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知识点梳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名词解释

1.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2.远距分泌: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3.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以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

4.自分泌:如果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反回作用于该细胞自身而发挥反馈作用。

5.神经内分泌:下丘脑有许多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它们合成的激素可借轴浆流动运送至神经末梢而释放,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内分泌。 6.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7分泌: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8.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是人在清醒而极度安静状态下维持生命最低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9.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10.能量代谢:通常把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驻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11.新陈代谢: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及机体内部的组织转变和能量转化。

12.消化: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13.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14.血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5.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16.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7.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18.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19.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0.窦性节律:正常情况下,整个心脏的自律活动是由节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控制的,这种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脏搏动的节律性,称为窦性节律。 21.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周围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22.体循环:左心室搏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再经各级静脉汇入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体循环。

23.肺循环:右心室搏出的血液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血液沿此路径的循环称为肺循环。 24.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25.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内脏平滑肌、心肌以及腺体分泌的神经结构。 26.浅感觉:分布在皮肤和黏膜感受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的表面,因此这些感觉通称为浅感觉。

27.深感觉(本体感觉):深感觉是指感觉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深部结构所处的状态。 28.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投射纤维,内含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以及视觉、听觉传导束。内囊是大脑皮质与下级中枢联系的”交通要道”。 29.胼胝体:在大脑两半球的底部,是联系左右半球的大量横行连合纤维。

30.基底核:埋藏在大脑髓质内的灰质核统称为基底核(或称基底神经节)。基底核的主要核团为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还有杏仁体组成。

31.突触: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分,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组成。

32.静息电位: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33.动作电位:神经细胞和肌细胞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在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4.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35.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在新鲜标本上色泽呈灰暗,称为灰质。在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层亦称灰质。

36.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称白质。分布于大脑和小脑内的白质位于皮质的深层,亦称髓质。 37.神经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起止点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形成的束状结构,又称纤维束或传导束,许多传导束又集合为索、脚。

38.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皮质外的其他部位,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包括树突)常集合在一起形成的集团。

39.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称神经节。 40.神经调节:信息以动作电位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经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突触,将信息传递到靶细胞。

41.体液调节:机体中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42.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发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不依赖于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因此称为自身调节。

43.细胞膜:包围在细胞最外层的薄膜,又称质膜。细胞以质膜为界,使细胞成为具有一定形态的结构单位。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糖组成。细胞膜是细胞的界限,细胞通过细胞膜与其周围环境进行复杂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和传递。

44.刺激:凡是能引起机体活的细胞、组织活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任何环境因子,均称为刺激。 45.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阈值的大小可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阈值低,表示兴奋性高;阈值高,表示兴奋性低。

46.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当然也是有效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于强度的刺激则不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刺激。 47.新陈代谢:指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48.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49.被动转运:离子或小分子物质顺着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跨膜转运方式称被动转运。

50.主动转运:把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至浓度高的一侧,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51.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CO2,O2,NH3以及H2O能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自由扩散至浓度低的一侧,这一过程称单纯扩散。

52. 反应:由刺激而引起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称为反应。

53.冲动:快速的、可传导的生物电的变化,被形象地称为冲动。 54.兴奋:生理学中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问答题

⑴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胰岛素是调节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一种重要激素。

①胰岛素能够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驻存于肝和肌肉中,促进葡萄糖转变成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组织,并抑制糖的异生,其结果使血糖水平下降。

②胰岛素能够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然后转运到脂肪细胞贮存。胰岛素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脂肪的分解。

③胰岛素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⑵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过程,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①对代谢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具有很强的促进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的功能。甲状腺激素可加速许多组织内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过程,增加耗氧量和产热量。

②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和发育成熟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对维持骨和脑的发育非常重要。(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儿童,表现为以智力迟钝和身材矮小为特征的呆小症)

③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活动均起重要作用。 ⑶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激素作用的特异性:激素随血液被运送到全身各处,与组织细胞广泛接触,但它们却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此种特性称为激素作用的特异性。(激素作用的特异性与靶细胞上存在能与该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关)

②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激素作为”信使”,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只调节靶细胞固有的功能活动或物质代谢反应的强度与速度,而不能发动细胞内本来不存在的新陈代谢过程。

③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虽然激素的含量甚微,但其作用显著。这是由于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放大作用,逐渐放大,形成一个效能很高的生物放大系统。

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恒定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均能升高血糖,在升糖效应上有协同作用;相反,胰岛素则能降低血糖,与上述激素的升糖效应有拮抗作用。 ⑷肝的功能:

肝的功能非常复杂,对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物质代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①分泌胆汁: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重要作用。

②代谢功能:体内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的分解与合成都在肝细胞内进行,并可贮存在肝细胞内。肝细胞可将过多的血糖转化为肝糖原,将血液中的氨基酸转变成蛋白质加以贮存,当身体需要时,将这些物质分解再释放到血液中以供利用。

③防御和解毒作用:肝血窦内的肝巨噬细胞有强大的吞噬能力,对人体有防御功能。进入人体的有毒物质和身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进入肝后,在肝细胞和肝内各种酶的作用下被转变成无毒或毒性小的物质排出体外。

