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的正确反映。
(4)具体性——是指具体的主观和客观在具体的条件和范围内的一致。 (5)历史性——是指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1)相互区别 (2)相互联系
A、相互渗透和包含。 B、辩证转化。
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问题上的各种观点
(1)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标准观——人的主观意识。 (2)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真理标准观——客观事物本身。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标准观——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的内涵
(1)真理的本性决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2)实践的特点决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有一定的局限性。
4、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
(1)逻辑证明的含义——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一定的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 (2)逻辑证明的作用
A、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人的实践经验由个别、特殊提高到普遍、一般,从而把握实践的总合,以便通过这种实践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B、有的理论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来证明。 C、逻辑思维给实践以理论根据。
(3)正确看待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的作用再重要,也不可能取代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A、逻辑证明所使用的前提、概念、原理和逻辑规则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B、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的正确性要通过回到实践中去作最后的检验。 三、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与人的生存实践 1、人的认识价值问题思考 (1)认识要客观 (2)认识应有效
2、认识的客观有效性对人的生存实践的价值 (1)使人真实地了解和理解自身的生存实践。 (2)能够合理地规范和引导人的生存实践。
3、真理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真理作为具有客观有效性的知识对于人的生存实践具有保障、规范、引导作用。
第二节 价值
一、价值的客观基础
1、价值的含义——是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2、价值的客观基础——人双重地存在着。 (1)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2)人又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即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也即社会存在物。 3、价值的内涵
(1)人即主体的需要和要求。
(2)事物或现象即客体的某种性质、结构和属性。 二、价值的主体性特征
1、价值的主体性含义——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性表现或反映人的主体性的内容。 2、价值的主体性特征 (1)个体性或独特性 (2)多维性 (3)时效性
3、价值的主体性特征的表现
(1)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2)在价值关系中通过主体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体现。 三、价值的相对性
1、价值的辩证性质的表现
(1)就终极根据而言,价值是至上的、永久的、绝对的。
(2)就具体价值的实现而言,价值是现实的、历史的、相对的。
2、价值的相对性的含义——又叫价值的相关性。是指同一事物或客体相对于不同的主体需要,分别具有不同的价值。 3、价值相对性的表现 (1)可变性 (2)相互性
4、价值相对性产生的原因
(1)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属性、本质、结构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因而对于某种物究竟能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满足人的需要即对客体实际价值的认识和把握是有限的和相对的,使物对人的价值表现出相对性。
(2)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的需要也是具体的、有限的,他们对价值客体的选择和利用不可能是无条件的。
5、价值具有相对性的根本原因——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四、价值与评价
1、评价的含义——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2、价值评价的含义——也称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一定客体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3、价值评价的着眼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 4、价值评价的基本特征——差异性、多样性 5、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 (1)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2)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第三节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一、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3、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
(1)真理原则是侧重于客体性的原则,价值原则是侧重于主体性的原则。
(2)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 (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二、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 1、真理和价值为何能统一?
(1)作为同一人类活动两方面内容的精神实质,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相互补充的。 (2)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人类需要而且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二者的对立,使之以某种方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统一的突出表现 (1)相互贯通——互为前提;相互适用。 (2)相互引导。 (3)检验方式一致。
三、实践: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为什么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基础? (1)真理问题表现着人的本性即实践性。 (2)价值问题表现着人的社会活动的目的。
(3)真理和价值统一表现了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2、真理和价值统一的真实境界
(1)真——是获得或达到真理的境界,是主体在思想和行动上充分接近和适合于客体必然性的状态。求真与守真是人类第一个理想的目标和境界。
(2)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善是指人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各个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狭义的善是指道德上合乎待人处世的规范。总之,善是以主体尺度为依归的主客体统一的状态,是最典型的价值形态,具有强烈的主体性。
(3)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它通过人的美感表现出来。 (4)自由——真善美统一的最高形态
第十二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一、社会进步的基本含义
