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学习理论知识点(2020江西)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四章 学习过程

第一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在大脑中存在的方式) 命题、命题网络、图示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获得,保持,提取) 1、知识的获得(感知和理解) (1)知识的直观(感知)

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方式。 提高知识直观成效应做到以下五点: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而言,摸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知识的概括(理解)

概括分为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感性概括也叫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理性概括是在前人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如何提高知识概括:①配合运用正例反例。②正确运用变式。从根本上说,变式属于正例,是变换同类事物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2、知识的保持

(1)知识的保持过程就是克服遗忘过程。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的很快,之后逐渐缓慢,相当长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3)遗忘原因

①痕迹衰退说:最古老的解释。遗忘是由记忆痕迹随时间推移自发消退引起的,消退会由于强化而得也会减缓。

②干扰说: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重要原因。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③同化说:奥苏泊尔提出,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④动机说:弗洛伊德提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也可叫做压抑说。

(4)遗忘的克服

采用复述策略;采用精加工策略;采用组织策略;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合理进行复习。

3、知识的提取

包括回忆和再认两个过程。回忆是事物不出现在眼前,再认是事物出现在眼前。

第二节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产生式(表征程序知识的最小单位)、产生式系统

二、智慧技能

1、定义:也叫做心智技能或认知技能,借助内部语言或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认知活动。阅读技能,计算技能、记忆技能都是常见的智慧技能。

2、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3、阶段(冯忠良教授提出)

(1)原型定向:了解智慧活动的实践模式,也就是了解怎么做。教师需要注意: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了解智慧技能的一般程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需要教师示范。

(2)原型操作:开始练习,付诸实践。这时候活动的形式可以使物质的,也就是说可以动手做。教师需要注意:呈现技能的所有动作,形成智慧技能的表象,关注学生智慧技能的掌握和转化,言语的合理利用。

(3)原型内化: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教师需要注意:遵循操作程序,出声的外部语言到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语言的使用逐步递减。智慧技能的类化。注意智慧活动的掌握程度。 4、影响因素

(1)主体。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都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原型。智慧技能的培养,开始于主体建立起来的原型定向印象,具有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

(3)言语。智慧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言语在原型定向和原型操作阶段在于标志动作。在原型内化阶段在于巩固形成的动作表象使其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化动作影响转化。

三、操作技能

1、定义:也叫动作技能。游泳,弹奏乐器,唱歌,书写都是常见的操作。

2、特点:动作对象具有物质性;动作进行具有外显性;动作结构具有展开性。 3、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4、影响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

心理学家戴维斯认为,指导比发现更有利于操作技能的学习。 (2)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也是基本途径。练习次数与练习成绩之间呈先快后慢,中间有高原期。 (3)反馈

在运动之中或运动之后得到的信息称为反馈。 (4)动觉

第三节 认知策略的学习过程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的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遣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首位效应与近位效应。 (3)整段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化。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是对知识最好的复习。

(6)画线。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如圈出不知道的词,标明定义,列出序号,重要段落前做标记,画问号做注释等。 2、精加工策略 (1)记忆术

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联想谐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

列提纲,利用图形图表。

二、元认知策略

1、概念:由维拉弗尔提出,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核心)。

元认知知识就是知道做什么,元认知体验就是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就是自我监控。 2、元认知策略的分类

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第四节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 一、态度的结构与概念 1、概念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决定行为的选择。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准备对某对象做出反应的意图或意向。

二、品德的概念与结构

1、概念:品德是个体根据一定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与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2、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三、品德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接采用对偶故事法。提出儿童道德发展有他律到自律的阶段论。1930年出版《儿童的道德判断》。

(1)自我中心阶段。(2到5岁):儿童只按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的规则。 (2)权威阶段。(6到8岁):他律阶段,对权威的绝对服从。

(3)可逆性阶段。(8到10岁):自律阶段。单方面的服从变为以相互尊重为特征,并以公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4)公正阶段。(11到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公正,依据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做出恰当的处理,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采用故事两难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没有内在的道德判断标准,他们的判断依据是行为的后果。

①他律道德阶段:以惩罚和服从为准则。

②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2)习俗水平。该水平的儿童主要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是否满足他人愿望,是否得到赞扬。 ①好孩子取向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

②遵守法律取向阶段:以服从法律、维护权威为准则。

(3)后习俗水平。处于该水平的个体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外在权威的规定,有了更普遍的认识,表现为义务感和责任感。 ①社会契约取向:意识到规则是公平的才应该遵守。

②普遍伦理原则取向阶段:抽象的以尊重个人为基础的道德概念。根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行事就是正确的。

四、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包括从众和服从。从众是人们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下放弃自己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它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 (2)认同

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稳定性和主动性。 (3)内化

个体行为具有高度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且具有坚定性。 2、态度与品德的学习条件 (1)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积极的态度定势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道德认知。

五、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一样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行为。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阶段)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学习理论知识点(2020江西)

第四章学习过程第一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在大脑中存在的方式)命题、命题网络、图示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获得,保持,提取)1、知识的获得(感知和理解)(1)知识的直观(感知)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方式。提高知识直观成效应做到以下五点: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3o9c7dqyf3z01x0bvw21wxgu8k8be00nf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