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语文试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

段性

复习过关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

1

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

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政教化。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汉书·吴奉传》)。足见《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

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本类型;进而从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中,既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摘编自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原文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帝舜要求对子弟开展诗教,标志着诗教开始与礼制相结合。 B. 西周时代周公旦等人创制新诗用于王室和公室典礼,诗教与礼制已水乳交融。 C. 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渐行渐远,秦朝时达到极点,诗教从全社会彻底消失。 D. 汉武帝时期官学、私学都重视诗教,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教走向了政教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概括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互动的总体情况。 B. 中间五段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论述诗教与礼制离合关系的五次历史性演变。 C. 文章末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本文所作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D. 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五次历史性演变中,第一次是开端,经历了最漫长的过程。 B. 诗教与礼制的离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五次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 C. 从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不同状态来看,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 D. 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 【答案】1. C 2. D 3. A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

2

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从全社会彻底消失”错误。原文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并没有说彻底消失。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中未引述《诗》《春秋》。原文语句“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可能会干扰选择,需要注意。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错误。结合“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分析,“完C项,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错误。“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错误。结合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分析,于文无据。D项,“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错误。结合文本倒数第二段内容分析,推断错误,于文无据。故选A。

3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5tis9reae0fvqu4yw276b8ve00zl600v7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