④造血功能:在胚胎时期,肝是重要的造血器官。 ⑸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心搏出量:心搏出量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但主要是影响收缩压。

②心率:心率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但对舒张压影响更显著。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是指整个血管对血液循环构成的阻力,它主要取决于小动脉口径的变化。

④大动脉弹性:主要是主动脉的管壁具有显著的弹性,可以扩张,也可回缩。

⑤循环血量:足够的血量充盈血管系统是形成血压的基础。循环血量的减少,会使动脉血压降低。

⑹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①心脏收缩力量:心肌收缩力强,心室排空完全,舒张期室内压较低,形成的抽吸力有利于大静脉血进入心房而至心室。

②重力与体位:直立时,由于全身血管中血液的重力关系,大量血液滞留在心脏以下的静脉血管中,回心血量减少。

③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人在站立情况下,人体下垂肢体静脉血液的回流很大程度依赖骨骼肌运动。上下肢大静脉中有瓣膜,骨骼肌运动像肌肉泵似的向上挤压血液回流入心。

④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能影响静脉回流。吸气时,胸腔扩大,胸内负压增加,使大静脉和心房扩张,容积增大,压力下降,有利于体循环静脉回流入心脏。 ⑺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①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②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较为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

③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衰老的红细胞脆性大。 ⑻眼的折光系统:

①角膜:空气与角膜前表面的界面构成眼的折光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

②房水:房水除具折光作用外,还有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维持眼内压的作用。 ③晶状体:晶状体可通过曲度变化调整屈光能力,以使物像聚焦于视网膜上。

④玻璃体:为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充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除有屈光作用外,还有支撑视网膜的作用。若玻璃体混浊,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⑼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

①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呈交叉支配,即大脑一侧运动皮质区主要调节和控制对侧躯体运动。但在头面部除下部面肌和舌肌受对侧支配外,其余均为双侧支配。

②身体的不同部位在皮质所占的代表区大小不同,这主要取决于所支配器官运动的精细和复杂程度。

③肢体代表区在运动区的在空间方位上呈头足倒置式的安排,即下肢的代表区在皮质的顶部,上肢肌肉的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在皮质的安排仍是正立的。

(10)体表感觉向大脑皮层投射的特点:

①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质的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即一侧体表感觉向对侧皮质区域投 射,但头面部向皮质的感觉投射是双侧性的。

②总的空间投射是倒置的,即下肢代表区位于中央后回的顶部,上肢代表区位于中间,头面部代表区位于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③投射区域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的面积不成比例,而是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感受器的密集程度和感受器冲动传入纤维的数量有关。这反映出功能活动积极、动作需精细控制的身体部位,其输入皮质的信息量也大,在皮质占据较大的面积。 ⑾大脑半球的结构主要分为四部分:

① 大脑皮质:位于大脑表层,新皮层神经元排成6层。 ② 髓质:属于白质,有三类神经纤维:

a. 联络纤维:联络同侧大脑半球各回和各叶。

b. 连合纤维:在两半球间起联系作用,主要是胼胝体、穹隆等。

c. 投射纤维:在皮质与皮质下中枢之间起联系作用,内囊是最大的投射纤维。 ③ 基底神经核:位于半球基底部,有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和屏状核。 ④ 脑室:位于半球内部,内含脑脊液。 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点:

①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上,使兴奋只能沿一定的方向传递。

②中枢延搁:突触传递时,须经历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及产生突触后电位等电——化学——电反应偶联的转换过程,需时较长,故称为中枢延搁。

③总和:由单根传入纤维传入的一次冲动,一般不能引起反射性反应,但却能引起中枢产生阈下兴奋。

④后放:当刺激的作用停止后,中枢兴奋并不立即消失,反射长会延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中枢兴奋的后放。 ⒀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①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外正内负,膜内钾离子浓度高,膜外钠离子浓度高。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一样,对钾离子通透性大。 ③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

④钾离子的外流使膜外正电荷增多,膜内外形成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 ⑤当促使钾离子外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钾离子外流的电势梯度两种力量相等时,钾离子的净外流停止,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⒁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①上升支:去极相(由钠离子内流形成,钠离子的平衡电位)

阈电位刺激→大量钠离子通道开放→大量钠离子内流→膜内负电位消失,出现正电位 ②下降支:复极相

钠离子通道失活→钾离子通透性升高→钠离子内流停止,钾离子外流→膜内电位由正值向负值变化→静息电位 ⒂突触的传递过程

AP抵达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入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融合、破裂→递质释放入间隙→弥散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递质失活)化学门控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增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电位,去极化或超极化) ⒃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信号传递过程

神经末梢AP→轴突末梢膜上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接头前膜呈量子式释放ACh→ACh经间隙扩散→ACh与终板膜上ACh受体结合→终板膜上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对钠离子钾离子(尤其是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主),钾离子外流→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肌细胞产生AP

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知识点梳理

名词解释1.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2.远距分泌: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3.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以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4.自分泌:如果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反回作用于该细胞自身而发挥反馈作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64093cxnj1x2cx44e354ncj33s24s019n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