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考汉语言本科专业课 《民间文学概论》 重难点复习资料
课程代码:11342
4
第一部分 绪论
◆ 模块一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知识点一 民间文学的性质
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文学“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许多细小的门类,如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古典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从体裁上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从国别上可以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从民族上可以分为汉族和苗族、壮族、白族、满族等许多民族的文学。这里,我们将文学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主要是依据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来划分的。
民间文学史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尚未出现,阶级分化也未形成,民间文学就已经产生,并成为原始社会中唯一的文学。随着历史的演进,民间文学不仅在其所属民族中世代传递,而且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增添新的形象。
民间文学作为一个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固然包含了该民族各个阶层的共同创造,但从创作主体来讲,它主要还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是相对独立于官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民间文学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活”着的、与时俱进的、始终保持着新鲜生命力的文化现象。民间文学虽然来自历史深处,其本质却是一种当下的生活文化,是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公共生活。
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之所以如此,因为民间文学在发生之初,可凭借的信息手段主要是口语。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史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的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知识点二 民间文学的范围
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一般已不难划分。二者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主要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二是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三是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史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 模块二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知识点一 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是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等紧密连成一体。民间文学与生活文化混融一体,在生活语境中创作、传承和发展,至今仍是其最基本的外在特征。
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是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
神话也是原始社会中十分繁盛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马克思说:“在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开始于此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神话形态之古朴,保存之完好,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即使是有着两千多书面传统的汉族,近三十年来也新发现了不少口传神话。
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从腊玛古猿到北京猿人,从旧石器文化到青铜时代,从无文字社会到狭义的历史时代,有一条
1
较明晰的文化进化链,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一个文化传统。
知识点二 中国民间文学的丰富遗产
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长期的创作与积淀,使中国民间文学成为员工令世界钦慕的巨大宝库。
中国民间歌谣不仅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哺育了诗歌的创作,正如鲁迅所言,在诗歌形式方面,歌、诗、词、曲原来都是民间之物,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种诗体,最初均起源于民间。中国古代一些最伟大的诗人,如屈原、李白等,都从民歌中汲取了大量营养。
民歌式诗歌创作的奶娘,民间故事则是叙事文学的源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雄起瑰丽的想象。
从唐宋开始,中国一些民间说书艺人受佛教“俗讲”的启示,举行专门的讲故事活动——“说话“。他们用于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对中国小说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说话“本身也成为今天许多曲艺形成的起源。我国一些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都是在民间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前后几百年的民间创作、加工、提炼之后,才由文人最终写定的。
除了汉民族之外,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许多民间文学珍品。西部和北方少数民族以《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为代表的英雄史诗群,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以《人类迁徙记》、《阿细的先基》、《苗族古歌》等为代表的创世神话系列,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广内涵的经典之作,它们只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由全民族共同参与才能产生,由于这种条件现在已经永远一去不返,因而显得弥足珍贵。少数民族的传说与长诗,如《嘎达梅林》、《阿诗玛》、《孔雀公主》,少数民族的歌舞和格言谚语等,都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中国文学史,五四运动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在”五四“之后,中国文学较多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而在此之前,对中国文学的主要影响来自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对中国文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没有我们上述众多民间文学精品,没有在民间文学基础上改编和创作的作品,没有民间文学从题材、形象到体裁和语言对作家的启发,中国文学史的面貌将很难设想。正因为如此,鲁迅、闻一多都将民间文学看做是影响中国文学史发展的基本力量之一。
知识点三 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
五四运动将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也使中国民间文学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民间文学本身的转变,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认识上的转变。
在封建时代,除了封建统治者因为统治和享乐的需要而采录民歌外,只有少数文人为了创作借鉴和猎异搜奇偶尔记录民间文学,而从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的歌谣研究会起,我国学术界已经有意识地将民间文学看做一种科学研究的对象而认真搜集了。
