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俗曲《茉莉花》曲牌的流变(1)
一、茉莉花曲牌的由来【茉莉花】的曲谱,最早见于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刊刻的《小慧集》一书中。该书卷十二“小调新谱”部分收录了一首【鲜花调】,全曲共两段唱词。由于第一段唱词开始两句为“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故名鲜花调。这首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采用斜行工尺“蓑衣谱”式记写。
【鲜花调】歌词最早出现于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其中的第六集卷一《花鼓》一剧的“花鼓曲”九曲的前两曲中,唱的是张生戏莺莺的故事。
1.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2.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塞不过他,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看花的骂。由于开头两句词:“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重叠一次,又叫做【双叠翠】、【双叠词】或【双
叠词】,清代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张椿刊印之《张鞠田琴谱》里收录的一首【四季鲜花】。全曲分为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四段,歌词根据不同季节,分别唱了四季的鲜花,另外,还唱道张生和莺莺的,以及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由于歌词的叙述性内容,旋律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取出骨干音进行分析后明显看出这首【四季鲜花】其实就是前面【鲜花调】的旋律加花而成。
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国学者约翰·巴罗(JohnBarrow)用五线谱记录的《Moo-Lee-Wha》(为“茉莉花”的音译),收录在《中国游记》(TravelsinChina)第六章“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艺和医药”中。
Hauye-tofienwba,
Yeutcbauyeujielotfaigokiagopuntai,Pootcboomuntweetcbofienwbaullo.HauyetoMoo-leewba,Manyuenwbakaifoypooqueetagopuntaitfaiyetataiyoukungkanwbajinma.LiteralTranflation316-317巴罗在《中国游记》中说,
这首《茉莉花》是他随英国驻华使团回英国,途经广州时记录下来的。由于当时并没有录音设备,使团听事官伊登勒(JohannChristianHüttner,1765-1847)根据他的演唱记录下来的谱子。在使团返国后,即被改编成各种形式在伦敦出版。贝罗这本书出版以后,在欧洲影响很大,许多西方人对此旋律极为感兴趣。尤其被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采用后,更广泛流传于欧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和喜爱。明清时期,随着中国与日本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交流,明清音乐也逐渐流传到日本。大量的明清俗曲流传到以后,结合日本文化背景,发展为一种日本传统音乐乐种——日本清乐。《茉莉花》曲牌以原貌或者变体大量的出现在日本清乐里。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编的《学校唱歌集》有一首没有歌词的进行曲,就是用了《茉莉花》的曲调。该曲把《茉莉花》的第5-8小节放在前面,第1-4小节放在后面,从旧曲翻成了新调后来,沈心工把这首旧曲翻新的进行曲填上了题作《蝶与燕》和《剪辫》的歌词,收入了《民国唱歌集》。《蝶与燕》和《剪辫》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先后出现了《蝶与燕》、《剪辫》、《上课》、《退课》等四首歌曲。1930年革命烈士欧阳立安所作的《劳动童子团歌》和30年代东北抗日联军的革命歌曲《冲锋号》,都是《蝶与燕》和《剪辫》的填词歌曲。后来,张秀山编的《最新中等音乐教科书》《红梅》采用了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劳动童子军歌》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冲锋号》,也都是同一曲调的填词歌曲。根据《茉莉花》的变体进行曲填词的学堂乐歌,影响远出学堂之外,被社会广泛
接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