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综合提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复习点睛】

本单元围绕中华文化,要把握好如下内容: 一对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两个重点: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三大角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措施。

培育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

信息提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引发了社会诸多关注和思考。 世界工业强国的形成与它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密切相关。①“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业过去一百年成功的钥匙。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让德信息③ (3) 信息② 信息① 连线 信息解读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1) 产物;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2) 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 1

国百年工业品牌扎堆出现,也让德国在欧洲经济一片困顿时保持一枝独秀。 ②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秉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从来不乏能工巧匠,更不缺工匠精神。③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也集中体现在能工巧匠创作的各种各样精致细腻的物品之中,比如青铜器、丝绸、刺绣、陶瓷等等。 建设工业文化是当前的迫切需求。④我国虽然已是工业大国,但与工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差距更为明显。⑤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世界工业文化精髓,发扬工业强国的爱国精神,推动我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信息⑤ (5) 信息④ (4)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注:请把左栏的“信息提取”与右栏的“信息解读”通过“连线”形式一一对应。

1.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文物专家用精湛的技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修复文物。工匠精神是我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内在动力,工匠精神( )

①体现了我们的民族性格 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物质载体 ③能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 ④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玉不琢,不成器。”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的民族精神,①符合题意;“工匠精神是我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内在动力”体现了工匠精神的作用,③符合题意;②④与材料不符。

答案:B

2.“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细致、执着专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重视培育工匠精神是因为( )

2

①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工匠精神是工匠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提升劳动技能需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培育工匠精神,①②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说法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等不得工厂匠艺精神的精雕细做。这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不再能得到回报。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

互联网时代,创意为王不假,但创意之王,不是出位低俗、投机取巧,而是做到极致的产品。在创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不断钻研的工匠精神,不仅不会OUT,还会被真正有责任、有远见的企业请上头等舱。走捷径会取得暂时成功,但只有秉承工匠精神专注敬业,精益求精,才能获得长久而更巨大的成功。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发扬工匠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增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方法。

解析:第(1)问,考查发扬工匠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设问的角度是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等角度分析。第(2)问,答案具有开放性,但要围绕工匠精神分析。

答案:(1)①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发扬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发扬工匠精神,能够推动经济产业的发展。③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

(2)通过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从小培育人们精益求精的品格;营造精益求精的社会氛围,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立足于实践,尽职尽责;国家做好相关的规划和引导。

3

评析类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题型特点】

评析类非选择题,一般是以现实热点问题为材料创设情境,结合材料提出观点,让学生对试题提出的观点进行评论和分析。这类试题由于能够比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全国卷、福建卷、浙江卷等几乎每年都有一道评析类非选择题,山东卷、江苏卷也经常以评析题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

【解题方法】

评析类非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

(1)结合材料提出一个正误混杂或者片面的观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评析,福建卷、浙江卷、山东卷一般以这种形式出现。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说明观点正确之处、合理之处是什么,或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要那样做。

第二步,说明观点错误之处、不足之处是什么,或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错误,或还要怎么做。

第三步,总结概括,从整体、全局高度对观点进行总结,指出应该怎样做,或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2)结合材料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表态,是赞同还是反对,并说明赞同或反对的理由;或结合材料提出两个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让学生表态,赞同哪一个观点,并说明理由。全国卷一般以这种形式出现。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

第一步,表态,指出对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或赞同试题中两个观点中的哪一个观点。 第二步,说明理由,这是回答这一类试题的关键。这一步要注意两点:第一,对题中观点既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对题中的两个观点,既可以赞同这一个观点,也可以赞同那一个观点,但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统一,论据一定要能说明观点,这是能否得分的关键;第二,理由、论据要充分、要全面,要注意运用发散思维,在试题限定的知识范围内,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这是能否得高分的关键。

【例题】 (2015·天津卷)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4

材料二 近日,江西省婺源县一座面积达1 8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古民居被某古玩商千里大挪移到广西复原重建。对这种古建筑千里“搬家”现象,有人认为,在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巨额维护费用的情况下,异地搬迁不失为一种保护方式;有人认为,古建筑离开了原先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会消解它本身蕴含的文化,是一种破坏。

(1)依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对这种古建筑“搬家”,请用所学知识给出支持或反对的两点理由。(要求两点理由不能出自“思想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

解析:第(1)问,属于认识类非选择题。解答本问一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组织答案。是什么层次——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层次——传统文化的特征;怎么样层次——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结合材料依次作答即可。第(2)问,没有给出知识模块,但要求用不同的必修课程知识作答。首先要回答支持或反对,然后给出理由。理由要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关键信息。例如:看到“古建筑”,可联系《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知识,也可联系文化的民族性;看到“地方财政”,可联系《经济生活》中财政的知识;看到“原先的地理环境”,可联系《生活与哲学》中联系的知识。总之,理由要与观点相一致。

答案:(1)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

(2)(示例一)支持。理由:①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搬家”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融、创新。②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年久失修与缺乏维修费用的矛盾,这种“搬家”解决了维修费用缺乏的问题。③这种古建筑“搬家”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民间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弥补财政不足的缺憾。

(示例二)反对。理由: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种“搬家”会淡化古建筑的文化特色。②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

5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综合提升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点睛】本单元围绕中华文化,要把握好如下内容:一对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两个重点: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三大角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措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5v2g75lpl3x5if1klmb9gaib47veh009m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