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不断被引入中国。从1928年起,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组开展了对广西瑶族、台湾高山族等民族的实地调查。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革命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学习人民的思想感情,包括他们那“萌芽状态的文艺“,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尽管当时限于战争环境,只出版了少数基本民间文学作品集。
1950年3月,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郭沫若为会长,老舍、钟敬文任副会长。该研究会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和《民间文学》杂志,大学里纷纷开设民间文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
十年浩劫,民间文学领域深受其害。1979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恢复活动,民间文学领域迅速出现繁荣的景象。
进入21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失业进入一个新时期。在国际上,由于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使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毁于一旦,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对包括民间文学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 模块三 民间文艺学的性质与任务 知识点一 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 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种类,因此,民间文艺学自然属于文艺学的范畴。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学,它研究的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中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文学,这种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与书面文学很不相同的特点,因此,纯粹使用文艺学方法很难全面揭示民间文学产生和流传的规律。
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民间文学也是一种集体传承的生活文化,因此民间文学史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间文学的历史来看,最早对民间文学加以注意并从事搜
2
集和研究的,主要是民俗学家。
民间文学与民族学也有很大关系。在许多民族中,尤其是那些处于前文字阶段的民族,他们的历史与文化大多靠口头文学世代相传。因此,民间文学的研究又成为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民间文艺学也需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不了解语言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就不能完全解释民间文学这种特殊的语言艺术。
知识点二 民间文艺学的国际性
民间文艺学是一门具有国际性的科学,在世界各国学者的共同推进下,这门学科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世界学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吸引着千千万万的研究者。
英国是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首先提出了民俗这一学科名词。1878年,英国又率先成立了民俗学会。
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国际民俗学家歇会、国际民间叙事研究歇会和北欧民俗学会的会址都在芬兰,1989年联合国第二十五届大会向会员国提交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就是在芬兰学者劳里?航柯的主持下起草的。
在德国,民间文学研究也有着辉煌的历史。早在19世纪初,格林兄弟对民间童话的采录出版以及对深化的研究,在德国乃至世界上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麦克斯创立的太阳神话学派,本菲提出的流传学派,在世界民间文艺学史上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国际民间文艺学研究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俄国,对民间文艺学的研究也很重视。19世纪,俄国民间文艺学受欧洲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德国学者本菲的民间故事外来说和巴斯蒂安的民间故事外来说和巴斯蒂安的民间故事自生说。在这两个学派的影响下,维谢洛夫斯基创立了一个“历史诗学”学派,试图将“外来说”与“自生说”结合起来,以“自生说”来解释故事主题的起源,以“外来说”来解释故事情节的起源,认为主题可以自生,情节可以借用。
日本的民间文艺学既汲取了欧洲的经验,又有自己的特色。20世纪初,柳田国男提出了“重出立证法”,研究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那些情节,分析其基本核心与变化的部分。同时还提出了“方言周圈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的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越多,为搜集活动,出版了《日本昔话集成》和《日本昔话通观》等多达几十卷的民间故事资料集。
在美国,民间文学也深受学者关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带领下,大批学者进入印第安人地区进行人类学调查,出版了许多著作,其中记录了大量土著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并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以《菊与刀》和《文化模式》等名著风靡全球的女学者 本尼迪克特,就出版过《论北美守护神灵的概念》及《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话》等著作。直到今天,美国的民间文学研究仍方兴未艾,以鲍曼为首的“表演理论”,以帕里和洛德为代表的“口头程式理论”,花样翻新,各领风骚。
知识点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间文艺学
在中国,关于民间文艺学的建设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提出。当时,从“五四”时期的歌谣学运动到30年代的民俗学运动,中国学者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已经开战了十几年。民间文学的独特性及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已为一些敏锐的学者所关注。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成立给民间文艺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好条件。1950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解放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国统区的学者、寄身海外的一些著名专家等,联合起来组织起一支新的大军、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后,中国民间文艺学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片面强调民间文学的政治性,片面要求民警文学的直接教育作用,在理论研究上开始出现偏差。1966年以后的十年中,在极“左”路线的摧残下,民间文艺学研究完全陷入停顿。
1979年以后,中国民间文艺学理论研究迅速恢复、发展,在以“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为标志的采录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民间文艺学理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 模块四 学习目的与要求
知识点一 学习中国民间文学的目的 1、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
2、增进我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 3、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 4、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民间文艺学知识
第二部分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 模块一 集体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