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
自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探索研究隐喻的有关问题。西方最早对隐喻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把隐喻看做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他的有关隐喻的观点被后人称为“对比理论”,在该理论之后,还出现了昆体良的“替代理论”,但这两种理论都局限于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它们只是将隐喻看做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对其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Richards和Black首次提出隐喻的“互动理论”而突破了修辞格的局限,突显了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的互动,并意识到了隐喻的认知价值,该理论的提出为新的有关隐喻的研究方法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英国哲学家Mark Johnson出版了他们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该著作的出版将隐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对隐喻从传统的修辞格到认知研究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该书中,Lakoff和Johnson 提出了“概念隐喻”,明确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从而把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人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即所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Lakoff,1980)。自此,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根据Lakoff 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
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工具。由于语言与人们的认知之间有联系,因此英语学习与教学同隐喻存在密切关系也是必然。笔者从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已有多年,根据多年经验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了解,他们中的大部分英语基础较薄弱,英语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很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对英语完全丧失信心,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状况的产生除了上述原因外,还与学生对教材语言材料的理解有一定障碍有关,产生这种障碍的因素之一就是教材中有许多隐喻性语言,而学生对这些隐喻性语言理解不深,且在教学过程中,这些隐喻性语言多被轻描淡写。在此情况下,学生学习英语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丧失。而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可使人们用熟知、具体的事物去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从而能帮助人类拓展思维、概念化我们的经验、认知世界以及产生语言系统。因此,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概念隐喻在具体语篇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以其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及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一、概念隐喻的类型和认知机制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提出,隐喻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同时他们还提出概念隐喻由两个
概念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
自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探索研究隐喻的有关问题。西方最早对隐喻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把隐喻看做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他的有关隐喻的观点被后人称为“对比理论”,在该理论之后,还出现了昆体良的“替代理论”,但这两种理论都局限于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它们只是将隐喻看做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对其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Richards和Black首次提出隐喻的“互动理论”而突破了修辞格的局限,突显了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的互动,并意识到了隐喻的认知价值,该理论的提出为新的有关隐喻的研究方法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英国哲学家Mark Johnson出版了他们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该著作的出版将隐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对隐喻从传统的修辞格到认知研究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该书中,Lakoff和Johnson 提出了“概念隐喻”,明确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从而把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人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即所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Lakoff,1980)。自此,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根据Lakoff 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语言发展的
重要工具。由于语言与人们的认知之间有联系,因此英语学习与教学同隐喻存在密切关系也是必然。笔者从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已有多年,根据多年经验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了解,他们中的大部分英语基础较薄弱,英语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很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对英语完全丧失信心,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状况的产生除了上述原因外,还与学生对教材语言材料的理解有一定障碍有关,产生这种障碍的因素之一就是教材中有许多隐喻性语言,而学生对这些隐喻性语言理解不深,且在教学过程中,这些隐喻性语言多被轻描淡写。在此情况下,学生学习英语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丧失。而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可使人们用熟知、具体的事物去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从而能帮助人类拓展思维、概念化我们的经验、认知世界以及产生语言系统。因此,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概念隐喻在具体语篇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以其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及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一、概念隐喻的类型和认知机制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提出,隐喻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同时他们还提出概念隐喻由两个概念
私法》与第20册《国际法》。
而1907年开始招生的京师法政学堂,是京师法政学堂外清末又一重要专科学校,其1910年改定之学制为清政府明令各省法政学堂仿效。在其法律科的四年课程计划中,除第一年外,每年都有国际法类课目的学习,并且在学习步骤上,体现出基于不同细目之性质而又循序渐进之安排。如,在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课程中,先开设国际公法课程为基础,在学习国际公法课程后,第四年才进入国际私法的学习;而国际公法亦更细化为“国际公法平时”与“国际公法战时”,第二年讲授平时法,第三年再讲授战时法。
除上述最具代表性的各学堂外,1906年民政部《奏拟各省巡警学堂章程》,1908年《满蒙文高等学堂章程》、1909年度支部《奏设立财政学堂酌拟章程》、宪政编查馆《拟贵胄法政学堂章程》、学部《奏改满蒙文学堂章程》等也都明确规定各学堂应设置国际法课程。这不但为国际法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与政策上的依据,也使国际法教育获得了极大的推动力,为其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