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的生物化学反应实现的:静脉微血管内的血液携带着从气腺来的乳酸呼吸酶和碳酸酐酶,这些物质通过对流交换进入动脉微血管,乳酸在这里能促使溶解的气体释放出来,并穿过气腺的上皮细胞,进入鳔腔,而碳酸酐酶则可加速血液中碳酸的脱水作用,释出C02进入鳔内,同时C02的张力增加还能促进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气分离开来,并穿透气腺上皮细胞渗入鳔中。气腺上皮细胞的这种穿透性是单向的,只允许气体向鳔内渗透而鳔中的气体则不能穿过气腺上皮细胞退回迷网。鳔内气体的分泌和吸收直接影响到鱼鳔的容积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鱼体密度和比重的变化。鳔内气体的分泌和吸收过程相当缓慢,不能快速地适应水压的变化,所以鳔的主要功能是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鱼类实现升降运动的主要器官则是鳍和大侧肌的运动。 26、软骨鱼系和硬骨鱼系各有哪些亚纲及总目? 答:软骨鱼系包括两个亚纲
(一)板鳃亚纲 体呈梭形或盘形。鳃孔5—7对,各自开口于体外盖;上颌不与颅骨愈合。
雄性仅有位于腹鳍内侧的鳍脚。共2总目。
1. 鲨形总目 体呈梭形,鳃孔侧位,故又称侧孔总目。鳍与头侧不愈合;背鳍背位;歪型尾。
2.鳐形总目 体形扁平,鳃孔腹位,又名下孔总目;胸鳍前部与头侧相连;背鳍常位于上;无臀鳍;尾鳍或有或无。
(二)全头亚纲 体表光滑或偶有盾鳞。鳃腔外被一膜质鳃盖,后缘具一总鳃孔。背鳍2
个,第一背鳍前有一强大硬棘,能自由竖立或垂倒。雄性除腹鳍内侧的鳍脚外,尚有腹前鳍脚及额鳍脚。 硬骨鱼类包括2亚纲
(一) 内鼻孔亚纲 本亚纲鱼类的口腔内具有内鼻孔;有原鳍型的偶鳍,即偶鳍有发达的肉
质基部,鳍内有分节的基鳍骨支持,外被鳞片,呈肉叶状或鞭状,故又称肉鳍亚纲。肠内有螺旋瓣。共有2总目。总鳍总目和肺鱼总目。
(二)辐鳍亚纲 本亚纲鱼类的各鳍均由真皮性的辐射状鳍条支持。凋硬鳞、圆鳞或栉或裸露
无鳞。无内鼻孔。种类极多,占现生鱼类总数的90%以上,共9总目。硬鳞总目、鲱形总目、鳗鲡总目、鲤形总目、银汉鱼总目、鲑鲈总目、鲈形总目、蟾鱼总目。 27、什么是鱼类的洄游?可分为几种类型?研究洄游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
依据鱼类洄游的不同类型,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是鱼类生活周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三者又以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目的而互相区别。洄游为鱼类创造最有利于繁殖、营养和越冬的条件,是保证鱼类维持生存和种族繁衍的适应行为,而这种适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性固定而成为本能的。至于诱发鱼类洄游和决定洄游路线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不仅与鱼类自身的生理状况有关,也与季节、温度、食源、海流、水质变化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遗传性密切相关。研究鱼类洄游的规律,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渔业生产上也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28、 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发展了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
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两栖动物虽已具备登陆的身体结构,但是繁殖和幼体发育仍旧必须在淡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
29、总结鸟类主要特征以及与爬行类相似的要点。
答: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从生物学观点来看,鸟类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陈代谢旺盛,并能在空气中飞行,这也是鸟类与其他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使其在种数(9千余种)上成为仅次于鱼类,遍布全球的脊椎动物。鸟类起源于爬行类,在躯体结构和功能方面有很多类似爬行类的特征,以至有人曾把它们归入蜥形类。 30、鸟类进步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鸟类同爬行类的根本区别,在于有以下几方面的进步性特征:
⑴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⑵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⑶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⑷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31、什么叫迁徙?举例说明留鸟和候鸟。 答:鸟类的迁徙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阳的周期性的迁居。这种迁飞的特点是定期、定向而且多集成大群。鸟类的迁徙大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方向之间。根据鸟类迁徙活动的特点,可把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不发生迁徙,例如麻雀、喜鹊等。候鸟则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于繁殖区与越冬区域之间,我国常见的很多鸟类就属于候鸟。其中夏季飞来繁殖,冬季南去的鸟类称夏候鸟,如家燕、杜鹃;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称冬候鸟,如某些野鸭、大雁。
