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底前,停止养殖竹鼠果子狸等 45 种野生动
物,对此热点养殖户怎么看,你又怎么看?
一场肺炎疫情,让很多动物及其养殖受到了可以说是不明不白的冲击,竹鼠以及果子狸等 一众45 种野生动物被禁养被禁食。究其因果,我们来梳理一下就可知些许脉落,最起初是钟南山院士作出的一个引子,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1月20日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说,基本上还不清楚的新型冠状病毒源头是来自什么动物,只是从各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的话,是来自野生动物,而可能性比较大就有竹鼠、獾这一类。就是这样\可能性比较大\的三言两句,开启了肺疫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联之门。
我以前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就是回老家养蛇买给周围的餐馆。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主要是我小时候经常可以遇见不小的蛇,在林间在路边甚至在住宅附近,近年来基本看不见了。别看蛇看着挺吓人,但是一些无毒的蛇根本对人造不成大的伤害,加之价格可观,所以农村一些胆子大的人只要看到了总会想办法弄到城里酒店去换几个钱。 据说蛇肉非常鲜美,喝上一口汤都可以几日唇齿留香,小时候倒确实喝过一次蛇肉汤,但是忘了什么滋味。既有市场可以供应餐馆,又可以顺便减少野生蛇的捕捉。这就是我想养殖食用蛇的原动力,虽然基于我一贯的惰性一直也没真正行动起来,但是我还是认为只有靠人工养殖才可以真正保护野生动物,减少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捕杀,规范的养殖才能减少疾病的传播。
越是禁,越有人愿意冒险,越是珍稀的食物,越值得炫耀。非洲的大象保护力度那么大,每年还不是被偷猎者猎杀无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大致就是这样了。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一些没有优质旅游环境的地方来说,或许养殖一些野生动物确是不错的路子,这条路一断,再想别的法子可真的难于上青天了。年前我的亲戚的一个朋友,搞了几十只荷兰猪回来,本来想靠着这几十只小老鼠繁殖一下,搞个小小的养殖场,供应周围的农家乐,开始创业之路。上次回家一看,一只不剩,说是政策有变,不敢继续养了,于是自己全部杀了吃了。『还别说,是他妈挺好吃的!』挠挠下巴,他这么说道,『就是可惜我的钱,早知道就干别的了』能干啥呢?他也不知道。只能继续工地打工罢了。野生动物当然要野生的了,都人工饲养了怎么还叫野生呢?满山放养的走地鸡算不算野生?
现在什么家禽家畜最早不是野生的?
人工饲养能帮助减少食用野生动物吧?如果饲养规模足够,价格低廉,谁愿意那么辛苦去弄野生的?相反只要有人想吃,你要禁也禁不住。我这个人以前反对吃狗肉,是因为早年间偷狗毒狗的人太多,后来有了专门的肉狗养殖,一只只吃得膘肥体壮的,就是提供肉用价值的,和伴侣犬完全是不同的,我就再不反对了。所以话说回来,野生动物身上会带着许多未知病毒,所以禁猎禁食野生动物是有必要的,但养殖的所谓的野生动物除了长得和它们野外的亲戚一样,哪点和野生动物沾边了?
禁止可以,但是应该留足缓冲期,并且做出相称的补偿。特种养殖供肉用确实风险很高,这不只是“政策多变”的原因,而是确实本身有高食品安全风险和经营风险。第一,总的来说人类在肉食问题上正在不断的趋向保守化。也就是在越来越倾向于将传统的肉禽肉畜精品化、食用方式多样化和健康化,而不是去扩展更多的肉食品种“猎奇”“尝鲜”。而国外市场出于宗教信仰原因(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都存在相当严格的饮食禁忌)导致很难形成全球规模市场,而且既有的规模也因为中国和东南亚的饮食文化渐渐现代化、科学化、祛魅化而有萎缩趋势。第二,小品种的养殖业技术相对严重的不足。猪牛羊几乎所有的病都有对症的药,有无数兽医可找,有大量的经验丰富的前辈可以咨询。而小品种的畜禽得了什么病资料难找、药也难找,动辄死光。第三,产业配套严重不足。猪牛羊鸡兔这些有相当成熟的产业链配套。分工合理、竞争充分,养殖户相对安全很多。而很冷门的特种养殖往往不光要管养,还得自己屠宰,甚至自己负责一部分加工。这样投资往往过大,风险也放大不少。相对的,整个饲养业的科学研究、产业配套都极大的向一些优良品种转移。食用向的特种养殖想要获得同样的那么多种专业饲料、兽药、兽医、工业化屠宰设施、动物制品加工设施、生产工具、融资渠道、销售渠道……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最终提供的产品的口感风味的差异,能不能真的撑得起这么高的溢价来抵消这些风险成本呢?这真是一个岌岌可危的平衡。这个行业即使没有什么明文政策禁止,本身投机性也很强,风险也很大。只能说祝大家平安过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