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导光元件的制作流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技术的第五优点乃在于该发光元件投射光线至基部的入光面时,其因入光面呈平整状,所以可减少光线反射现象,以可确实将光线折射至复数导光体处,进而可提升导光元件的出光率,如此可提升向外投射的范围,并达到提升光线出光的炫光效果的目的。本技术的第六优点乃在于该基部的入光面呈平整状,当导光元件进行脱模的过程中,即可通过平整状的入光面来使脱模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不平整状的脱模点,进而可降低导光元件制造的难易度,如此达到能使导光元件大量地生产的目的。

本技术的第七优点乃在于该导光元件可为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或前述二者组合物,即可凭借前述的材料来使导光元件表面经长久使用时不易发生雾面、模糊的情况,以可维持良好出光率,且达到提升导光元件使用寿命的目的。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图3是本技术的侧视剖面图。

图4是本技术导光元件组装于记忆体前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导光元件组装于记忆体后的立体外观图。图6是本技术发光元件发光时的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导光元件组装于记忆体后的侧视剖面图。图8是本技术图7a部份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导光元件;11-基部;111-入光面;12-导光体;121-出光面;13-定位部;130-容置槽;131-定位柱;132-勾持体;2-记忆体;21-散热元件;211-散热鳍片;

212-定位槽;3-发光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及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导光元件1由不含光扩散剂的透光材质制成,并包括有一约呈S形状的基部11,且基部11至少一侧面设有平整状的入光面111,再在基部11至少一侧表面上设有连续不规则状且可使通过光线不均匀向外投射的复数导光体12,且各导光体12表面形成有至少三个出光面121,而基部11与相邻的出光面121之间形成有可使通过复数导光体12的光线产生炫光效果的夹角θ,又该导光元件1位于基部11上设有定位部

13,且定位部13位于基部11左、右二侧处设有前、后相对且呈凹陷状的复数容置槽130,

并在各容置槽130内壁面处凸设有圆柱状的定位柱131,而定位部13位于基部11二端设有ㄈ字型的勾持体132。

上述的导光元件1可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塑料)、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树脂)、压克力等塑料材质或玻璃等不含光扩散剂的

透光材质制成,且导光元件1较佳可为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或前述二者组合物,其聚碳酸酯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具有高表面光滑度、高透明度、高耐热温度的特性,即可凭借高表面光滑度、高透明度、高耐热温度的特性来使导光元件1表面经长久使用时不易发生雾面的情况,以可提升导光元件1使用的寿命;另外,上述导光元件1从模具(如:钢模)上脱模生产前,其模具内为可先利用钻石膏研磨打亮,以使模具内表面平滑明亮,而当塑料(如: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或二者组合物等)射出成形于模具内,且脱膜产出导光元件1后,其因模具内表面已先利用钻石膏研磨过,所以产出的导光元件1外表面即会形成出光学切割面,而较光滑,以具有较佳折射效果,且因基部11的入光面111呈平整状,所以当导光元件1进行脱模的作业中,便不会产生不平整状的脱模点,进而可使导光元件1顺畅、快速地脱离于模具中,如此降低导光元件1制造的难易度,以具有可大量生产的优势。

且上述导光元件1的基部11的1平方公分单位面积内设有至少二个导光体12,且该导光元件1的导光体12可呈三角体、四角体、五角体、六角体、七角体、八角体或其它不规则形状。

然而,上述导光元件1的基部11与导光体12相邻的出光面121间的夹角θ介于10°~85°之间,而较佳介于25°~65°之间,即可凭借不同切割角度组合应用,来使各导光体12中的复数出光面121与基部11间的夹角θ角度互不相同,以使导光体12外表面可形成有不同深浅且略呈钻石状的复数出光面121,如此可具有较佳的不均匀发散出光效用。

再请参阅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是本技术导光元件组装于记忆体前的立体分解图、导光元件组装于记忆体后的立体外观图及、发光元件发光时的示意图、导光元件组装于记忆体后的侧视剖面图及图7的a部份的放大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于实际使用时,该导光元件1为可安装于记忆体2的散热元件21上,其散热元件21顶部处设有复数散热鳍片211,且复数散热鳍片211顶面朝内剖设有倾斜状的复数定位槽212,当导光元件1套接组装于散热元件21上时,该散热元件21的复数散热鳍片211即会收容于定位部13的复数容置槽130内,同时,该定位部13的复数定位柱131便会嵌卡于散热元件21的复数定位槽212中呈一限位,而该定位部13的二勾持体132则会勾持于散热元件21相对二侧处,如此使导光元件1稳固结合于记忆体2的散热元件21上,且待导光元件1结合于记忆体

2的散热元件21上后,该基部11底面的平整状入光面111处即会对位于记忆体2表面所装设

复数发光元件3的出光向。

而当复数发光元件3通电向外投射出光线时,该光线即会朝基部11平整状的入光面111处射入,并通过基部11来将光线折射传导至导光元件1的复数导光体12处,再凭借复数导光体12来将光线从不规则状的复数出光面121向外投射,以可利用复数出光面121来使光线汇集照射在复数出光面121交接部位周围处(如图6所示),进而可提升光线投射的距离,且因基部11表面的复数导光体12呈连续不规则状,所以便可利用连续不规则状的复数导光体12来使光线不均匀地出光且呈发散状,如此提升导光元件1整体亮度的均匀性,并产生炫光的效果,同时有效增加光线投射范围、距离,从而可凭借复数导光体12来使导光元件1出光效果更加地广泛、炫丽。

