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沟通技巧》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1.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沟通交流能力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成了学生从业、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沟通技巧》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适用的人文素质课,其内容包括沟通的概念、类型、模式、特点等理论知识,以及发展人际关系,实现有效沟通的各种方法、技巧。 通过三个模块九个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的任务设置方式,有效提升高职学生“服务认知、服务底蕴”的形成,增强其就业、择业、创业的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学生个人和社会企业的双赢。
本课程基于提升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设计理念,依托现代服务业人才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项目,有针对性地实施模块教学,培养学生有效沟通的能力,为其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形成提高做准备。
本课程定位鲜明,重在培养基于所有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即包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协调整合能力。
2.作用
(1)、服务于学生能力养成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劳动者的技能分为三个层面:专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外语应用”8项,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提高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态度,帮助其树
.
.
立正确的沟通意识,掌握交际沟通的基本原则,懂得交际沟通的基本礼节,使学生具备高素质专业人才所应必备的人际沟通与交流理论知识和技巧,并能熟练掌握交际沟通的技巧,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交往中应付自如,从而立足社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2)、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作为培养现代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我们的宗旨就是要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现代服务业打造合格人才,《沟通技巧》课程在课程开发以及实施过程中均遵循这一理念,着眼于社会企业需求和学生沟通能力发展,从而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二)课程基本理念
《沟通技巧》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及高等职业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服务意识,提高岗位适应能力),针对行业企业需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沟通能力培养,为学生“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全面形成提高提供保障,充分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1、锁定行业与企业需求
根据相关行业与企业现状与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双进工程”等方式,邀请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一起进行课程标准的设定,通过学生企业实训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修定课程标准。
2、关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紧扣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密切关注国家的职业标准,及时进行内容调整,充分体现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的思想。
3、尊重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要求
.
.
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试要求接轨,采用“能力本位”构建课程,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三)课程设计思路
1、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内容选择。 2、以效果提升为目的,创新教学模式。
作为一门应用型的人文学科,本课程具有实践性、实用性的特点,为此,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适当适度引导,以达到既定教学效果。为了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沟通能力,促使其“服务能力”的全面形成,本课程在实施中确定了“以能力本位构建课程体系;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活动;以综合性任务的完成为评估依据”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做”一体,为学生“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全面形成提高提供了保障。
3、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确定实践教学环节。
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设定相应情境,使学生能切实地掌握特定情境下的沟通要求及处理技巧。
4、以素质培养为着眼点,建立过程性考核机制。 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沟通能力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考核,本课程在考核标准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一是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二是采用过程性考核,三是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试要求接轨。同时加重了平时考核的比例,并加入了团队活动的考核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团队沟通及合作力的训练考核。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沟通技巧》课程着眼于现代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要求,以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的培养为课程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适合全校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