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七《综合应用能力D类》
一、单选题
1、一个人能够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一面的意志品质是意志的()。 A.独立性 B.坚韧性 C.果敢性 D.果断性
2、人的个性心理品质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是()。 A.兴趣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3、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儿童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该儿童的认知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B.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C.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5、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再现过程 D.动机过程
6、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价值,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持这一观点的是()。 A.精神分析学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认知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7、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当完成较容易的任务时,应将动机控制在()。 A.非常低的水平 B.较低的水平 C.中等水平 D.较高的水平
8、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或不熟悉的材料时,能放慢阅读速度或重复阅读。这主要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 A.计划策略 B.反馈策略 C.调节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9、奥苏伯尔提出了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三种同化模式。 A.创造性学习 B.生成性学习 C.并列组合学习 D.同位学习
10、在相同情景或条件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事倍功半,而换成其他人来教育时却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的作用。 A.思维定势 B.学习迁移 C.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
二、多选题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
A.决定作用 B.不起作用
C.物质前提的作用 D.提供可能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的特征具体包括()。 A.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B.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C.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D.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E.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3、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追求包括()。
A.优化教育秩序 B.推进教育公平
C.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D.保证师生人格尊严 4、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 A.复杂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5、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可以把课程类型分为()。 A.选修课程 B.必修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三、判断题
1、动物界没有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有自己的特殊性。()
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对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3、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应优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教育。()
4、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5、英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双轨制,我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单轨制。()
四、案例分析
1、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当场喝止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一见面,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奖励你对我的尊重”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校长,我错了,我也不应该动手。”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 问题:
(1)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2)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
2、针对如何对待自己做过的数学题,王老师引发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同学们决定每个人都建立一个数学题记录本,做题不顺畅、掌握不牢固的题用黑笔写到笔记本上,完全不会或者做错的题用红笔记到笔记本上。
分析教师这样引导学生的目的,阐述用黑红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数学题符合什么规律。
64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A。解析: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及其社会意义有充分自觉的认识,并且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目的和要求的意志品质。意志的果断性是指善于明辨是非,把深谋远虑和当机立断结合起来,迅速做出决策,毫不犹豫采取行动的意志品质。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在行动中能长时间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预定目的的意志品质。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人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的意志品质。易受暗示,极易轻信别人,易受外界势力干扰,轻易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是缺乏自觉性的表现。 2、【答案)D。解析:性格中许多特征能反映个体道德品质的好坏。性格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及世界观,受到社会道德意义的评价。 3、【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浮力是一个抽象概念,个体可以不借助物体来对浮力进行理解,说明个体能够很好地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形式思维)。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只有到达了形式运算阶段的个体才能很好地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4、【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5、【育萃专家解析】C。解析: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再现)过程以及动机过程。题目中的动作再现显然属于复制(再现)过程。 6、【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 7、【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论述了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即倒“U”型曲线。当学习简单任务时,学习动机保持较高水平,学习效果好。 8、【育萃专家解析】C。解析:题干描述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调节策略,是指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9、【育萃专家解析】C。解析:奥苏伯尔的同化模式包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组合学习。 10、【育萃专家解析】A。解析:主体更换以后对同一客体发挥的作用不同,题干说明思维定势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到消极作用。
二、多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C.D。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具体地讲: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③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④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2、【育萃专家解析】A.B.C.D.E解析: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具体特征如下:①教育对象的全体性;②教育内容的基础性;③教育空间的开放性;④教育目标的全面性;⑤教育价值的多元化;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3、【育萃专家解析】A.B.C.D。解析: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追求:①优化教育秩序;②推进教育公平;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④保证师生人格尊严。 4、【育萃专家解析】A.B.C.D。解析: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复杂性、长期性、创造险、示范性、效果的隐含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5、【育萃专家解析】C.D。解析: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的实施要求,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三、判断题
1、【育萃专家解析】√。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育萃专家解析】√。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对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3、【育萃专家解析】×。解析: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制约着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所以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育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可能和经济发展同步,也可能优先于经济的发展,即教育先行在现代社会,提倡优先发展教育。 4、【育萃专家解析】√。解析:因为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5、【育萃专家解析】×。解析:我国现行的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分支型学制,即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一种学制类型。英国的学制为双轨制。
四、案例分析
1、【育萃专家解析】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疏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案例中陶行知回到校长办公室时,学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学生自觉认识问题,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②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当陶行知看到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时,他制止了学生并要求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从这一点看出陶行知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从陶行知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可以看出,陶行知又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
③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整个教育过程,陶行知先斥责了学生,后来又给了学生四块糖,这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2、【育萃专家解析】
(1)教师这样引导学生的目的是加深学生的记忆,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用黑红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数学题符合的规律如下:
①符合感觉对比规律。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黑色和红色同时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形成感觉对比。
②符合知觉选择性的规律。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特性。
③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集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