32、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加以归纳。 答: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 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 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 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33、简述哺乳类完成呼吸运动的过程。
答:哺乳类的呼吸系统十分发达,空气经外鼻孔进入鼻腔,在鼻旁窦的温暖、湿润和过滤作用下进入喉,喉为气管前端的膨大部,是空气的入口和发声器官。喉除喉盖(会厌软骨)外,由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构成喉腔。在环状软骨上方有一对小形的杓状软骨。甲状软骨与杓状软骨之间有粘膜皱襞构成声带,为哺乳类的发声器官。声带紧张程度的改变以及呼出气流的强度可调节音调。之后,再由气管入肺,哺乳类的肺是由复杂的“支气管树”所构成,其盲端即为肺泡。这种结构使呼吸表面积极度增大,肺泡之间分布有弹性纤维,伴随呼气动作可使肺被动的回缩。肺的弹性回位,致使胸腔内呈负压状态,从而使胸膜的壁层和脏层紧紧地贴在一起。胸腔为哺乳类特有的、容纳肺的体腔,借横隔膜与腹腔分隔。横隔膜的运动可改变胸腔容积(腹式呼吸),加上肋骨的升降来扩大或缩小胸腔容积(胸式呼吸),使哺乳类的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以完成呼气和吸气。 34鱼类如何调节体内肾透压? 答:渗透压调节
生活在不同水环境中的鱼有不同的排泄机制:
(1)硬骨鱼类:
体内含盐量 水环境含盐量
淡水硬骨鱼 7 ‰ < 2 ‰ 肾小体发达
海水硬骨鱼 7 ‰ > 20‰ 肾小体退化, 鳃上有泌盐细胞。
(2)软骨鱼类:血液中有高浓度的尿素(20-25 ‰)体液浓度高于水的盐浓度,肾小体发
达。通过特有的直肠腺排除盐分。
35、举例说明鸟类是如何完成双重呼吸的? 答:(1)肺: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密网状管道系统。当气管进入胸腔后分为
左、右支气管,即初级支气管,然后再分支为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再分支出许多微支气管,
(2)气囊: 鸟类特有。是呼吸的辅助系统,由单层上皮细胞膜围成,无气体交换功能,
共4对半,位于体壁与内脏之间。
后气囊:腹气囊和后胸气囊
前气囊:锁间气囊、颈气囊、前胸气囊 (3)d-p-v系统;单向流、双重呼吸概念。 36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意义?(12分)
(1)恒温:
①鸟类与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 ②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③恒温是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产热与散热相当,动物体温即可保持相对稳定;失衡就会引起体温波动,甚至导致死亡。高度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能迅速地调整产热和散热。即体温调节中枢(丘脑下部)通过神经和内分泌腺的完成协调。
④产热的生物化学机制的基本过程是,脊椎动物的甲状腺素作用于肌肉、肝和肾脏,激活了与细胞膜相结合的依赖于Na、K的A√P(腺苷三磷酸)酶,使A√P分解而放出热量。 (2)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①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
②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数以千计的各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③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④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这也是中生代哺乳类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
37、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有几大进步事件,意义何在?
要点:(1)五大进步事件:具上下颌、五指型附肢、羊膜卵、恒温、胎生哺乳。
(2)进步意义。 五指型附肢的进步意义
(1)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2)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
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
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 羊膜卵出现的进步意义:
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 上孵化。 体内受精,受精作用可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
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 恒温出现的进步意义:
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数以千计的各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这也是中生代哺乳类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
胎生和哺乳的进步意义
胎生和哺乳对后代的发育和生长具有完善、有利的保护。从受精卵、胚胎、胎儿产出、至幼仔自立的整个过程均有母兽的良好的保护,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而使哺乳类在生存竞争中占有较高的起点,在地球上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各是何种体腔。 38、你对鱼的鳞、鳍、尾有何知识?