1、哲学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含义——是指社会合乎必然性的前进发展,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的转变。 2、历史上的种种社会观
(1)过去总是比现在好——西方历史上的“逝去的黄金时代”论。认为人类从黄金时代开始,依次经过白银、青铜、黑铁时代。
(2)社会进步的乐观观点
A、维科的历史三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 B、伏尔泰认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C、卢梭认为人类在发展,其间存在不平等和社会风尚的败坏。 D、黑格尔认为社会在向更完善的程度运动。 (3)历史循环论 3、社会进步论的含义
(1)社会向善论——认为社会向着越来越完善的方向发展。
(2)人性向善论——相信社会主体的德性能够提高和完善,人性趋向理想人格。 (3)相信人的理性和认识能力,相信人类知识和科学技术将不断增长。
(4)对力量的追求,相信人类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征服自然界,增进人类的幸福。 4、社会进步的实质
指社会呈现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行程。包括物质、政治、精神、社会文明的发展。 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代价
1、代价的含义——是指人类为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牺牲或付出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而承担的消极后果。 2、代价的表现
(1)主导性价值目标的选择而导致其他价值目标的被抑制、损害或牺牲。 (2)各种内在矛盾和复杂条件对人的消极作用。 (3)人的错误、失误造成背离自身价值。 3、代价的不可避免性
(1)人类发展的需要与需要满足之间的距离导致代价。 (2)社会活人的发展的过程性决定。
(3)合理的社会发展的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 4、如何把握代价的“度”? (1)代价必须付出。 (2)代价不能过大。 (3)适度代价的重要因素
A、社会和民众对代价的承受能力。 B、大多数人基本利益的维护。 C、社会的稳定与正常运行。 5、代价支付的原则
(1)该付的必须付,不该付的绝对不能付。 (2)该谁付的谁要付,不该付的不能让其付。 (3)该付的要适时付,不该付时不能盲目付。
(4)该集中付的要集中付,不该集中付的要分开付。 三、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1、社会进步的两个层面
(1)促进社会组织新的性质和水平出现的发展。
(2)在社会组织的一定性质和水平范围内促进其组织程度提高的发展。 2、衡量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生产力状况。 3、社会进步的最高目的——人本身的进步即人的发展。
4、评价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或最高标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5、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 (1)经济尺度 (2)政治尺度 (3)文化尺度
6、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7、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及其实现标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节 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
一、社会进步中的人的发展 1、社会进步的原因 (1)生产力的推动 (2)需要和利益的驱动 (3)人的能动性创造活动 2、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1)人的需要 (2)人的素质 (3)人的发展
3、现代化过程的表现
(1)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的过程 (2)人的现代化过程 4、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
(1)劳动时间——人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所耗费的时间。
(2)自由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可以供人随意支配的时间,是个人得到自由发展的时间。
(3)两种时间的关系 A、对立 B、联系
5、自由时间的多少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特征 6、社会的发展日益需要向人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
(1)知识、能力、品质、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综合素质需要自由时间来保证。 (2)学习、模仿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途径。 (3)发展的时间可以转换为发展的空间。 二、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1、人的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1)人的依赖性——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
(2)人的独立性——社会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位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
(3)人的自由个性——社会关系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 2、在人的自由个性发展阶段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1)旧式分工的消灭 (2)自由时间的充裕 (3)劳动的自主性
第三节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1、必然王国的含义
(1)指在以生存为主要目的的领域内,人类主体的活动主要体现在物质生产方面。
(2)人类主体在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受外在客观力量(必然性)奴役的物役现象,是指在人类发展中将要被超越的历史现象。
2、自由王国的含义——指非手段性生产和活动的领域
3、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的原因——物质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变革。 二、人的异化及其扬弃:从片面的人到全面的人 1、异化一词的来历
(1)希腊文含义——分离、疏远、陌生化。
(2)哲学异化的提出者及含义——黑格尔提出异化,主要在外化和分离意义上使用。 (3)马克思的异化观——从国家问题开始,论述政治异化,再到经济异化,再到劳动的异化最后到人的异化。 2、异化的含义
(1)历史观含义——是指一种社会过程。
(2)哲学含义——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分离与对立。 3、人的异化过程——从片面的人到全面的人。 三、共产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 1、人的全民发展的现实基础
(1)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 (2)社会环境
2、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 3、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1)人的类特性的发展 (2)人的社会性的发展 (3)人的个性的发展
4、自由的含义——指消灭了社会分工强加给人们的、使人们不能按自己王元选择活动方式的状态亦即能够自主活动。
5、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对立和统一 (1)对立
(2)统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A、自由时间具有生产劳动的性质,人在自由时间内的发展同时也是劳动力在扩大规模上的再生产。
B、劳动时间也具有自由的性质,劳动成了自由发挥和发展人的才能的场所。 6、怎样实现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统一?
(1)必须有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2)必须有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即必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7、共产主义的含义——思想、运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