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急救培训模式在医院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评价
刘毅华① 付强① 付秀华① 林斌① 黄艺云①
【摘 要】【摘要】 参考我国近10年的急诊心肺复苏培训方法,结合本院实际运行情况研究发现,多种培训模式并存,以导师授课模式、视频指导自学模式、模拟急救场景模式为主的急救培训模式,各有优缺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传统心肺复苏培训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 【年(卷),期】2013(000)012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 心肺复苏; 培训模式; 优化组合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学科[1]。心肺复苏技术是临床急救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它要求急诊医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因此,迫切需要对将来从事急诊医学的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即导师授课模式、视频指导自学模式及模拟急救场景模式。现将这几种模式进行比较,并探讨可行的培训模式,为急诊医师心肺复苏的培训提供理论指导。
1 导师授课模式
即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是目前国内急诊医学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培训模式。主要以大课为主,配以幻灯、挂图、模型等讲解。
1.1 优点 导师授课内容明确,层次性强,对心肺复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详细讲解。
1.2 缺点 “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宏观印象,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容易忘记,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3 评价 心肺复苏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行临床操作的基础,课堂授课是学生理论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各项急诊教学模式的基础,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导师授课前要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这些准备包括授课范围、讲解层次、典型心肺复苏病例的分析解读以及高质量PPT课件制作等,以便在课堂上全面、准确的讲解,学生也能根据导师丰富、有层次的讲解内容做好笔记。导师要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提炼、总结、升华后再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讲课内容要有科学性、针对性,避免照本宣读,必要时亲自示范,将所掌握的临床医学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此外,学生可以对疑难点当堂提问,随时解决。但这种培训模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和特殊临床思维的目的,而且,导师每次讲课必须提前备课,这种教学方法也受导师临床经验、知识理解程度的限制。所以,这种教学模式急需改进和提高。导师可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教学方案,例如,导师可以在平时临床工作时,将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有诊断价值的体征和特征性的检查结果等素材收集整理成图片,在授课时用到PPT幻灯片中,既能让学生看到急诊抢救的鲜活案例又能向学生灌输急救理念和知识经验。
2 视频指导自学模式
导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医学信息技术设计出可行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电脑观看学习,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这些资料包括心肺复苏过程中文字、图片、图像、动画、音视频资料等信息。
2.1 优点 形象生动,可重复性好,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学生通过网络主动学
习。
2.2 缺点 视频的编辑和处理需要导师有较高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编辑视频时导师要深刻理解讲课意图、熟悉心肺复苏场景,而且,视频要求资料丰富、有创造性和可观赏性。此外,如果是双语教学还要求导师有非常好的专业英语能力。 2.3 评价 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导师先根据心肺复苏的授课知识撰写稿本,然后把临床上急需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技术操作等录制下来,然后配以声音和文字,结合心肺复苏临床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制作成教学录像带,学生通过计算机主动学习观看。原来抽象的复苏过程变得形象生动,而且导师还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设置各项操作的准确参数,学生可以在观看时参与其中,选择各项操作的正确值,如心肺复苏步骤是ABC(Airway,Breathing,Compressions)还是CAB、心脏按压的部位和深度等,计算机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自动测评。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又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如果有条件,导师可以在不影响抢救过程的情况下将整个心肺复苏过程通过助手录制下来,整理和编辑制成视频,给学生观看。学生在生动的学习中既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急救知识,又感受到急诊抢救的紧张氛围,有助于锻炼其心理素质。此外,导师也可以从国外专业网站上下载最新心肺复苏图文资料和视频录像,使学生了解国际最前沿的专业动态,提高学生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这种授课模式还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学生可以把疑难部分反复观看视频,思考解决方法,或者把录像定格找老师帮助,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疑难问题难捕捉的难题。学生及其他医院的授课教师均反应这种教学方法能显著提高临床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用具和手段都发生了根本变革[2],高科技的现代化教学技术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