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3年河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第九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对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2)习俗的水平 ?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

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

?(3)后习俗水平

?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了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

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达到。

?我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在全国18个地区对5?a11岁儿童道德判断的

发展作了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①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如皮亚杰所指出的?°经历了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性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转折年龄在6-7岁;②我国儿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8-9岁之间。

六、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首先,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 ?其次,父母的道德观念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

?另外,家庭人员构成也可能与儿童品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理论界大多

认为,核心家庭比直系家庭更有利于对孩子的品德培养。

?(二)社会环境

?首先,社会风气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电视、书刊等构成的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成长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

的影响。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良好的班集体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好的班风能够构成一

种无形的影响力。另外,随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一些小伙伴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活动而形成相互交往、彼此接纳的同辈团体,这构成了在父母和老师之后对儿童青少年极具影响力的又一种因素。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智力水平与品德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相对而言,犯罪人群当中智商低的

比较多,智商高的较少。但是一个智力较高的人,并不见得就有积极的道德取向,而且,一旦他们形成了不良的品德,高智力反而会促进其恶性发作。

三、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 ?1.言语说服 ?有效的说服技巧有:

?(1)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来说,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更易于使他们信服,

而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来说,只提供正面论据更好些。

?(2)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在向学生说明某种道理时,有时教师需要以理服人,即用严密、条理的论

证来说明。有时教师则需要以情动人,即在说明中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以情绪、情感的感染来打动学生。低年级学生偏向以情动人,高年级学生偏向以理服人。

?2.小组道德讨论

?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

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基于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理论而设计的德育模式。小组讨论的内容一般是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道德两难故事,帮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3.道德概念分析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1.移情能力的培养

?移情(empathy)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

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是一种无意识的、有时又是十分强烈的对他人的情绪状态的体验。移情作用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促进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

?发展移情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表情识别

?(2)情境理解 ?(3)情绪追忆

?2.羞愧感

?羞愧感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这一心理状态赖以产生的基础。库尔奇茨卡

娅认为,儿童羞愧感的产生意味着儿童个性正在发生变化,当它成为个性中一种稳定的东西时,就会改变个性的结构。

?(三)道德行为的获得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

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1.观察学习

?班杜拉指出,行为(包括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也可以通

过观察学习而改变。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道德行为受到榜样行为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形成新的行为(2)消退已有的行为(3)抑制已有的行为(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

?2.群体约束 ?3.道德自律

?(四)综合性的培养方法 ?1.言语说服:有效运用正反论据、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逐步提高要求 ?2.榜样示范:形式多样 ?3.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鼓励与惩罚 第二节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不良品德行为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

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1、家庭的不良影响

?(1)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 ?(2)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极影响

?2、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 ?(1)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3)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 ?(4)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 ?(5)学校的各种压力

?(6)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

特征和个性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

?3、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2013年河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第九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对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2)习俗的水平?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3vns3ca3x4i6jo0x1m776vac3ljxx012f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