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质 经济基础 社会主要矛盾 政治制度 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共同纲领》 新中国即将成立 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政权架构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49~1954年) 人民民主原则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1954年宪法 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 保障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954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国家的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二、比较《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背景 目的 颁布时间 制定主体 内容 体现原则 性质 意义 相同点
课堂归纳小结 [网络构建]
都为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以及宪法保障;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11
[教材必背]
1.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中都得到了确
认。这是因为三大制度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
2.我国的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也有别于别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3.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4.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外交方针”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外交方针”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这些措施( )
A.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12
[解析] 根据材料“1949年”“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巩固新生政权,故C项正确;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没有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
2.毛泽东在《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下列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另起炉灶 C.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解析] 材料反映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A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一边倒”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C;“求同存异”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答案] A
3.1956年,广州机械厂在缺乏厂房的情况下,工人和管理者在烈日暴雨下进行露天生产。支援建设的苏联专家见到后说:“条件不是不够好,而是很糟糕。”然而在该年的劳动竞赛中,科室和车间每天都出现新记录。这表明( )
A.苏联大力支持我国经济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工人建设热情高涨
[解析] 工人和管理者在烈日暴雨中进行露天生产,说明当时的工作环境很艰苦,但是在该年的劳动竞赛中,科室和车间每天都出现新的记录,说明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工人建设热情高涨,故D正确;1956年是“一五”计划期间,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对中国“一五”计划的大力支持,故A错误;“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是在1957年,故B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故C错误。
[答案] D
4.下图为创作于1952年9月的一幅漫画《鸟儿与草人》。该漫画反映了( )
13
A.农村生产关系正发生重大变革 B.农业合作化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C.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D.国民经济彻底恢复
[解析] 根据漫画,一只鸟儿落在田间衣帽破烂的草人身上,路上正行走着几位衣着光鲜、笑逐颜开的农民,他们推着自行车,牵着牲口,手里提着新买来的东西。鸟儿对草人说:“我过去一直以为你是农民,现在农民可不像你这个样儿了。”这幅漫画反映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故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工业化建设始于1953年,排除B、C两项;国民经济彻底恢复的时间是1952年底,排除D项。
[答案] A
5.下表反映了我国1952~1956年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全民所 年份 1952年 1956年 有制经 济(%) 19.1 32.2 集体所 有制经 济(%) 1.5 53.4 公私合营 经济(%) 0.7 7.3 私营经 济(%) 7.9 0.1 个体经 济(%) 71.8 7.0 A.人民政权的巩固 C.三大改造的进行
B.苏联的援助 D.工业化的实现
[解析] 依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生产资料实现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故答案为C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政权的巩固对所有制没有直接作用,排除;B项,苏联的援助不能改变中国所有制结构,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而材料叙述的是三大改造,排除。
[答案] C
14
高中历史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