要点:(1)具几种鳞、特点、鳞式;(2)几种鳍、功能、鳍式;(3)几种尾、形状功能。 39、恒温及胎生哺乳对于动物生存有什么意义?
答:哺乳动物发展了完善的在陆上繁殖的能力,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这是通过胎生和
哺乳而实现的。绝大多数哺乳类均为胎生,它们的胎儿借一种特殊的结构——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而成为幼儿时始产出。产出的幼儿以母兽的乳汁哺育。哺乳类还具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活动来保护哺育中的幼兽。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哺乳类在生存斗争中优于其他动物类群的一个重要方面。哺乳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的有利适应,加上哺乳类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具有远比其它脊椎动物类群高得多的成活率。与之相关的是哺乳类所产幼仔数目显著减少。胎生、哺乳是生物体与环境长期斗争中的产物。鱼类、爬行类的个别种类(如鲨鱼和某些毒蛇)已具有“卵胎生”现象。低等哺乳类(如鸭嘴兽)尚遗存卵生繁殖方式,但已用乳汁哺育幼仔。高等哺乳类胎生方式复杂,哺育幼兽行为亦异。这说明现存种类是各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途径与生存条件作斗争,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进展而保存下来的后裔。
40、试述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及两栖类的适应和不完善性? 答:(1)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面临主要矛盾。
支持体重并完成在陆地运动。(1分) 呼吸空气中的氧气。(1分) 防止体内水分蒸发。(1分) 在陆地上繁殖。(1分)
适应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1分)
适应陆生生活的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1分)
(2)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
基本解决了在陆地运动(1分) 呼吸空气(1分)
同时发展了适于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1分)。 (3)两栖类的不完善性
肺呼吸的功能不够强,尚需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2分) 皮肤裸露,保持体内水分的问题没有解决(2分);
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卵受精、卵发育、幼体发育均在水中进行(2分)。
41、分系统总结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答案:
外形:身体呈纺锤形,外被羽毛,具流线型外廓,减少飞行时的阻力;前肢变成翼,颈
长而灵活,尾退化,躯干坚实紧密,后肢强大。
骨骼:轻而坚固,气质骨;头骨、脊柱和骨盆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具
龙骨突起。
皮肤:薄而松,缺乏腺体。薄而松的皮肤便于肌肉剧烈运动。
肌肉:用于扇动翅膀的胸大肌和胸小肌发达;背部肌肉因骨骼的愈合而退化;颈部肌肉、
鸣肌、树栖握枝肌肉发达。
消化:直肠极短,不储存粪便;生理上的主要特点是消化能力强,消化过程迅速。 循环:动静脉血完全分开,完全大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血液循环迅速。 呼吸:具发达的气囊,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
排泄:排泄物为尿酸,减少体内水分散失,不具膀胱。 神经和感觉器官:大脑纹状体发达;视觉发达,嗅觉退化。
生殖:具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一系列复杂的繁殖行为,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42、类举软骨鱼系和硬骨鱼系的特征。
答:(一)软骨鱼系 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间隔发达,鳃孔5~7对。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型尾。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二)硬骨鱼类 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性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的末端附生骨质鳍条,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43、结合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总结动物有机体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答:从水生转变到陆生的古两栖动物面临着一系列必须克服的新矛盾: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浮力消失与动物体承重的矛盾、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古两栖动物的进化过程中,都必须随同环境条件的改变,进行动物体形的相应改造,以及新器官的产生和原有器官的机能转变,否则将导致它们登陆失败而遭受绝灭的命运。在水陆生活转变的许多矛盾中,首当其冲的主要矛盾,就是呼吸器官和陆上运动器官的问题。鱼类在水中生活,由于水能产生浮力,重力对动物的影响较小,借尾、偶鳍和躯体的摆动即可完成运动。两栖动物的成体则不然,它们在空气密度较小的陆地上运动时,不但需要用强健的四肢抵抗重力影响和支撑身体,而且还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