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廖慧琴
【摘 要】高职院校如何培育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至关重要。在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思政教育是关键,加强思政教育既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迫切要求,探索思政教育有效途径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为此,需要从建立思政育人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任教师思政育人职责、加强思政育人模式的理论探究、形成全员参与的思政育人氛围等方面着手提高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7(000)051 【总页数】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育人 模式
随着广东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高职院校如何培育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至关重要。其中,在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思政育人是关键,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既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同时,思政育人也有成为高职院校育人有效途径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研究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究学校各二级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开展情况及其实效性,并提出提高思政育人实效性的对策措施。
一、高职院校现有主要思政育人途径及特征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主体思想是在高职院校思政育人中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理论结合实践为主要手段,采
用课堂内外、校内外等载体,通过第一、二课堂的互补、理性与感性认知相结合等方式,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在高职院校中较为常见的思政育人形式主要有:课堂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听相关知识讲座、参加知识竞赛、网络自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项学生活动等。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模式是时代对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自我发展需要对自身提出的更高要求。为此,迫切需要总结归纳思政育人工作模式,创新高职院校现有育人模式,具体如下:
二、建立思政育人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总领全局的作用,系列活动的实施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引领,使得活动的开展具有目标和方向。为此,学院要有制度保障,建立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作为学院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理论和实践、专业教育和德育等思政育人各个环节都作出明确规定、提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课堂理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春运暑运等顶岗实习及学院开展的各项学生活动都应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细则。对全体教职工,尤其是专任教师、企业人员、学工团队成员的实践育人环节、活动育人工作应有情绪思路、具体举措和激励措施。
三、强化专任教师思政育人职责
现有二级院系中思政育人模式中的主要参与人员以各院系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等学工团队人员为主体,专任教师参与程度不高。专任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机会较多,专任教师在教授好本身专业课程的同时,应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注重思政育人工作的开展,应不断提升自身师德和思政育人工作能力,言传身受、以身作则,以积极的言行影响学生。为此,学校及各二级学院应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考核制度,鼓励专任教师主动承担思政育人工作,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以提高思政育人工作成效。为教师切实做到“立师德、扬师范”,践行“潜心教学、大爱育人”的优良教风,秉持“恪尽职守、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育人精神提供平台。
四、加强思政育人模式的理论探究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引作用,理论也能提高和优化实践活动。目前,思政育人模式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院系的各项活动已经在逐年开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规律,趋向于模式化发展。然而,各项活动的理论总结不够,活动停留在举办较出色但却缺乏理论高度总结和提升的阶段,缺乏系统化、科学化、高效率化的活动操作指引。为此,各二级院系、学校及专任教师、学工团队、教师个体都应重视对教学、教育活动工作的总结和提升,探索创新思政育人的载体、途径和举措等,优化思政育人模式。通过制度规定来规范、活动引导或兴趣驱动来加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经验交流,及时总结典型经验,激发创新举措、发现研究成果、推广思政育人模式。
五、形成全员参与的思政育人氛围
思政育人工作的开展不仅涉及到学校及各院系领导、专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等,更重要的是育人的对象,即学生这一大群体。在思政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容易出现学院领导与专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等“关起门来”来讨论对策和方案,却较少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这种“闭门造车”式的方法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缺少学生这一重要主体的参与,诸多方式和措施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