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我们在这学期已经学习了四篇古文,那么有谁能总结一下学习古文的方法、步骤?
(明确:①多读。②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③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④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情况。
1、由学生把预习时通过查字典找到的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谏(jiàn) 孺子(rú) 曲附(qū) 颈(jǐng)
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的孩子我们会忘记他吗?让我们永远记住珊迪用生命换来的诚实,用鲜血染红的信用,相信,我们拥有诚信,大家拥有诚信,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2、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指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评读。 4、教师范读课文,再要求全体同学齐读课文。 5、检查字词的理解。
(1)分别指定学生逐句朗读,指出句中自己预习的重点词的意思,再逐句翻译。 (2)以下是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 是(这,此) 务(追求) 悲(动听)
(注:“悲”在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均没有“悲鸣”的解释,学生大多选“悲哀”,这里老师须引导学生理解“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时它不但不悲,
反而是在唱着动听的歌,这“动听”的意思是从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有许多字古今的意思差异很大,所以同学们要想深入学习古文还要预备一本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1、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3、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4、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5、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生齐答)。
(教材的译文翻译成“你讲得很好!”似乎不完全,吴王当时不仅在感叹少孺子讲得好,同时也感叹少孺子的办法想的好,也为自己没攻打楚国而庆幸,一个“善哉”包涵了多重含义。当然,面对初一的小孩子,也完全把当时的情况简单地解释一下,说成“你讲得很好!”)
四、总结全文 课后习题:
1、 给加点字注音 螳螂 捕蝉 谏 曲附 其傍 2、解释加点词语
(1)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 (2)怀丸操弹 (3)不顾其后之患也 3、翻译句子 (1)如是者三旦。
(2)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 (3)此三者务欲得其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4、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写在下面。
5、文中少孺子为什么“怀丸操弹,游于后园”?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与吴王伐荆有什么联系吗?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螳螂、蝉、黄雀的图片。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 谜语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谜语,让学生猜。
肚子大尾巴翘,眼睛明脑袋小,双手举着大砍刀,捕捉害虫本领高。(螳螂) 饮露身何洁,饮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蝉)
圆除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外,还可以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如果让学生在这里再动手操作,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有很大的好处,但一节课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内容,所以这一节课就选择了单纯让学生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来推导圆面积的公式。但回头想想,也可以把圆的面积分两课时来上,一课时是让学生操作,圆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第二课时才深入地研究如何推导圆面积的公式,这样费时多些但对学生的能力开拓会更有好处。
2、板书课题并介绍寓言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生词 螳螂 诸侯 禀报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毫不介意 恍然大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交流:你通过读,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2、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故事中各角色之间的关系。
1、少年所讲的故事中各角色之间存在怎样的利益关系。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蝉 (捕) 螳螂 (啄食) 黄雀 (打) 少年
2、课文中还有哪些角色之间存在着类似“螳螂捕蝉”的关系?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五、默读课文,理解词句。
1、蝉、螳螂、黄雀是在什么情况下捕捉或者攻打自己的目标的呢?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初步探究)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2、学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3、集体交流。在交流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抓住各个角色的动作,品读描写它们动作的语句,通过扎实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4、想想吴王攻打楚国,和蝉、螳螂、黄雀有什么相似之处? 这部分主要让学生明白吴国的眼前利益是什么?而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从而很自然的让学生明白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共同之处。
在读当中,学生抓住了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把握住了文章的主干,在这一遍品读当中,就引导学生循着这些线索,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理解的过程中,着重训练学生紧扣重点词语评析文章的能力。
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六、揭示寓意
1、少年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
2、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形式?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少年劝吴王的巧妙之处。
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语言妙:不直接劝,而是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吴王自己明白攻打楚国就像螳螂捕蝉一样,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不明智之举。)
(方法妙:变被动劝说为主动追问。)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做事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如果你遇到像“螳螂捕蝉”这样的事,该怎样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说收获。
朗读感悟: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读中感悟。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自由读、齐读,小声读、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以读代讲,达到了读中悟情,读中理解的效果。 七、课外拓展
1、展开想象,复述故事。
2、课外读一读《中外寓言故事》,进一步体会这种体裁的教育手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