂的内在 机理。
④组织规模: 在一定时期内,规模收益和管理成本的边际比较决定了组织的适度规模。随着管理技术的进步,在长期的组 织演变中,组织规模在不断扩大。
(4)组织和管理
①管理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
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活动是独立进行的、有别于作业活动又为作业活动提供服务的活动,是保证组织正常运行、 发展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
②组织活动可分为基本的两大类: a.直接导致组织目标完成的作业活动; b.确保作业活动有效进行的管理活动。
③组织和管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a.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组织成员之间的协调是组织存在并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管理是任何组织都不可或缺 的。
b.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管理不能独立存在,管理不具有自己的目标,其终极目的只是保证作业活动的有效进行,为实现组织目标服 务。
c.管理活动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管理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的成效好坏、有效性如何,集中体现在它是否
使组织投入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合乎需要的成果产出。 d.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
高的源泉 组织不断发展演变,给管理提出新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会导致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技术方法的进
步,从而降低组织的管理成本。
(5)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 在构成组织的各种资源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组织的目标在管理者、员工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双向互
动过程中得以实现。人的行为和表现很大程度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组织目标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
①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 计划、组织、控制都必须以对组织人力资源的掌握为前提。激励、领导则更是在满足员工需要的基础上指导 和影响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做出努力和贡献的过程。
②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 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
a.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b.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的能力; c.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③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 亨利·明茨伯格提出了一个“管理者究竟在做什么”的分类纲要:管理者通常扮演着 10 种不同的却高度相关 的角色,进一步组合成三个方面:
a.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和象征性的义务。主要包括:挂名首脑的角色;领导者的角色; 充当联络员的角色。
b.信息传递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主要包括:监听 者角色;传播者的角色;发言人的角色。
c.决策制定角色有 4 种。主要包括:企业家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的角色;混乱驾驭者的角色。 ④成功管理者研究中人的因素 在对各种活动的强调重点上,成功的管理者(以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为标志)与有效的管理者(以工作成绩
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下级对其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为标志)截然不同: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a.成功的管理者:社交联络对成功的管理者贡献最大; b.有效的管理者:信息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社交联络的贡献最小。 因此,一个管理者要做好工作,取得成功,就必须培养管理和应对人事因素的能力。 2.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的研究以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为核心。组织研究分析的不同层面:
(1)个体 从单个组织成员的角度出发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和解释的规律上,这些发展理论和解释是关
于个体行为以及他们对不同的组织政策、实践和过程的反应。
(2)群体 如果要完成组织目标,组织成员就必须在工作中合作并协调他们的活动。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
部门、委员会等组织形式。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研究组织中的群体。
(3)组织 组织行为学也把整个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而不仅是把重点放在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上。这种宏观方法是把重
点放在社会学规律的理论和概念上。 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基本分析单元——个人、群体、组织中,组织中个人行
为和群体行为的研究构成组织行
为学的微观理论。把组织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而进行研究,构成组织行为的宏观理论。从不同角度对组织行为的 研究并不互相矛盾,它们是互相补充的。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
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人的行为与心理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 在依据,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须把两者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这说明组织行为学只研究一定组织范围 内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可分为: ①个体心理与行为; ②群体心理与行为;
③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 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实质上是一门现代管理科学,是管理领域中行为学派 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柱。
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古代社会 对组织活动的管理基本上是建立在个人观察、判断和直观基础上的传统经验管理。从组织行为的角度看,古
代的行为研究与一般的心理研究基本一致。
②工业革命时期 开始真正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从此生产计划和技术、劳动分工、设备的合理使用等成为管理理论的重
要专题,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了较系统的研究。
“人际关系之父”、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企业中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试验,开组织行为研究先河。 ③在“管理运动”潮流中人力资源管理萌芽。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使管理理论研究走上了科学轨道,成为管理学产生的标志。 ④工业心理学的创建
l912 年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产业效率》,标志着工业心理学的创建,开创了对人的行为进行科学研究、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解释个体差异的新领域,这是现代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理论的基础。
