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一) 梭伦改革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1~前9世纪),阿提卡居民分属4个部落,每个部落包括3个胞族,每个胞族包括30个父系氏族。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彼此互不相属,长期纷争不休。到“荷马时代”末期,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氏族内部的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由于多利亚人南侵,迈锡尼各部的一些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逃至雅典居住,他们成为氏族之外的居民。由于居民混乱,原有的氏族管理机构失灵。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便出了传说中的提修斯改革,其主要内容,一是在雅典设立中央议事会,把各部落的重大事务收归起来管理;二是把阿提卡自由居民分为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并规定唯有贵族才有担任公职的权力。通过改革,氏族部落管理机构正式发展成为贵族独占的国家机构。
——《(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齐涛主编)
材料二 从氏族部落废墟上产生的雅典国家,氏族贵族垄断了一切主要官职。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国家机构有执政官、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执政官最初为终身任职,后改为十年一任,执政官全部由贵族中产生,任职期满后进入贵族会议。贵族会议实际上是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决定国家大事,并掌握最高审判权、推荐和制裁执政官的权力。公民大会是由能自备武装出征的平民组成,它只有从贵族中选举官员的权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起实际作用。
——《世界上古中古史》(朱寰主编)
(1)荷马时代的雅典处于怎样的社会形态?史学家普遍认为提修斯改革促进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初步形成,依据是什么?(8分)
(2)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政治体制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依据。由此对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及政局带来怎样的影响?(7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过程及贵族政治的特点、影响。第(1)问应结合政治常识“国家”的概念来理解作答。第(2)问应根据材料二和教材内容综合回答。
【答案】 (1)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依据是设立了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并把自由居民分为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这说明产生了一个凌驾于部落之上的公共权力机构,确认了氏族内部的等级差别。因此,提修斯改革跨出了摧毁氏族制度的第一步,标志着雅典城邦国家开始产生。
(2)特点:贵族政治。依据是贵族垄断国家的一切权力,而广大平民在政治上无权。使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成为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雅典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即使是最严重的坏事在它眼前发生,它也既不能阻止,又不能铲除了。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既然氏族制度对于被剥削的人民不能有任何帮助,于是就只有期望正在产生的国家。而国家也确
实以梭伦制度的形式给予了这种帮助,同时它又靠牺牲旧制度来增强自己。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至于他在公元前594年实现改革的方式,我们在这里可以不谈。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雅典有公众法庭制度,这些法庭由全体公民或由全体公民中选出的人们组成,有权审判一切案件,至少大多数案件……雅典的法庭审判官人数六千,由公民抓签选出,当时雅典人民共有十族,每族选六百人。……所有的这些审判官任期只有一年,一年后将重新选出,而且,每个公民一生中只能担任两次审判官的职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据材料一,恩格斯认为梭伦改革的实质是什么?贵族出身的梭伦为什么会在改革中触犯贵族的利益?(8分)
(2)根据材料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时,比梭伦执政时有哪些进步之处?(7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重点考查梭伦改革的原因、实质和进步之处。可根据材料提示,结合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逐一回答。
【答案】 (1)实质:所有制变革(或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原因:贵族专权(或旧体制)阻碍雅典城邦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威胁奴隶主统治。
(2)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时,民主范围空前扩大,民主已真正成为全体公民的民主。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 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 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
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定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他不期望为雅典人制定“最好的法律”,而只是制定“他们愿意接受的最好的法律”。他也不主张数量和状态的平等,而主要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正如他所说的:“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中的哪些措施能体现这一思想。(9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梭伦“制定和落实法律制度”的看法。(6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据优势”可知体现了公正、折中的思想,以此为出发点列举相关政策即可。第(2)问,要围绕两个方面去作答,一方面指出其
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答案】 (1)指导思想:公平思想(折中、中庸思想)。措施:颁布土地法令,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贵族和平民分享政治权益,建立“四百人会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
(2)梭伦改革“制定和落实法律制度”是为了奴隶制城邦的长治久安,使权力立足于法律并重归法治,促进了雅典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这种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梭伦改革开民主政治的先河,或者说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认为他“一蹴而就”确立了民主政治的并不多。
材料二
材料三 伯利克里当政期间,担任高级官职的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的权利。职官选举多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平民参与和选举结果的公正性。
(1)材料一是如何肯定梭伦改革的?(3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次改革的什么内容?(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伯利克里改革在雅典民主进程中的地位如何。(6分)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一的信息作答。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根据图中的文字信息和地上的陶片可知应为“陶片放逐法”。第(3)问考查伯利克里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
【答案】 (1)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
(3)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荣。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在诗中这样写道:“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材料二 我们这个政体叫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
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为其障碍。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高升。
——伯利克里《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的什么措施?有何积极意义?(9分)
(2)材料二中“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在梭伦时代真正实现了吗?为什么?(6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的“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可判断该措施为“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再结合措施回答意义。第(2)问根据梭伦改革的内容进行判断分析。
【答案】 (1)措施:梭伦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意义: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2)没有。梭伦改革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就越多。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为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根据这一制度,富人(不是世袭贵族)成了统治阶层的主角:最富有的雅典人最为重要,他们可以单独执政。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即允许穷人(妇女、在当地居住的外邦人和奴隶除外)在公民大会上行使一定的否定权。
——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百余年间,雅典始终遵循着他开辟的这条道路,继续进行一些民主改革,终于使雅典成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政治民主、文化昌盛的居领导地位的希腊城邦。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9分)
(2)梭伦改革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如何?(6分)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材料一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出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第(2)问梭伦改革后,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历经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利克里的改革,达到顶峰。
【答案】 (1)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包括第四等级在内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
(2)发展历程: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雅典的民主政治空前繁荣。
单元综合测评(二) 商鞅变法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
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谷……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9分)
【解析】 第(1)问通过对材料内容的归纳总结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结合材料中的各项措施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得出李悝变法的作用,例如从“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可分析得出作用是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从政府鼓励生产和注意垦荒等措施可总结作用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从实行平籴法可知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结合史实可知李悝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答案】 (1)内容: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平籴法。
(2)作用: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起、商鞅变法比较简表
吴起变法(公元前386~前381年) 蔡泽曰:“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南收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禁朋党以励百姓,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材料二 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越国大臣)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结合所学知识,在吴起、商鞅变法比较简表的B位置填上商鞅变法与材料一内容相似的措施,据此指出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关系并填在C处。(8分)
(2)概括材料一、二中蔡泽对吴起与商鞅变法的评价。你是否同意其观点?并说明理由。(7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得出实行军功授爵制,打击旧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塞私门之请”得出杜绝私人的请托,“一楚国之俗”得出移风易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得出奖励耕战或重农抑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得出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有一脉相承之处。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蔡泽认为商君、吴起是有功绩的,世人都希望建功立业,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
B C 商鞅变法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