上述的导光元件1组装于记忆体2上后,该复数发光元件3的直上出光向对位于导光体12的复数出光面121(如图8中发光元件3为位于出光面121正下方处),而不会对位于复数出光面

121的交接处(如图8中A点或B点),当复数发光元件3朝上投射时,若光线是朝复数出光面121的交接处投射,则会因交接处不具有良好的折射效果,以致于发生亮度过亮或过暗的

情况(如光线从A点出光即会过亮,而光线从B点出光则会过暗),使导光元件1整体亮度均匀性较差,所以复数发光元件3最佳对位于导光体12的复数出光面121正下方处,以使光线是朝复数出光面121投射,进而可具有良好的折射效果,如此可进一步提升导光元件1整体亮度强度,以及亮度均匀性。

再者,请参阅图8所示,本技术导光体12的高度X为可介于0.8mm~1.2mm之间,而该复数发光元件3间的灯距Y为15mm,以可通过前述尺寸设计来使导光元件1可于电脑及电脑周边装置的有限空间内产生良好的导光效果,而基部11平整状的入光面111对应有复数发光元件3,且复数发光元件3直上出光向为投射对应到复数导光体12,其位于二外侧导光体

12相对内侧的复数导光体12的高度呈高低相互交错排列,而二外侧导光体12的高度大于

内侧高度较低导光体12的高度,即可凭借中间高度较低的导光体12来使光源有较佳地延续性,进而可提升亮度的均匀性,且因外侧的二导光体12高度是高的,所以可有效提升投射的距离,举例来说:该复数发光元件3间的灯距为15mm时,其二外侧导光体12内侧的复数导光体12的高度较佳可为高低交错排列的0.8mm及1mm,而对应到二外侧的发光元件3位置处的二导光体12的高度则可为1mm,其导光元件1即可通过高度为0.8mm的导光体

12来将光源延续至下一颗高度为1mm的导光体12,以有效地延续光源,并提升导光元件1

亮度的均匀性,而具有良好的出光效果。

且上述的导光元件1较佳为邻近于复数发光元件3的出光向,但于实际应用时,也可直接贴附于复数发光元件3表面上,且该发光元件3较佳为发光二极管(LED),但于实际应用时,也可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白炽灯泡或卤素灯等可发出光线的元件、装置,又该导光元件1是利用连续不规则状的复数导光体12来提升整体亮度的均匀性,所以不必添加光扩散剂,以可减少制造成本,而该复数发光元件3所发出的光线是经由复数导光体12折射,其不仅不会发生明暗不均的情况,且因不含有光扩散剂,所以也不会产生雾光的现象,以可具有较佳的亮度均匀性、投射距离及投射范围。

然而,上述的导光元件1较佳为装设于记忆体2的散热元件21上,但于实际应用时,也可应用于电脑内部的散热风扇或处理器(CPU)等电脑内部具发光元件3或可装设发光元件3的装置上,也或者该导光元件1为可应用于发光键盘或滑鼠等电脑周边具发光元件3或可装设发光元件3的周边装置上,其因导光元件1为应用于电脑或电脑周边装置上,并具有良好的导光及炫光效果,以可广泛受电竞产业厂商喜爱,进而提升整体产品竞争力;而该导光元件1较佳为利用定位部13的复数容置槽130来容置散热元件21的复数散热鳍片211,且利用复数定位柱131与二勾持体132来呈一结合定位,但于实际应用时,该导光元件1也可通过扣片、插梢或其它定位结构来结合于散热元件21上,然而,有关导光元件1结合定位于散热元件21的方式很多,故举凡可达成前述效果的结构都应受本技术所涵盖,此种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括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合予陈明。

另外,上述导光元件1基部11的入光面111呈平整状,当至少一个发光元件3投射光线至基部11的入光面111时,其因入光面111呈平整状,所以即可使入光平均而减少光线反射的现象,以可确实将光线折射至复数导光体12处而减少漏光的情形,进而可提升导光元件1的出光率,如此可提升向外投射的范围。

又,由于该导光元件1的基部11与导光体12相邻的出光面121间的夹角θ介于10°~85°之间,所以当至少一个发光元件3投射光线至导光元件1时,即可凭借不同角度的复数出光面121组合应用,来使导光体12外表面形成有不同深浅的复数出光面121,进而可使从不同出光面121折射出的光线路径都不相同,以产生不均匀地向外散射现象,从而可凭借此夹角θ来降低光线往回朝出光向折射的情况发生,如此可增加导光体12的出光率及折射率。

本技术为具有下列的优点:

导光元件的制作流程

本技术的第五优点乃在于该发光元件投射光线至基部的入光面时,其因入光面呈平整状,所以可减少光线反射现象,以可确实将光线折射至复数导光体处,进而可提升导光元件的出光率,如此可提升向外投射的范围,并达到提升光线出光的炫光效果的目的。本技术的第六优点乃在于该基部的入光面呈平整状,当导光元件进行脱模的过程中,即可通过平整状的入光面来使脱模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不平整状的脱模点,进而可降低导光元件制造的难易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4tkk9id7o4oweh0q68m0sr9z0p08p00nz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