⑤“霍桑试验”、“劳动宪章”与“人群关系运动” 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对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⑥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正式形成行为科学,对员工在组织活动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 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成为管理理论的主流学说。
⑦20 世纪 60 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组织行为的研究,它的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 组织内人和群体的行为。
⑧最近 20 年来,行为科学主要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理论的综合,也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的, 因而目前比较流行把这个学科称为“组织行为学”。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对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管理对人的错误认识, 从忽视人的作用变为重视人的作用。
①现代管理已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 ②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③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激励”管理。
(3)组织行为学的出现,反映了组织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 以往的管理理论将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作为组织研究的典型。如今,非营利性组织如学校、医院、政府
机构等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力资源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
3.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组织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源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组织文化理论不断融合的结果。 (1)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在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人力资源学派。其中心思想认为:企业中发生种种问 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发挥职工的潜力。
代表人物有阿吉雷斯和麦格雷戈,后者提出 X 理论和 Y 理论,认为现代组织的管理者就应让员工负更多的 责任,发挥他们的潜力。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目前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虽倾向于人力资源学派,对其他学派也兼收并蓄,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 系,把关于人的管理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①组织文化也称为企业文化,是组织或企业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是由领导者倡 导、为员工所认同的本组织或本企业的群体和行为准则。
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日本企业获得成功的两条基本经验: a.善于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为己所用; a.在企业管理中注重文化因素,注重树立全体员工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
②组织文化理论的崛起带来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理论研究中两个基本假设的突破:
a.“观念人”的假定认为,人在本能上确有多种需要,也希望自己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然而,作为一个人, 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b.“生活组织”的假定以为,不能仅从单纯的经济角度去考察和认识一个企业,还应该从社会角度来看企业 的职能。
③理论假定的突破意义: a.要求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 b.要求组织行为学中对企业个体的研究转变为对企业员工整体的研究; c.理论假设的突破,使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有了新的发展。
应该说,企业文化理论从其基本假定到具体管理方式和管理措施,都是对传统理性管理模式的突破和超越, 这是管理思想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组织行为学的深入研究提出了重大课题。 (4)“新组织”的兴起与组织过程的研究
①“新组织”的兴起 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使企业的组织和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许多企业进行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变革尝
试,比如“公司再造”。这些变革使企业组织呈现出“科层制”不同的新特点,被称为“新组织”的兴起。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②美国教授韦斯特尼等人认为“新组织”具有五个特点: a.网络化; b.扁平化; c.灵活性; d.多元化; e.全球化。
③“新组织”的兴起,为组织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a.经济的全球化使组织的劳动力和产品、资本市场开始多元化; b.信息技术发展引起了分工的深化、劳动协作方式的复杂,以及组织设计的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 c.信息技术带来了学习成本的降低,劳动者素质、能力迅速提高,“白领”员工比例增大,人力资本的重要 性上升;
d.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竞争激烈,必然带来劳动市场流动率的提高、临时性增加和员工忠诚度减弱。 近年来组织研究中的一个新动向,是组织研究的重点由偏重结构的行为研究转变为注重变化的过程研究。
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组织行为学讲究的分类 (1)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
①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是为了增加人类知识而进行的研究,侧重于从理论上阐明某种心理或行为现象。
②应用性研究 应用性研究是为解决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潜在的应用价值而进行的研究,侧重于对观察结果的证明,
以及如何把这种新发现的研究成果用于改进现状,对实践工作较有价值。
③服务性研究 服务性研究是咨询人员的研究。
④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对某种情况所进行的调查性研究,强调理论与应用密切结合。组织行为学家卢因对行动研究大力 提倡。
(2)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
①描述性研究 主要目标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状况特点和出现频率。只反映组织行为的现实,不涉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要求
资料全面、翔实,研究人员中立、公正,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常见的研究包括: a.人员
基本情况调查;
b.职工态度调查; c.心理挫折的各种表现的研究
②因果性研究 因果性研究又称为“分析性研究”,这种研究要求弄清楚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趋势,解决到底是哪 种情况的问题。
③预测性研究 预测性研究是人们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预先考虑今后可能发生情况的方法。
(3)以研究可控制性为原则的分类(见图 1-1)
图 1-1 三种可控制性的研究方法
①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指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收集到的有关某个人或 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境,用文字如实记载,形成案例,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模拟的具体管理情境。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