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组合强化练(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的风声,它一触摸到纸上的纤维,就顺势微微回转,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合未尽,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光是这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光是这一点,古人花的时间岂是十年。从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开始,到欧阳询的“八法”,这一点竟然如高山坠石,用数百年的时间缓缓落下,而又落之不尽;再过数百年时间,到了明清之际,依然轰然响动,若暮鼓晨钟,在宣纸上静默如雷。但世俗之人往往只看到点画与笔势的漂亮与潇洒, 便以为参透了。
其实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太极,看似一阴一阳地起承转合,却包含了四季的轮回、晨昏雨晴的变化,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如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慨的那样, 今之览者,亦犹昔视今,而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同样会有感于斯文,正如书法的力道起始映带,总是朝向下一笔、下一字运动。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A.对偶、借代、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比拟、比喻、夸张
- 1 -
【解析】选D。“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的风声”中,将“‘永’字的一点”比作风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一触摸到纸上的纤维,就顺势微微回转,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合未尽”中,“触摸”一词使“‘永’字的一点”具有了人的动作,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这一点竟然如高山坠石,用数百年的时间缓缓落下,而又落之不尽;再过数百年时间,到了明清之际,依然轰然响动,若暮鼓晨钟,在宣纸上静默如雷”中,“用数百年的时间缓缓落下”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光是对这一点,研究者去理解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都不嫌多。
B.研究者对这一点用十年时间才可理解,都不嫌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多。
C.光是这一点,对于研究者,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D.研究者用十年时间去理解这一点,其中可以领略的内涵都不嫌多。 【解析】选A。本题原句中的错误是“内涵”与“理解”“嫌多”搭配不当。B、D两项,改变了语意,原句中强调的是不嫌时间多,而不是不嫌内涵多。C项,缺主语,可将“对于”去掉。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解析】第①空,通读语段,可知整个语段的核心话题是书法。依据后文“如太极,看似一阴一阳地起承转合,却包含了四季的轮回、晨昏雨
- 2 -
晴的变化,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可知此空内容应强调书法的奥秘、天机与太极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此空可填:书法的天机。第②空,依据上文中“今之览者”以及下文中“也同样会有感于斯文”,可知此空应填:后之览者。
答案:①书法的天机 ②后之览者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给学生减负到给教师减负,这一教育减负政策的变化,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引导和规范学校教育主体责任不断回归。从学校教育的内部系统来说,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是一对直接作用关系,①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尤其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负担过重,难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位压力山大、心情糟糕的教
师,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教育减负,不只是对学生减负,教师也需要减负。当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非岗位职能和职业责任,也不是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要求的放松。
【解析】文段开头,交代的是“从给学生减负到给教师减负”的教育减负政策的变化。从第①处横线后“尤其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负担过重,难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句话看,横线上说的是教师的负担重的问题,应当填“教师负担过重”。“一位压力山大、心情糟糕的教师”是第②处横线内容的主语,根据前文讲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是一对直接作用关系”,推知此处,应该是这样状态下的教师对教学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